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集句
集句,就是集古人成句
集句联语是各种体裁的集句中最为流行的。
从所集体裁看,有集各体文,集碑帖(也是一种特殊的集文),集各体诗,集词,集戏曲等。
集俗语、成语、熟语等,按说也属于集句范畴,但往往与我们上述的人名对、书名对、戏剧名对、地名对等另列为别一类。
我们这里讨论的,就以集文章和诗词曲的集句为限。
从所集范围看,则有从单一种材料中选材的,如,集名家专集,从李白、杜甫等大作家的诗文集中选材便是; 甚至从一部杂纂性质的书中选材也算,如从《易林》一书中选材(此书中的吉祥词语颇多);还有从传世的著名的总集中选材的,例如从《文选》、《花间集》中选材。
还有从两种以至多种材料书中选材的。上下联只两句的,当然至多只能从两种材料中选;若是多于两句,比如说四个分句吧,就可以(不是必然)从四种材料中选了。这里面的花样可就多了。例如,集诗,有专集唐诗的,有唐宋诗相配的,甚至有从唐代到清代的诗中随便选择相配的,还有集古人成句配上自己撰写的新句的;
作这种练习有种种好处:
一则能熟悉对联作法,特别是如何巧妙作对仗,同时练习调平仄,因为近体诗的对仗和平仄是对联的对仗和平仄的基础。
二则还可就此熟悉所用的材料,如利用李白、杜甫的诗句作对仗,经常使用,肯定对这两位大作家的作品会加深理解,起码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则积累了内容多种多样的资料,需要时可以派上用场。
如果自己要撰写寿联、室内外联、春联和应酬用的挽联时,这些联料就可供选择了。
明清以至近现代,明白作这种练习的好处的人很多。他们配搭出许许多多的集句联。
已经发表的不少。联话和各种类型的对联集里面大多辟有专门的章节采录之。更有专书,如谷向阳、何慧琴等编著的《中国唐诗联集成》,是专门集唐诗的;集词的,则有近代邵锐编著的《衲词楹帖》等书。集句代有专家,如梁启超先生,就是著名的集词大名家。
集句比较困难,需要有较高深的文学素养,要有博览群书的基础。它的难点,也就是对集句的要求,主要有下列几条,今姑以最常见的集诗句为例,略作说明:

1、最好以大作家的名句配对。如,用杜甫诗集中的诗句,自相匹配:
闻说江山好; (《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
○●○○●
终嗟风雨频。 (《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
○○○●○
甘从千日醉; (《白首))
○○○●●
耻与万人同。 (《敬简王明府》)
●●●○○
或者,伟大作家对伟大作家,如杜甫与李白的诗句相对:
柳深陶令宅; (李白《留别龚处士》)
●○○●●
月静庾公楼。 (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
读书破万卷;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落笔超群英。 (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
●●○○○
退而求其次,唐代诗人诗句互对,如果相对的两句诗句好,也能说得过去:
闲看秋水心无事; (皇甫冉《秋日东郊作》)
○○○●○○●
静得天和兴自浓。 (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
○●○○●●○
实在不行,唐宋两代的诗句还可互对,前提也是要对得好。如吾师吴小如先生集联:
晚觉文章真小技; (苏轼《宿州次韵刘泾》)
●●○○○●●
春来花鸟莫深愁。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2、集句之难,难在铢两相称。
所集的上下联中的句子,必须工力悉敌。不然,就好比上天平称量,轻重立判,分量差一点儿也能感觉出来的。
例如,唐代诗人李贺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风格苍劲,气象雄浑。
有人用北宋石延年的诗句“月如无恨月长圆”来作对。
应该说,这就是“的对”了,再也找不出比下联这句更好的对句了。可是,下联终觉分量不足。前后两句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凑合着压住了阵脚吧。

