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诗联学院对联资料第十四期
根据网络和相关书籍编辑整理
整理人:溪水 日月
(十四)对联的传统修辞对格(上)
《联律通则》中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主要是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掌握了基本规则之后,又懂得了传统对格,楹联创作、赏析就可以进入妙境。

(一)、传统修辞对格。
1、叠语对。“叠语”,是指同样词语,在句际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由于楹联的对仗中严格禁止同字相对,故上下联之间只存在如“之”、“其”、“而”等虚字在极少数情况下的同位相对;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的情况均为叠语对。使用叠语修辞法,把重要的词语及其所表述的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一再反复出现,可以取得表达或呼应的效果,更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
例如,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联语以议论之笔,评赞有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之“清风”、“毅魄”的缅怀与仰慕,典切雅致。“有汉一人”,指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有宋一人”,指南宋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关岳”,一语双关,既指关隘、山岳,亦喻指关羽和岳飞。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又如,杨振生题湖北省工会联:
与工同命,与党同心,京汉风雷犹在耳;以会为家,以人为本,桥梁纽带总关情。
联语以叠语修辞手法起句,直奔主题,一目了然地揭示了工会组织的性质、宗旨。上联结句“京汉风雷犹在耳”为烁古之笔,是对湖北工人阶级光荣革命传统的赞誉。下联“桥梁纽带总关情”乃切今之句,是对湖北省工会在社会全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赞许之情溢于言表。上联两个“与”字、两个“同”字;下联两个“以”字、两个“为”字,均为一叠,重复使用,令语意层层加深,其所表达的主题也随之灵动起来。

2、嵌字对。“嵌字”,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嵌字修辞法的作用,在于能把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或特别需要突出的字、词,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嵌入联语中,从而引起读者的格外注意,增强楹联的艺术感染力。嵌字对是楹联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传统格式,源于诗钟,其格式繁多,如果连诗钟中的嵌字格也算上,有近千种格式。通常而言,按在联语中所嵌的位置不同,主要有鹤顶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燕颔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二个字)、鸢肩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三个字)、蜂腰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中腰)、鹤膝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五个字)、凫胫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六个字)、雁足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末一个字)、魁斗格(分别嵌于上联的第一个字和下联的末一个字)、辘轳格(分别嵌于上联第一个字和下联第二个字,称一二辘轳;若嵌于上联第二个字和下联第三个字,称二三辘轳;尚有三四、五六辘轳等,以此类推)、蝉联格(分别嵌于上联末一个字和下联第一个字)、鼎峙格(此格限于七言联,一字嵌于上联第四个字,另两字分别嵌于下联第一个字和末一个字;反之亦然)、双钩格(两个双音词拆成四个字,分别嵌于上下联的首尾)、云泥格(分别嵌于上联第二个字和下联第六个字)、碎锦格(任意嵌于上下联内),等等。运用嵌字修辞法,若所嵌字之词性不同,只要其组合句意切题,则视为成对,不必逐字凿然在律。
例如,王闿运题浙江杭州曲园联: 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
此联为集句联,上下联分别出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及晋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江陵夜行涂口》诗中“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之句。联语以鹤顶格嵌入“曲园”二字,可谓妙化天成。虽然“曲”与“园”二字词性不同,且“曲径”为偏正结构、“园林”为并列结构,然只作整体名词视之,是也。
又如,张启序题汇源果汁集团联:
果海千村跨富路;农家万户颂汇源。
万荣县不仅是笑城、磁都,还是盛产金苹果的地方。汇源果汁生产基地的落户,无疑为万荣果业发展和果农致富注入了活力。联语为此而颂之,充满了喜悦之情。作者采用嵌字修辞法,以押尾格嵌入“汇源”二字,且语意双关,既是对汇源果汁集团的赞美,也是对汇聚财源之道的欣颂。此处不必纠缠于“富路”与“汇源”词性结构有异,惟其组合语意切题,可视为成对之。

3、衔字对。“衔字”,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以增强语意的节奏感及其情趣。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中所记述的:“'无锡锡山山无锡’之句,久无属对,朱兰坡先生(清代学者)以'平湖湖水水平湖’对之。”此为一例。衔字修辞法,是把两个分句紧密地缩合成一句,诵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稍作停顿,不能把两字当成叠音词连读。这是衔字对与同字叠用的连珠对不同之处,即同字叠用所构成的叠音词中间不可以有停顿,如“喜茫茫空阔无边”。
例如,叶征题浙江杭州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四照阁位于西湖西泠印社。“心心相映”,不藉言语,以心相印证,亦喻意气相投。联语平实质朴,切景、切情,通俗而淡雅。上联之“山”与下联之“地”为衔字相接,与此同时,采用反复修辞手法,遣“水”、“人”、“抱”、“传”等字在同一联句中再次使用,而音、义均无改变,尤见其结构匠心。
又如,张大魁题贺新绛县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联:
济济一堂,丽日中天天作美;
芸芸千众,扬眉吐气气如虹。
联语清新明快,运用衔字修辞法,上联“天”与“天”、下联“气”与“气”相接,令语意递进,主题深化。上联表述了当今联界的形势正如“丽日中天”,而这一切依赖于“天作美”,即天时地利人和,“盛世兴联”的感慨呼之欲出;下联表达了广大联友“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且正以“如虹”的士气开创未来。

