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君之恶"与"逢君之恶"
高增荣
一
孟子曰:"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孟子.告子章句下》)。
孟子这段话提出了"长君之恶"和"逢君之恶"两个概念,并指出了二者的区别。
华杉先生认为,“长君之恶,就是助长国君的恶性,所谓助纣为虐。"

助纣为虐是个成语,它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助纣为虐(纣:商朝末代君主)指帮助纣王作恶;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在传统史学叙述中,殷纣王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刘邦领兵攻破武关以后,长驱直入,打到了蓝田,在蓝田以北完全歼灭了秦国的兵力。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穿上丧服,颈上系着丝条,捧着传国玉玺,乞求投降,刘邦领兵进入秦国的国都咸阳。
刘邦驻兵咸阳城后,见宫殿华丽宏伟,奇珍异宝数不胜数,美女如云,便想留在宫中好好享受一番。武将樊哙劝刘邦不要因小失大,可是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又劝刘邦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淫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如今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不是在帮助恶人做坏事吗?”
刘邦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兵咸阳,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宝鸡文理学院王兴尚教授在《秦国崛起与责任伦理》一书中写道:周武王革命克商,消灭了殷纣王。当时,嬴秦人的祖先蜚廉、恶来帮助殷纣王对抗周武王,失败后被杀,一部分嬴姓人戴罪在身,从商朝贵族沦为周朝庶民被迁往西部为"秦夷"。这是笔者迄今看到的历史上最早的真正帮助殷纣王干坏事的案例。早先,嬴姓人参与商汤革命有功,故商代嬴姓多为显贵,但他们在商末助纣为虐,沦为周人的俘虏、罪奴。这个天壤之别的身份变化,令人惊诧!可见,不分善恶,助长恶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二
不过,孟子认为,长君之恶(助纣为虐)是小罪,逢君之恶才是大罪。哪么,何谓逢君之恶?朱熹解释为:"君之恶未萌,而先意导之者,逢君之恶也。"意思是说,国君本来没想到要去干坏事,臣子却引诱国君去干。或者国君想干还不敢干的时候,却有奸恶之臣加以逢迎,给国君找出理论依据,帮助他自欺欺人,让他无所忌惮,理直气壮地去干坏事。这种人是最坏的臣子。
孟子最后说,今天各国的大夫,都是逢君之恶的坏家伙,都是诸侯的罪人。
历史上"逢君之恶"的一个典型案例,当属费无忌谗言乱楚。话说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与秦联姻,为太子建娶秦公主伯嬴。楚平王派太子少傅费无忌使秦,迎娶秦公主。当费无忌看到秦公主是一位绝色佳人时,顿时脑子里产生了一个鬼主意。于是,他借故提前返回了楚国,急忙去见楚平王。他绘声绘色地给楚平王讲秦公主的美貌如花似玉,劝楚平王横刀夺爱,说这样的绝色女子,只配大王享有。楚平王开始还有点犹豫,但很快就经不住诱惑,与费无忌密谋娶秦伯嬴之事了。楚平王果然娶了秦伯嬴,给太子建另娶了一位秦女。
此事告一段落,费无忌也得到了楚平王的赏识和重用,但费无忌的阴谋诡计并未停止。他想,太子是迟早要掌权的,必须除掉太子,他才能安全。于是,他又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很快,楚平王派太子建去城父驻守,镇守边疆,这算是把太子驱逐出了权力中心。
但费无忌知道这样还远远不够,因为太子建在城父还统率着军队,对外也可以和诸侯交往,依旧有机会在将来成为楚国的国君。所以费无忌不遗余力地在楚平王面前诋毁太子建,甚至说太子建可能会作乱。