3、书写集句联语时,常常要以附注方式将句子的出处写出。
就是不写,也得防着人们询问。
因此,匹配的两个(句子多时就可能在两个以上)作家的身分必须顾及。
所谓“薰莸不同器”,如果相配的作家人格相差甚远,即使句子本身能匹配,好人和坏人也不宜坐在一条板凳上呀!例如,有这样一副联:
愿持山作寿; (武三思《奉和过梁王宅即日应制》)
●○○●●
潜与子同游。 (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
对句本身姑且不论,那武三思是什么人?我们能这样委屈诗圣杜甫么!
所以,最好别去翻阅那些名声不好的人的集子,不用他们的材料。

4、千万别忘了:对联上下联是一起表达一个主题的。
不可只顾对仗工整漂亮,而把不相干的内容硬往一块儿。
例如,上引武三思与杜甫诗作对一联就犯这个毛病。又曾见有这样一副集句联:
我觉秋兴逸; (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
●●○●●
君与古人齐。 (李白《口号蹭阳征君》)
○●●○○
也使人觉得像是两码事,聚在一起不拢气。
可见集句佳作难得,有时显得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样子。
类似情况,在相关的人名对、地

也使人觉得像是两码事,聚在一起不拢气。
可见集句佳作难得,有时显得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样子。
类似情况,在相关的人名对、地名对、书名对中也有显现。
例如,《红楼梦》,找何种能与此书齐名并肩的书,才能对得上它呢!从内涵方面要求,很难啊。
下面,按各种体裁的集句分述。

二、集诗句联语
集各体诗的,在集句中最为大宗。
从渊源看,一般认为集句始于集古体诗成句为全诗,发展到北宋,逐渐以集近体诗为主,这种作法在大作家中开始流行。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中说:“晋傅咸作《七经》诗,此乃集句诗之始。”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七中进一步阐述:“集句,始傅咸。……又作《七经》诗,其《毛诗》一篇皆集经语,是集句所由始矣。”
这是集古体诗溯源。至于北宋时集近体诗之成为风气,则有如下几条重要记录:
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宋•蔡絛《西清诗话》)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
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之者。(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按,与王安石同时的孔平仲亦曾集句为诗,并且赠与苏轼。苏轼就写诗赞美他这种集句方式,说:
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婴儿。
今君坐致五侯鲭,尽是猩唇与熊白。
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
真是称誉备至,从中可觇之一时风气焉。
后来逐步发展为集各体诗均可。如,集四言,主要以集《诗经》和曹操、陶渊明等人的为主。
还有集“楚辞”体的。但是在集诗句成诗中都不怎么流行,恐怕是因为材料少之故。
集古体诗和近体诗而成诗,特别是集近体诗中的七言诗的最多。明清两代盛行集诗,在某些场合,甚至被看作显示文才诗才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例如,清代沈起凤《清铎》卷八“十姨庙”一则中,那十位女性知识分子各集七律一首,以为唱和,就是一个逞才炫学的典型例证,用来反衬出同坐的男性草包之无能。文繁不赘引,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参看。
集句联语,就是从集句诗发展而来的。集诗,一般追求集成律诗,要的就是中间那两联。可是得八句才能成诗,也不太容易集成并集得好呢。集联,从集诗的角度看,只集一联,可就简单多了。
集近体诗诗句的,成果最多,也最容易落好。因为近体诗主要就是五言、七言二体,每一体的平仄就那么几样安排。
所以,集句时调平仄很容易。这是一。近体诗中,《全唐诗》连补遗,存诗不下五万首,除去古体诗不算(其实,集句时,古体诗也能和近体诗的诗句搭配),近体诗起码还存有三万多首左右。
北宋以下则更多。材料足够用的。这是二。
从古及今,近体诗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宽广,除了工业化和当代革命化等内容(当代诗人也开垦了这块处女地),古代近体诗中无不写到了。这一点,和词曲,特别是和词比较一下,就可看出近体诗的园地是如何宽广了。用来搭配撰写各种内容的对联,如寿联、喜联、挽联、门联、行业联,等等,无不得心应手。
这是三。
近体诗集句为集句联之正宗,盖无疑义。近体诗集句的成联记录也最多,请阅览各种联话联书,还有专门集近体诗的著作,均不赘述。这些都足供参考并从中变化取材,这是四。

