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学孙拳出整劲,涉险经历难述说(上) ——我的习武生涯
吕南生(武林一粟)
我们孙式太极拳门派内,一位六十三岁的老者,学孙拳七载,在师傅言传身教下,终于在年至七旬才练成孙式太极拳武功,传为佳话。我习武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学孙拳已经有九年。总结为:只要有坚强毅力,加上勤练努力,学武方法正确,肯定能成功的。
我为什么会走上习武这条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临退休前几年,身体状况非常不妙,痛风频繁发作,一个月内气管炎、感冒连续出现三次之多,体弱多病使人委靡不振,痛苦不堪。机缘巧合遇上江大华恩师和赵红霞师姐们,与她们一起习练杨式太极拳。退休之后,觉得专练杨式太极拳套路,健身效果不理想。
古人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上网无意中查到《孙禄堂武学文化网》中,孙式太极拳的前辈们,习练孙式太极拳的各类型文章,图文并茂,真情实感,不说空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扉,我如饥似渴地拜读。决定以习练孙式太极拳为目标,健身强体,不枉此生。决心易下,功夫难练。其实练习真功夫,它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得恰当则能成功,否则,会严重的伤害自己。
练内功必须站桩。而站孙式三体式桩、无极桩,是练出内功的必经之路。开始站三体式桩时,二腿刚刚站成三七分,后腿不断地颤颤巍巍的抖动,呼吸异常急促紧张,快速得连气都喘不过来,一次性还站不到一分钟就中止了,滿身是汗,好不容易左右交替站桩到一小时,阳台地上的瓷砖汗水已经湿了一大片。
张烈前辈在文章里强调,腿部力量不够就不能站三体式桩,起码要做到蹲起三百下,我一直练到能蹲起四百下才开始站三体式桩功,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坚持站到二小时。
仅仅是累点都不要紧,关键是站桩要形体正确,不要马虎站桩,不久后的一次站桩放松了意念的关注,使我刻骨铭心地牢牢记住难以忘怀。
一次,由于轻视意念关注,多日站三体式手臂前顶与后撑力度不达标,导致双手臂膀如同烧火棍一样灼痛,到浙一医手外科看医生也无法治好。
后无意中听到一位练形意拳友说,同门中一师弟练拳颈部痛疼,师傅叫他每天没事去逛商场。联想到曾在《孙禄堂武学文化网》里,雷世泰前辈一文中说过,遭遇拳病一走了之。在老伴的陪同下,每天傍晚在丁兰街道的周边各社区散步二小时左右,用近一年的时间,双臂膀痛庝才渐渐地褪尽。
针对老年人各种器官逐渐衰老,脑袋反映慢记忆力差特点,学习孙剑云祖师爷、张烈、童旭东、雷世泰等前辈的相关文章,反反复复研读,循规蹈矩遵守“九要”,懂劲明理。在站三体式桩、无极桩和劈拳的实践中采用,不断地纠偏、改错和调整。有人说,功力的增长尤如一只大水缸,每天都会滴下一滴水,缸滿则功成。我发现站桩正确,能够明显的感受每天都在进步,如果发现没有进步,甚至后退,那就是出现偏差或存在错误,一定要反复查看,分析状况,找出原因来予以纠正。就像泥瓦匠建房砌墙歪了,必须推倒重砌。要明确知晓一个站桩练拳真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孙式三体式桩与无极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太极拳中的立身中正。我每天在阳台上站二个小时三体式桩,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可能圆满地达到立身中正,于是增加下午站二小时无极桩,站无极桩看似轻松和简单,时久实则不易站好。
虚领顶劲不是单纯顶起头颅,是用意念上扯百会穴的头发,吊起脑袋上顶,连起颈椎和脊椎。腰部连同胯骨、臀部和双腿下塌,形成上下对拉,在长久的站桩过程中,全身放松,把骨隙拉开,各处肌肉下坠,练成“玉树挂宝衣”,明显地感受到颈部、双臂、臀部和大腿小腿的肌肉有下坠感觉。仅仅是这样还不够,要达到节节贯穿一轴到底,上面一根细绳吊着脑袋顶端、颈椎、脊椎直插胯骨上,宛若绳穿一颗颗珍珠,双脚好似踩在海绵上,身形前后左右垂直中正达到临界态,似倒非倒,把人托起身轻如燕。在虚领顶劲时,一定要腰胯下塌到位,同时命门部位微微后撑,腰胯不下塌的话,久之拙气下沉不到脚底涌泉穴,会拙气上升滞留胸腔,出现不良症状,如喉咙上火,咳嗽不止,双腿皮肤蚁咬般骚痒难忍,双目渗出分泌物刺痛眼睛等等,必须检查站桩和行拳是否正确?加以纠正和理顺才会消失,这些拳病顽疾医生是无法诊治的。
2024.1.16.修改于杭州丁兰臻品
作者简介:
吕南生,江西兴国人,男,汉族,195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6岁进江西进贤第二毛巾厂学徒做机修工作。历任值班长,共青团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办公室主任。企业改制后下海经商,先后在赣、湘、鄂、陕、川、鲁、浙打拼,杭州组建销售公司。《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作品获得“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退休后落户杭州。习武健身养生,撰写文章怡情。2024年“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最美散文奖”。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