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欣
从我翻开温阜敏教授这本新诗集——《情满年轮》开始,我就知晓自己正逐步踏入“美”的殿堂。我怀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或是从书中寻求慰藉,一览书中光景,真真切切悟出何谓“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诗与远方并不遥远,由人间烟火气构筑而成的“新诗界”,展现了温教授扎根尘土,心向往之的诗意人生,万千诗意汇聚脚下的道,径直往前迈步,那就是通往远方的路。
温阜敏教授是广东梅州人,从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来到韶关这座粤北城市后,开启了他的诗意生涯。温教授深造的是中文系专业,这奠定了他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优美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这些在书中无不淋漓尽致地向读者作了展示。作为粤北新诗文化的传播者与深耕者,温教授一直保持用诗记录生活的习惯,以此作为他传达诗意的媒介。辛勤的耕作收获《情满年轮》这一诗著,厚积薄发的诗篇好似普洱茶,泡得越久才越醇香四溢。
《情满年轮》一书由不同主题的七辑新诗精心构架而成。每一辑都是生活的缩影,每一首诗都是情感的寄托,在字里行间向读者展示丰富的生活碎片,饱满的写实画面。下面挑各辑的精华之作以示例,尝试纵横剖析温教授的诗意人生以及写作特色。
一、笔触向下,回归本土
生活处处都是诗,点点滴滴都是情,想要将诗写好,共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共情”在一些人看来是一件比较难做到的艺术。在作品中真正的共情需要作者将自我淡化,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创作思路,创作结构。作为扎根粤北的诗人,温教授深谙创作之理,他将真实生活的物与景融入诗里,那些原本人人都知晓所描写的是何物何景,人人都知道为何写,读者也能从诗中感悟到再平常不过的烟火气息,经由诗人个性的构思、独具的文句、诗化的表达,这样反映生活的诗就是成功的,这就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了。温教授坚守着创作之于读者是共鸣享受,之于写者是沉浸式体验的思路,深深扎根本土文化,从当地土壤汲取灵感,燃烧写作热情,再加以翻新修饰,蕴含独到诗意的诗。
描写南岭万物的温馨“高耸的树梢揭开蓝天/碧绿的季风铺满南岭之阳/那年,我如种子播入沃土/韶乐的遗迹上沐风栉雨/一棵粤北杉树的概念,就是/山冈上远望张九龄的明月”(《南岭之南》),由龙牙河联系起的外婆的背影“风起隆文的龙牙山/吹过绿窟潭龙岩寺百三郎祠/梅北的丘陵碧绿/抚龙牙河蜿蜒南流/清流滋润了江上村/荷花妩媚膺武第前/叠床架屋的老围袅袅炊烟/勾勒出外婆瘦小的身影”(《外婆的龙牙河》),眼中的海边风光“风中的槟榔亭亭/眺望点点远去的渔船/玉带滩徜徉着我/体会即时的风生水起/整个夏空澄净蔚蓝”(《风过博鳌》)、耳熟能详的老一辈红色歌曲“哦 ‘我们是年青的一代’/不老的歌声久远的魅力/奉献年华已融入恩情大地/内心仍是年青的一代/呵/歌声飘过六十年/两代人青春的血色注释”等,都是从平常的截面中提取而出,回归自然,回归尘土,创作自然清新雅致,富有诗意。

二、语言恢宏大气,委婉兼蓄
在品读《情满年轮》一书的过程中,令我感悟最深的莫过于温教授的遣词造句了。正如前面所介绍的,温教授早年的修习已经让他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再加上自己对诗的理解、对物的解读、个人感情的释放,使得温教授创作出来的诗风格会有所不同,可以是恢宏大气,磅礴有力,也能委婉兼蓄,包容万千。
“千古丹霞演绎沧海桑田/红土淹没了恐龙与佗城/南海的暖气日复日滋润五岭/唤醒灰褐的围楼簇新的厂房”“马蹄声早于消失梅关/余靖的风采犹挂铜城楼上/车八岭流出新鲜的深渡水/日转星移一切终归家常”(《南岭之南》)、“天地色灰暗的虚无/四万十川口波澜回旋/一丝不挂的沙滩/从容迎来大洋的黑潮”(《潮涌黑潮町》)、“玄武远古/海啸排空/那些最大最圆的海浪/留恋铜鼓岭的倩影/不愿回到动荡的大洋/抱团留在岭下凝固/化作一片石头的浪波”(《巨石的波浪》)这三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透露着宏大的景象,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冲击,深邃悠远;“灰鹭趁烟霞飞远/夕阳送白鹭回来/雀墩榕树温和/还有温馨的一篇课文/温情地树立在河畔/绿洲萋萋茵茵……”(《泛舟天马河》)、“时光仿佛褪色倒流/犹如留声机咿呀转起/路过民国范式的旧店/好像看到阿公仍在卖杂货/阿婆还在梳理油亮发髻”(《路过连州老街》)、“丰平川的风,轻轻吹来/铺开高洁的银毯/让来自亚热带的赤子/瞬间怦然心动/猝不及防地喜出望外/我收敛疲倦的翅膀/所有的宁静霎时无息舒张”(《那些新雪让我受洗》)以上所例举的三首诗则含蓄隽永,饱含细腻的个人感情,细细品味,别有洞天。正是因为温教授对于不同景物、不同感情、不同感悟有着足够深刻的理解,能自如运用各式风格的语气来遣词造句,一一对应,形成别有诗意的风物卷轴。
三、横跨时间轴,重新审视
在我拜读完温教授《情满年轮》这一本书后,我有一个特别直观的感受,那便是“重塑”。这本充满诗意的书籍,有一半以上的作品是根据温教授的回忆为主线展开描写的。或许在当时的理解并不深刻,懵懵懂懂,或许如今入道悟道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等,都会催生不一样的情感认知与价值体验,到这时再来书写,就可以更为客观理性地分析,琢磨构建体系,合理安排,逐字逐句,形成诗意篇章。一如村上春树的《第一人称单数》一书,村上也是用“我”的视角来讲述“我”过去的故事,即“以我为首,叙我之事”,从心出发,从自己的故事中回忆品味过去的自己是何种人物形象,他人又是什么样的人,重新开始对自我和他人的思考。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故事是无数个事件的缩影,以小见大,感悟其中,遂能有意。
“松口街的清福没缘享/稻花香里热汗洗衣襟/卑微的生活忍韧着身骨/民国的围楼飘出山歌声//背上的芒萁草垛成小山/掬把隆文河水解渴充饥/泪眼常常望向南方/思儿情如田垄黄了又青……”(《熟悉的陌生阿婆》)、“花前走过上班的母亲/瘦小的身影捎去锦葵沁香/偶尔回归的知青大姐/携来干校采胶的舞姿//落花卷失往事的苦辣酸甜/花苞裹藏发育期儿女欲望/常穿越窗外花丛,发呆/目光叠印出灰褐、墨绿与鲜红”(《那年老屋前的木槿花》)一点一滴,回忆都重构作者的思绪,情愫跃然纸上,诗意坦然呈现。
温教授的独到创作方式与创作热情,赋予这本《情满年轮》不一样的深意与诗意。期待未来温教授能有更多著作问世,启明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