现在,取几副近体诗集句成联,略观其实用范围:
文章辉五色; (李白《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
心迹喜双清。 (杜甫《屏迹二首之一》)
○●●○○
这副联是可以赠与文学家的。
汲古得修绠; (韩愈《秋怀》之五)
●●●○●
开怀畅远襟。 (褚亮《临高台》)
○○●●○
这副联是可以赠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中老年名家的。
深情托瑶瑟; (贾至《长门怨》)
○○●○●
逸气凌青松。 (李白《送长沙陈大守》)
●●○○○
这副联可以赠与音乐界人士。
白雪任教春事晚;
●●●○○●●
贞松惟有岁寒知。
○○○●●○○
这两句都是集元好问的诗句,上联出自《寄答飞卿》,下联出自《谢常君卿》。此联很适合赠与年老的经历过世事艰难又坚持个人理想的女性,特别是老年比丘尼。给有以上经历的老年女性作挽联也很合适。
笔者就曾借来挽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国农工民主党的一位老领导人李健生先生。用作挽联的优点是,一洗悲啼哀怨之气息,是两个庄重沉稳的比喻。
近体诗中存诗最多的大名家是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他自己的粗略统计,包括古体诗在内。
他的诗,内涵覆盖面宽广,慷慨激昂、优雅恬静等各类型的全能找到。因此,专门集陆游诗句的很多,成果发表的也不少。因为他的诗句多,似乎还有发掘的余地。
杜甫和李白、李商隐、苏轼、黄庭坚,大概已经被大家伙儿“挦扯”得差不多啦。
清末民初,青年人喜爱龚自珍诗文的不少,集龚诗也是一时风气。其中最为优秀的一联,拙见当推冰心先生年轻时所集:
世事沧桑心事定;
●●○○○●●
胸中海岳梦中飞。
○○●●●○○
此联由梁启超先生书写,冰心先生至今珍藏。它必然会成为联史上写作俱佳的名作之一,永垂千古。
集诗句,以往全凭记忆与翻阅诗集,事倍功半。现在有了许多古籍索引,就好办多了。
当代又有人——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栾贵明等同志——将《全唐诗》中的几十位大名家诗集全文输入电脑,作成软件,同时印制成大体上以作者分册的索引,检索十分方便。
如果把多种这样的索引都利用起来,从字词和句式等方面进行选择搭配,极可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大量集句。有兴趣的同志无妨一试,比在电脑上玩打麻将打桥牌等游戏强多了。
附带说一下,《诗经》、《楚辞》虽然也都有字词索引,但集起来很不容易。即以《楚辞》而论,笔者所见以鲁迅先生所集一联。
望崦嵫其勿迫;
●○○○●●
恐鹈鴃之先鸣。
●●●○○○

四、集词曲联语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集诗句比较容易,平仄格律较为简单,就那么几种。特别是在集近体诗时,不过是把格律相同或相近的两句移到一起作对子罢了。
主要考虑的是对仗,而诗句对仗的海洋本就十分广阔。集词和集曲则困难重重。它们都是长短句,有的还带衬字。各种词牌、曲牌对平仄、押韵的要求可谓五花八门。
可用来作成对句的材料范围甚窄。因此,集词曲常常是勉强凑合着出成品,工对甚少,平仄调谐合律的也不多。
下面列举的是我们认为对仗好的集词联,先举郭沫若集毛主席词所成的联语: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 ○●○○●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
○●●○●● ○○●●○
接着再举集古代人所作词曲的:
双桨来时,有人似桃根桃叶; (姜夔《琵琶仙》)
○●○○ ●○●○○○●
画船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俞国宝《风入松》)
冷香飞上诗句; (姜夔《念奴娇》)
●○○●○●
流莺唤起春酲。 (吴文英《高阳台》)
○○●●○○
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摸鱼儿》)
●○○●○○●
最可惜一片江山! (姜夔《八归》)
●●●●●○○
吹皱一池春水; (冯延巳《谒金门》)
○●●○○●
能消几个黄昏! (赵德麟《清平乐》)
○○●●○○
可以看出,各联中平仄不合处甚多。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梁启超先生是集词成联的大家。
他所集的成品,集中在他的全集最后的“苦痛中的小玩意儿”一文中。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参看,不赘引了。
集戏曲中语句的,看来更难。这样说的根据是,到现在,从各种联书的记录中,没有找到几联特别好的。下面略举几联如下: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 ○○●●●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 ●●●○○
上联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下联出自高明《琵琶记》。此联原来悬挂在杭州西湖月下老人祠堂内,脍炙人口。别处的月下老人祠堂也有照抄的。但是,大多忽略了它的出处。
千种相思向谁说;
○●○○●○●
一生爱好是天然。
●○●●●○○
上联用《西厢记》,下联用《牡丹亭》。铢两相称,从内容到对仗都非常漂亮,又显得很雅致,使人几乎不想去追寻它原来是写给何种身分的人的了。
还有一副匹配得简直可说是匪夷所思的联语,也让我们抛撇开它的赠与目的与对象,且观赏它的集句意匠吧: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
上联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下联出自《牡丹亭》。

