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良谈:艾滋病只是慢性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已达近百万。目前,西医认为艾滋病是慢性可控性疾病,但不能治愈、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大、耐药性等方面的缺点,因此,借助中医的优势,从传统中医药里寻找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显得有极重要的意义。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传相染易,乃至灭门。艾滋病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属“疫病”的范畴。又属于“伏气温病”、“虚劳”等范畴。
艾滋病为湿热性质的疫疠之气,病位在三焦,发病机制是:由于艾滋病客居三焦,破坏了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功能,导致正气虚弱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形成,从而变证蜂起,治疗棘手。
艾滋病也属精气耗伤,肾不藏精,邪毒乘虚而入,伏于募原,发为温邪热毒之病机,辨证分型应为虚、实两大类 。
艾滋病的病机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辨证分型以脾虚血亏、肺气阴两虚、肾精阴两亏为多。艾滋病的具体脏腑辨证定位偏重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疫毒传染、邪毒内伏、正气大虚、留而为病,百病丛生。
因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时,应立足于扶正祛邪并举。其病机表现为“虚劳”病原理一致,用药时从,养阴清热、凉血解毒、补肾健脾、填精补髓、扶正祛邪等方面着手,使“菌毒并治,邪毒两清”,继而达到“清不伤正,补不留邪”的目的。
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严重缺陷,表现为正气亏虚,治疗应以扶正培本为主,同时又要“急则治标”。 早期患者,多为正虚而感邪,应扶正驱邪兼施。 中期多夹热毒痰瘀,如正气尚任攻伐,宜用清热解毒、化痰行瘀、软坚散结诸法,并适当配以扶正。
后期因病延日久,正气大虚,并多发痰核、肿瘤等,故应扶正为主,适当配用驱邪之品。常用治法有疏肝解郁法、疏肝培脾法、益气健脾法、益气固表法、益气养血法、滋阴解表法、清泻阳明法、化湿解毒法、凉血解毒法、清肺养阴法、熄风化痰法、滋养肝肾法、补肾益精法。
艾滋病感染机体免疫功能障碍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患者不仅遭受了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医家注重心神身,在心神身调摄、防治心理疾患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从我的角度对艾滋病,心理问题认识进行了分析。病因:是怒、喜、悲、恐、寒、暑、惊、思。人的情志是感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精神活动。患者被确证艾滋病是一个心理大事件,对于其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原因有:艾滋病的三大传染途径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国家干预,有偿献血后,传染艾滋病已大幅度减少。同性恋者、性乱者、静脉药瘾者、有偿献血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这些行为是遭受社会歧视的原因,也让艾滋病患者内心感到羞愧,难以启齿。
艾滋病患者,开始时焦躁、恐惧、不安。确诊后,便会不知所措。急性感染期征兆:类似于温热外感的表现,症状如同感冒,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潜伏期,没有明显的表现,但是正气暗耗,贼邪渐盛,一旦进入艾滋病期,各种感染相继出现,直到死亡。
疾病本身的各种症状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带状疱疹、鹅口疮导致吞咽困难。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症状,比如痴呆。也会使得患者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产生孤独的心理,甚至还有报复社会的心理。大部分患者对未来没有足够的希望。
