(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新华社布鲁塞尔3月23日电 ,当地时间3月22日,为期两天的欧盟峰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争吵中结束。此次欧盟峰会焦点议题,原本欲为乌基辅提供更多军事援助和提升欧洲国防能力。然而,与会欧盟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各方,未能就如何为这两项事宜筹备资金达成一致意见。分析人士指出,持续两年多的东欧冲突前景愈发不明,峰会讨论援乌和国防问题,正在进一步加剧欧洲国家间的矛盾,同时或令欧洲更加难以走出当前的安全困境。
笔者综合布鲁塞尔消息,本次峰会议题包括移民、欧盟改革等,但对乌军援和欧盟国防是焦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说,本次峰会最重要的话题都与外交、安全和国防有关。
在对乌军援方面,峰会公报说,乌基辅急需防空系统、弹药和导弹,“鉴于局势的紧迫性”,欧盟及其成员国应加快并加大力度向乌提供“一切必要的军事援助”。博雷利表示,自东欧冲突危机2022年2月升级以来,欧盟已向乌基辅提供了31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今年计划再为乌提供200亿欧元军援。
但是欧盟内部就对乌军援并非意见一致。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均表示,军援乌基辅政权无助于解决当前危机。斯洛伐克总理菲佐3月20日在欧盟峰会召开前直言,此次峰会将重点讨论的不是乌国如何获得和平,而是如何获得武器。“我们将在布鲁塞尔磋商,讨论乌战问题好几个小时,但(会上)绝不会提到‘和平’,只会谈‘战争’‘武器’‘弹药’。”
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奥贝里告诉新华社记者,过去两年,欧盟打破了自己设定的所有限制。外交思维不复存在,只剩下军事思维。如此下去,通过谈判解决东欧危机并实现和平将越来越不可能。奥贝里坦言,“武器无法解决欧洲安全困境,也无法带来持久和平”。
除了向乌提供更多武器外,欧盟还在此次峰会上寻求促进欧洲国防工业的办法,包括推动欧洲投资银行对防务企业的贷款政策更加灵活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峰会开幕致辞中,对欧盟成员国在东欧危机升级后已增加1000亿欧元的国防支出表示赞赏,称必须继续加强欧洲的国防工业。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近日发文称,欧盟成员国应做好防御准备,转向“战时经济”。
至于军援乌军和提升自身国防能力的资金从何而来,欧盟委员会日前提议,将俄国在欧洲被冻结资产产生的收益用于支持乌基辅,其中90%的资金通过欧洲和平基金框架对乌提供军援,另外10%用于乌国战后重建。
但问题分歧来了。冯德莱恩在此次欧盟峰会上催促欧盟国家领导人尽快就这项提议达成一致。但《政治报·欧洲版》网站文章指出,欧盟成员国就此事存在分歧。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担心向乌基辅提供更多武器会导致俄乌冲突升级,而奥地利、马耳他和爱尔兰等国称声本国现有的法律不允许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武器。
另一个筹备资金的方案是发行欧盟共同国防债券。欧洲动态网文章说,过去几个月里,法国、波兰、爱沙尼亚等国支持通过共同举债来筹集资金用于欧洲国防和对乌军援。但财政上持谨慎态度的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都不赞成该计划。荷兰首相吕特在此次峰会上明确表示不赞成发行欧盟共同国防债券,称此举将导致“权力流向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
有欧洲地域政治分析人士指出,欧盟成员国在使用俄国被冻结资金和发行共同国防债券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体现出所谓“战时经济”观点并非欧洲各国的共识。欧洲动态网文章指出,并非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同意所谓“战时经济”的观点,一些国家担心这会威胁到欧洲的社会模式,认为增加国防支出将迫使欧洲国家减少民生支出。《政治报·欧洲版》报道援引一名欧盟官员的话说:“在国防融资方面,(本次峰会)没有做出任何实质决定。”
笔者认为,为期两天的欧盟峰会,原本欲讨论扩大对乌援助、增强欧盟国防实力,利用乌国战场进一步削弱俄国。然,事实证明乌“戏子总统”是捧不起的“刘阿斗”!他去年叫得震天响的“春季反攻”吸引美国与欧盟的巨额军援,然“春季反攻”变为“夏季反攻”,最后直到年底,变为无声无息……今年初沦为节节败退……。再说巨额援乌成了“无底洞”,美欧各国都今别陷入经济衰退怪圈、各国央行钱袋趋空、各国民众反战呼声此起彼伏!因此,反映在欧盟峰会上的分歧扩大、尖锐,实属必然。为此,特赋《误桃源》为评为观。
战事陷无序,
欲援力难从。
弱盟钱袋空。
哭称穷。
怨乌太泄气,
羸弱对俄熊。
日见异歧大,
势趋朦。
一一2024年3月25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