五、集文辞联语
由于实行科举制度,旧中国的读书人对《四书》、《五经》都很熟悉,自然而然地就用来作集句联语。
此外,用司空图《诗品》、《文心雕龙》、前《四史》、诸子、《易林》、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集等书籍的句子进行搭配的也不少。
明清到近代,集成的联语极多。有编成专书的,有采录在各种联话中的,请有兴趣的读者参看。在这里,仅举一些不出于经史的吉祥美好的集联,聊供参照:
福喜上堂,与欢饮酒;
●●●○ ●○●●
庆贺盈户,使君延年。
●●○● ●○○○
此联可用作春联。
喜至庆来,鼓翼起舞;
●●●○ ●●●●
名成德就,拱手安居。
○○●● ●●○○
此联可赠与离退休老人。
五方四维,平安无咎;
●○●○ ○○○●
万欢千悦,喜庆大来。
●○○● ●●●○
此联可用作喜庆联。
以上三副联,均集自《易林》。还可以集成许多四字短联,如:“移居安宅;驾游大都。
“天下悦喜;君子仁贤。”“游观沧海;飞入大都。”等等。这部书里的吉祥词句确实不少,可以搭配使用
妙机其微,是有真宰;
●○○○ ●●○●
远引莫至,忽逢幽人。
●●●● ○○○○
红杏在林,幽鸟相逐;
○●●○ ○●○●
可人如玉,清风与归。
●○○● ○○●○
明月雪时,金尊酒满;
○●●○ ○○●●
风日水滨,碧山人来。
○●●○ ●○○○
以上三副联,均集自司空图《诗品》。都可作室内联或点缀名胜园林。
《十三经》中各种经书,现在每一种均有字词引得,还有综合性的句子索引《十三经索引》。
前四史也都有字词引得。先秦诸子也都有字词引得或索引。汉代以下的名著,编有字词索引的也不少。
例如《论衡索引》、《文选索引》等。利用这些工具书,编制集句不难。