楚平王也不免起了疑心,就召来太子太傅伍奢审问。伍奢极力为太子辩护,但打消不了楚平王的疑心,他反而将伍奢抓了起来。这时,费无忌给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很厉害,必须杀之,方能除心腹大患。于是,楚平王以伍奢之名,召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进宫。伍员告诉哥哥,这是楚王之计,去了必死无疑。哥哥仁孝,愿陪父死,果然被杀。伍员(伍子胥)经过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先逃到宋国,后逃到了吴国,为吴王重用。
楚平王派人去杀太子建,太子建逃到了宋国。
费无忌终于用他的诡计谗言,迷惑了楚平王,搞乱搞垮了曾经是春秋一霸的楚国。到后来,伍子胥带兵打到了楚国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泄私愤,报杀父兄之仇。
三
无独有偶,历史上有名的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其玩弄"长君之恶"和"逢君之恶"的手段,炉火纯青,鲜有人望其项背。近读刘彦强老师的《"弄獐”学渣如何能连任19年宰相?》一文,对李林甫表面和善,背地里阴险毒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位不学无术,经常念错别字的学渣,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拜在武惠妃的石榴裙下,卖通唐玄宗周围的人,窥探皇帝的噬好,察言观色,善猜圣意,投其所好,把皇帝拍得舒服至极!因此,他能把一众科举进士、学霸高官、正直之士如张九龄等排挤出中枢,任宰相达19年之久,创了唐朝历史记录(当然,郭子仪后来居上,为相24年,使李林甫屈居第二名)。李林甫为相十九年,后期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又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李林甫的阴险毒辣,于不声不响中害人,令当朝官员生畏。让我们来看李林甫是如何构陷太子李亨的。李林甫配合武惠妃,在玄宗面前多次称道寿王李瑁,企图以此取代太子,但皇帝属意太子李亨,他们的阴谋一时不能得逞。太子位定之后,李林甫又多次构陷太子。如表面与太子妃的哥哥韦坚交好,却暗地里设计使韦坚犯罪入狱,以此连累太子。此计不成,又生二计,构陷太子妃杜良娣之父杜友邻谋反,将杜友邻和其几个好友处死,逼得太子赶走了杜良娣以避祸。二计不成再来三计,李林甫又安排人诬告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密谋拥立太子,皇帝虽不相信,但王忠嗣却被贬。李林甫三次设计都动摇不了太子,但却在武惠妃那里落了好。因枕头风,玄宗对李林甫信任有加。而张九龄却面对武惠妃的利诱威胁,毫不动心和畏惧,而且旗帜鲜明地斥责"宫闱怎能干预朝中之事!”并将此事告于玄宗。看看,这就是学霸与学渣、正直之士与奸臣佞人的区别。前者一心为公不给领导老婆面子,后者为一己之私与其同谋。这就是张九龄很快罢相,李林甫稳坐相位十九年的原因之一。
《新唐书》说李林甫还有一样本事,就是他不光是被动的揣摩圣意,还善于在揣摩圣意的基础上,诱导和培养皇帝的欲望,让皇帝安居深宫,沉溺在歌舞美色之中。例如武惠妃死后,他看透了玄宗的心意,就向玄宗建议,将儿媳妇、寿王李瑁的妻子杨玉环纳为妃子。不错,这个寿王李瑁就是他勾搭武惠妃时许愿要扶持为未来皇帝的那一位,说起来李瑁也够倒霉的,交上这个李林甫,皇帝没有当上,老婆却叫他出卖了。按理说这是有悖人伦遭人不齿的事情,但人家李林甫就是有办法说服唐玄宗。真不知这位寿王李瑁在爱妻被父亲霸占时心里怎么想的,而武惠妃如果泉下有知,自己的亲儿媳妇被自己石榴裙下的李林甫推荐给自己的丈夫,取代自己专宠皇帝,恐怕坟上都冒青烟了。自从杨玉环成了杨贵妃, 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成了常态,懒于朝政,君王应有的道德和责任都忘到了九霄云外,一切都交给奸相李林甫打理,这就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患。
四
历史上的"长君之恶"和"逢君之恶″,可谓俯拾即是,举不胜举。在专制制度下,独裁者视臣子为奴才走狗,臣子在君主面前总是战战兢兢、察言观色、唯唯诺诺,揣摩上意,投其所好,这就是一些历史丑剧悲剧闹君一再上演和重演的原因。
今天,我们读历史,千万不要把它仅仅当作过去的故事看待,要思考、要警惕、要借鉴,更重要的是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
2024年1月10日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对书法有兴趣,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