4、借音对。“借音”,是指借用某个字的音与本来不能相对的字成对。这在辞格上称为“借对”。从语音修辞角度来说,亦称“借音”。
例如,唐李商隐《锦瑟》诗中的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语中诗人以“珠”、“玉”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由此抒发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之情。上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借以与下联“蓝”字相对。 又如,肖大志(达之)题佛教联: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本空虚。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始无明”、“无常无尽”出自《大乘入楞伽经》。联语遣词工致,阐述、衍化佛法,诚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下联“茫茫”二字,借用与“忙忙”二字同音,而与上联之“碌碌”相对,尤显工稳。
显然,善于运用借对修饰法,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除“借音对”外,还有“借义对”,即句中词语的词性和含义本非对仗或对仗非工,但借助该词语的其它词性和含义,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
例如,鲁迅《赠画师》诗中之首联:
风生白下千林暗;
雾塞苍天百卉殚。
此联句的创作背景正值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白下”,乃南京之别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喻示南京国民党当局,并借用“白”为颜色词而与下联“苍”相对;以及借用“下”与“地”同义而与下联“天”相对。颜色对颜色、地理对天文,工稳至极,令人叹服不已。

5、谐音对。“谐音”,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事情、多件事或两种内容、多种内容。谐音修辞法的作用,可以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例如,明陈洽儿时与父同行,只见两舟一快一慢地驶于江中,父出句、子遂对句: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联语表面之意,似乎是眼前景色的描绘:两舟并行,摇橹的船速不如帆船快;八音齐奏,笛声之清脆难比箫音之婉转平和。但,联语采用谐音修辞法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以“橹速”谐音喻指东吴都督鲁肃,以“帆快”谐音喻指西汉大将樊哙;以“笛清”谐音喻指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音指西汉相国萧何,借以评论历史人物。上联谓三国的鲁肃不如汉初的樊哙,文不如武;下联则谓北宋的狄青难比汉代的萧何,武难比文,起到了寓情于景的特殊效果。
又如,明文学家程敏政与其岳父李贤属对之联: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需梅。
此联采用谐音修辞法,令语意妙趣横生。“荷”谐音“何”,“藕”谐音“偶”;“杏”谐音“幸”,“梅”谐音“媒”。李贤赏识程敏政之才华,欲招为婿,遂借案上之物即兴出句,以试其才智。“因荷而得藕”,一语双关,既切景而写实,荷乃藕之花,藕乃荷之实,又寓意“因何得偶”之问,且荷、藕二字为同偏旁字。而程敏政以“有杏不需梅”之对句作答,不仅切景而巧合天然,且杏、梅二字也为同偏旁字,更是借谐音而示意“有幸不需媒”,即有幸蒙大人厚爱,以女相许,小生愿为婿,无须托媒说亲。上下联珠联璧合,别有情趣,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6、联绵对。“联绵”,是指“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而不能分割。此为修辞中的一格。其主要特点,一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概念,如“葡萄”是一种水果的名字,不能拆开来解释;二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只有表音作用,字形与词义并无必然联系,因而在古代书籍中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如“犹豫”也写作“忧豫”;三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多数有双声或者叠韵的关系,亦分别称“双声联绵”(即两字声母相同,如“鸳鸯”、“玲珑”)、“叠韵联绵”(即两字韵母相同,如“烂漫”、“缥缈”)、也有“非双声叠韵”(如“葡萄”、“玻璃”),有的还同属一个偏旁,如“逍遥”、“磅礴”。在对联创作中,联绵词必须与联绵词相对,其词性相同尤佳,但也允许词性不同。
例如,邱菽园题缅甸仰光孤屿园居联:
芳草密粘天,缥缈楼台开画本;
轻鸥闲傲我,苍茫烟水足菰蒲。
联语描绘孤屿园的美丽景色,突现清远之画境,悠闲之心境,流露出怡然自乐的感情。“画本”,绘画的范本。宋陆游《舟中作》诗曰:“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菰蒲”,茭白和香蒲,借指孤屿园。上联联绵词“缥缈”与下联联绵词“苍茫”相对。
又如,刘邻初(敬舆)题江苏扬州贺园云山阁联:
宛转通幽处;
玲珑得旷观 。
联语以凝练的笔触,描绘贺园幽美、清旷之胜,抒发怡然、豁达之情。上联联绵“宛转”属动词,下联相应之联绵词“玲珑”属形容词,但仍可视其成对。

7、互成对。“互成”这一修辞格式,首见于唐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其将“互成对”与“的名对”(即同类词语之工对)进行对比,指出“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前人将互成对与同类对等同看待,应当引起后人的重视,所以,我们将同类单字连用,然后上下联对应相对,规范地称其为互成对。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中,上联“日月”对下联“山河”,均为同类单字连用,这种格式即为互成对,而不能理解为“日”与“月”,以及“山”与“河”的自对。
例如,魏定南题湖南临武学署联:
闲地却逢忙世界;
冷官偏有热心肠。
联语以“闲”与“忙”、“冷”与“热”,互为反衬,谐趣其中。“闲地”,闲散之处,此指学署。“冷官”,冷落的官,喻职位不重要。上联用“却逢”一转,突出“闲地”个中之意味;下联用“偏有”一词强调“冷官”热爱事业的高尚情操,主题鲜明,耐人赏玩。“世界”与“心肠”则为同类单字连用。“世界”一词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广宇悠宙,来自释家经典,宇为空间,宙为时间,并列关系;二是指环球,是偏正结构。此处循前者之含义,与“心肠”构成互成对。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李新萍
渔夫 野鹤 冰冰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收稿: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3.5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