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尴尬的退役军人优待卡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写此篇之前,请允许我引用前时在网络上,看到的一首“心灵鸡汤”,它很现实客观地道出了所有共和国退役老兵的心声,又像是对优待卡的一种嘲讽:我用我的青春年华/换来一张退役军人优待卡/可不知为什么/要到银行才能激活它/我时常在想/哪家银行可以估算青春值几何/哪个柜台又可以为生命标码/军人的职责与担当/再大的金库也储存不下/我不知道/那些长眠在地下的战友/有没有这张优待卡/他们说无所谓了/因为所有的储存/从来没有想过要取出/密码也早已交给了国家/望着这张小小的优待卡/让人情不自禁地泪如雨下/从不奢望任何的优待/只求活着便是无价。此文读后令人心酸不已。

曾几何时,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关爱退役军人的暖心政策,诸如:发放退役军人优待卡,农村六十岁退役老兵关爱补贴等等,不可谓不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呢?总觉得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意思,暂且不说那些已是花甲年迈之年的老兵们,每月拿的几十块“安慰”钱,能做何用?那张所谓的优待卡,已然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很多战友拿着退役军人优待证,特别是在异地想去准备享受优待政策时,却被工作人员拒绝,这让战友感到失望和尴尬,因此很多战友干脆把优待证收藏起来,不好意思再用了。退役军人优待证的面世,本是为了鼓励更多的退役军人享受到应有的荣誉和福利,更为了进一步落实我国军人优待政策的内涵和外延。然而,实际情况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很多退役老兵使用了优待证之后,并没有感受到特别的优惠和便利,反而遭遇了很多突发问题和困扰。
纵观上述之问题的本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重新审视和完善退役军人优待证的制度,退役军人优待证的尴尬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通过改革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我们可以让退役军人优待证重新成为一份光荣而有尊严的证件,为退役军人提供真正的优待和保障。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退役军人的尊重和关爱。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