辨证论治1:体虚外感证候(急性感染期、无症状艾滋病毒携带期、艾滋病前驱期) 特征是多见于艾滋病初期,以发热为主症,可伴有其它表证,并兼虚损症状。调理应祛邪扶正。虚损的程度不同,感受邪气的差异,表现及治疗亦有不同。
1.阴虚挟痰外感发热 症状:平素周身乏力、手足心热、腰膝酸软、 遗精 、 早泄 、心悸少寐、继则出现低热、畏风、口渴、咽痛、咳嗽、咳痰量少、胸痛、颈后、腋下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舌红少苔,脉浮细数。治法:养阴疏表。
2.气虚外感发热 症状:极度无力、出汗、语声低微、神疲倦怠、周身不适、动则心悸气短,发热劳累加重、或微恶风寒、咳嗽少痰,身痛、面白、目清、或淋巴结肿大,舌淡白,脉浮而无力。
3.气虚阳明热盛发热 症状:高热、汗出而热不退、口渴、烦躁不安、咳嗽、胸痛 、便秘 、形体消瘦、素体气虚、背微恶风,素体倦怠乏力、两目红赤,舌质红,脉数无力。治法:益气疏表。
辨证论治2:慢性虚损证候(艾滋病相关综合症、病期) 艾滋病发展到中、后期、要积极调理,初期之发热、恶寒等外感表现多不明显,而以虚损成劳为主要特征。
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损,病位主要涉及五脏;病程多首先一脏亏虚,逐渐累及他脏;病情日渐发展,趋于复杂。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鉴于肾亏虚和脾脏不足为该期主要证候,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补肾健脾实为该期调理的根本。
1.肝风内动症状:头晕而胀、眩晕欲扑、腰膝酸软、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有病症发作、或四肢抽搐,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有力。
2.肾精不足症状:头发脱落、齿摇稀疏、耳鸣耳聋、精神恍惚、健忘神疲、动作迟缓或精神呆痴、下肢软弱无力、视物不清、反应迟缓,舌质淡,脉弱。治法:补肾填精。
3.心脾两虚症状:心悸、失眠、多梦、焦虑烦躁不安、周身乏力、头晕、手足冷、 腹泻 便溏、纳呆食少、皮肤痒、面有红疹、或面苍白、舌淡、苔白滑、脉沉无力。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4.脾肾气虚症状: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自汗畏风、脘腹痞满、腹泻肠鸣、腰膝酸软、或周身浮肿,头晕 耳鸣 ,遗精 阳痿 、面色苍白、语声低弱,舌质淡、苔白、脉弱。治法:补气健脾益肾。
5.脾肾阳虚症状:颜面虚浮、色光白、毛发痒、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腰膝、下腹冷痛、腰酸腿软、腹泻、或下利清谷、头重头晕,舌质淡胖、苔白滑、脉细弱。治法:温补脾肾 。
6.肝肾阴虚症状:头晕目眩、耳鸣 耳聋 、失眠健忘、入夜及午后低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肋隐痛、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形体消瘦、盗汗、精神 抑郁 、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补肝肾。
辨证论治3:合并症 艾滋病的病变过程中,气滞、血瘀、痰浊既是脏腑虚损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互为因果,使病情更为复杂。
而此,对艾滋病之合并证采取理气、活血、降痰、化浊之法至为重要,不可忽视。
1.肺热壅:艾滋病患者之正气虚弱,抵抗力低,邪气易于侵袭,尤其是邪热壅滞于肺,每易多见,出现痰涎壅盛,色黄而粘稠、胸痛,口苦而干,呼吸气喘等症,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利肺之药。
2.咽喉糜烂及肿痛:在艾滋病程中,亦易出现咽喉糜烂及肿痛之症,其或因于外感,邪袭肺卫所致,或由于内伤,肺胃阴亏引起。治以清利咽喉之药。
3.皮肤瘙痒:主要由于血虚生风或湿热内阻所致。治以养血疏风之药。
4.气滞:气以条畅为顺,若气血不足,气机失于条畅,亦可形成气滞之证。而表现为胀痛,痛势走串,精神抑郁,胸闷善太息,得失气,嗳气减轻,常可导致血瘀形成症积。治以行气理气之法。
5.瘀血:病程日久,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进一步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甚则瘀瘕积聚,所谓“肿瘤”或肝脾肿大,或内脏肿瘤。治以活血化瘀之法。
6.痰浊:脾失健运,水湿停留,气化不利,可凝为痰湿,痰浊内停,进而加重其它诸症,故曰“百病皆因痰作祟”,治以化痰浊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