六、碑贴集句与集字
集字则只是挑出碑帖中原有的字,不按原来的字句,任意搭配。它不属于集句范畴,但是,因其无所归依,一般联语书籍中都附着在集句中叙述。
碑帖一般字句不多,又很难与别的碑帖配伍,因此,集句很难,成联极少。下面只举上海豫园一笠亭联,乃清代陶澍所作: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 ●●●○○●●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 ●●●○●●○
这是集王羲之《兰亭集序》,集成这样,就算很不容易了。
。对于此联的平仄,也就不能要求太高啦。附带说一下:一笠亭在豫园内大假山之旁,所以陶澎以“祟山峻岭”来比拟,实则说此假山是槐安国的祟山峻岭还差不多。可见集碑帖中的字句真是不容易呀!
集字。一则所集是大书法家的名笔,省得书联者自己献丑。二则比集句自由得多,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寻,任意搭配,所以联家从事集字以备不时之需者不少。
可是,如我们下面将要讨论到的,一种碑帖拓片的字数不一定很多,周转的余地也不见得很大。这是集字先天不足之处,无法为之弥补的。
清代梁章钜编著的《楹联丛话》卷十一,论及集字者多处,今引数则。其中一则云:
陈曼生郡丞有集《三公山碑》字一联,云:
老屋三间,可蔽风雨;
●●○○ ●●○●
空山一士,独注离骚。
○○●● ●●○○
又一则云:
柳诚悬所书《玄秘塔铭》,雄伟奇特,最宜于作楹联。有集字成句者云:……
穷经安有息肩日;
○○○●●○○
学道方为绝顶人。
●●○○●●○
再一则云:
颜鲁公《争座位帖》字不及寸,而拓作大字,则有雄伟之观,胜于临摹他迹。近有集帖字为楹联者,语亦岸异不群。七言云:……
清时盛治人同仰;
○○●●○○●
名世高文众所师。
○●○○●●○
……八言云:
立德立功,居之以敬;
●●●○ ○○●●
友直友谅,尊其所闻。
●●●● ○○●○
再一则云:
王右军《兰亭序》字,执笔者无不奉为矩范。近人有集字为楹联者,亦自巧思绮合。五言云:
畅怀年大有;
●○○●●
极目世同春。
●●●○○
七言云:
遇事虚怀观一是;
●●○○○●●
与人和气察群言。
●○○●●○○
八言云:
毕生所长,岂在集古;
●○●○ ●●●●
闲情自托,亦不犹人。
○○●● ●●○○
再一则云:
怀仁《圣教序》,本集右军遗字而成。近复有集序中字作楹帖者,古雅可喜。五言云:……
云霞生异采;
○○○●●
山水有清音。
○●●○○
七言云:
松涛在耳声弥静;
○○●●○○●
山月照人清不寒。
○●●○○●○
再一则云:
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最方整,临作楹帖尤宜。有集字成联者,七言云:……
一室图书自清洁;
●●○○●○●
百家文史足风流。
●○○●●○○
再一则云:
室临春水幽怀朗;
●○○●●○●
坐对贤人躁气无。
●●○○●●○
此姚姬传先生(鼐)集《禊帖》字联。……
我们引了这么多,目的是请读者仔细看一看,就能看出集字的困难:
首先,它必须集的是某位大书法家的某一篇文字,如上举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一帖便是。起码也得像怀仁的集字成《圣教序》那样,集某位书家的某一体书法。不然,字体可就不一致啦。
其次,碑帖上的字一般都不大,而楹联上的字则要求放大。明清时代,一般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把拓片竖起,前面放上照明器具(如灯笼),再在墙上安放白纸,调好距离,拓片上的字影落在白纸上,再进行勾勒。高手作得好就能乱真。
另一种是基本上采用临帖的方式,那也得高手才行。清末,西方印刷术传人中国,影印时放大缩小不成问题,像有正书局等就大量制作这种影印楹联。
当代荣宝斋、朵云轩等经营木版水印的单位,干这样的活计则更上一层楼矣。
不过,这也提醒集字者:所集的字要禁得起放大才行。梁氏在上引的《楹联丛话》这一卷中,也曾就此讨论过:
敬客所书《王居土砖塔铭》,乃褚派也。近人喜学之,姿态横生。惟以作大字,则规模稍有不足。
他的意思是,用这样的帖作底本放大,差一点。
再次,从前两条限制看,能作集字底本的碑帖拓片不多。每种拓片或某位书法家留下的同类字体碑帖上的不同的字,不会太多。至多也就比《千字文》多一些罢了。因此,拼凑时可供选择的回旋余地不会太大。集字成联者首先得考虑连缀文字成为一组可以作对仗的句子,也就是首先得考虑文义。至于平仄,除了两个尾字必须一平一仄以外,别处势难兼顾,也就得马虎一些啦。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李新萍
渔夫 野鹤 冰冰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收稿: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3.5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