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永秀教授简介】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咨询专家,管理教育专家,永秀智库创始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2011年,担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兼任世界经济学年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监事长兼“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党校延安干部管理学院等多家高校特聘或兼职教授;陕西省委省政府特聘咨询专家,西安市、榆林市、宝鸡市、 铜川市 、灞桥区 、莲湖区、宝塔区等多家市(区)政府决策咨询委员;海航供销大集、天地源、永安保险、中航电测、陕鼓集团、延长中立等多家企业独立董事或企业顾问。
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软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20余项;主持区域规划、城乡规划、旅游规划、企业咨询项目20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20余次;为陕西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30余次,其中,12次被历任省委书记、省长批示并付诸实施

《学以致用 格物致知》
——白永秀教授从教50周年记
今年是恩师白永秀教授从教50周年,作为一名紧跟老师步伐十多年的“老学生”,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老师何以能不断突破、不断发展,何以能形成如此一大批高质量、接地气的学术研究和咨询成果,所以就结合老师平日言传身教,并系统学习了关于老师的各类采访、写实文章和研究成果,发现可以用“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八个字概括老师的成功密码。
无定河畔的学用初结合
用所学知识改善黄土地的贫穷落后状况
1955年农历2月1日,白老师出生于清涧县无定河畔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一个受秦晋蒙三省文化浸润,革命英雄人物辈出,打响西北武装斗争第一枪的神奇地方。当时新中国建立只有五年多时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新时代蓬勃发展发展的浓厚氛围之中,所以老师的乳名也被冠以极富时代特色的名字“军旗”。小时候,老师面临最大的发展困难就是没学上,直到1964年村里办起了初小,9周岁的老师才在村里直接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上学。
小学的经历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学校只有一名教师,一孔窑洞,一个炕,一、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在一孔窑洞里学习,小孩们盘腿坐在炕上,将母亲的梳头盒放在腿上当作书桌。1965年之后,原任授课教师去清涧县城工作,新来的教师水平较低,经常教错字。于是,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精神,老师便经常与新来的教师关于真知发生一些争执。1969年9月,老师有幸成为“文革”后期中学恢复招生后清涧第一届初中生;经过两年初中学习和两年半高中学习,1973年12月,老师高中毕业。
老师几乎经历了“一化三改”、人民公社、大跃进、社教运动、“文革”等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这一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问题是激励老师发奋学习的原初动力。白天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还要参加劳动挣工分,晚上参加家庭的分配粮食、副食活动,并要从山里将红薯、洋芋等挑回家里,有时一干就是一整晚。后来老师曾用调侃的口吻回忆这一段历程时说道,上小学时看到小学教师有自留地,能吃饱,就想当小学教师;上中学时看到中学教师有国库粮,能吃西红柿鸡蛋面,就想当中学教师。于是,1974年1月高中毕业后,紧接着2月就成为村办小学教师,正式开启了漫长的从教生涯。在1974年2月—1978年2月四年农村任教期间,老师从当小学教师和校长起步,到当中学语文和政治教师兼团委书记,再到高杰村公社广播放大站当站长,后来被抽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随着工作的调整变动,更广阔的世界在老师的视野里盘旋显现,更高的人生追求在老师的心里生根发芽。也许正如路遥先生对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心理的描述,“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报酬和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现实。”
老师与其他专家的区别在于他从农村上学开始,就体会到学习是有用的,学习是能解决生存和发展实际问题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就成为他一生做学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心使命。上小学期间,老师代村里不识字的乡亲们写信、读信,是老师学以致用的“初体验”。一个小小的善举既解决了村民的实际问题,又得到了村民的尊重,成就感油然而生。后来老师跳出农门当上民办教师,为更多的农村孩子解决没学上、教学水平低的发展根本问题。在小学从教期间,老师组织学生在无定河边修梯田种白菜,在学校附近以承包制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种两棵花椒树,冬天给每家每户分配劳动成果,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和书本之外的知识,还兼任生产大队的会计;在中学从教期间,为村民写对联、当编剧,组织闹秧歌、开展简单的文艺活动等等。老师在想在做的都是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实实在在解决农村生活中的问题,改善黄土地贫穷落后的生存发展状况。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老师在农村培养的学生中,一些人后来考上了大学,成为国家干部,继续为黄土地的发展贡献力量。后来有人称老师为“从农村走出来的经济学家”,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
师大学习的学用深结合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服务改革开放
1976年10月,十年“文革”浩劫结束,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序幕徐徐拉开。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它为每一个有志青年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大舞台。在经过白天上班、晚上通宵达旦复习的认真备考后,老师于1977年12月冒着大雪,沿着崎岖的山路,夜行50华里,毅然赴清涧县城参加高考。参加高考的理由也很简单、很淳朴,就是想改变自己非正式编制的“民办教师”“社办”人员身份,想读完大学后回陕北继续做行政管理人员。1978年2月,在经过村里到县城、县城到延安、延安到铜川、铜川休息一晚再到西安的长途汽车漫长路途颠簸后,老师正式开启了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四年本科学习生涯。他非常珍惜时间,四年只回过一次陕北老家,寒暑假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与打工,在行走和外出办事时,随身也带着书本,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从教师传授到同学间的争论探讨,老师总会总结出新问题、新观点、新方法,并形成了一种科学、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大学三年级时,老师决定将离现实生活比较近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自己一生求索的方向,他认为经济学研究是感受时代脉搏、参与经济建设、反思改革不足的最佳途径。当时全国范围内都在讨论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概括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师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就跑到户县(今鄠邑区)、长安县(今长安区)深入调研和参加劳动,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启端就介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讨和研究之中,为后来老师在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实践基础。
1982年1月从陕师大毕业后,老师被分配到汉中师范学院(现陕西理工大学)马列部,教授经济学课程,任部主任助理;筹建汉中师范学院政教科(后为政教系),任系主任助理,教授《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课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两个重大理论问题:一是提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二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老师敏锐地意识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公有制”“有计划”都是修饰词,落脚点是“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次重大理论变革。从此,老师就真正开始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之中。当时,作为国有企业的补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兄弟洗脚离田,走进了工厂,当起了产业工人。老师着迷地研究起这一当时还未写进经济学著作的生动案例,他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主动深入到乡镇企业去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几年下来,他几乎跑遍了汉中地区所有的乡镇企业,参与了汉中水泥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及时建议企业加强管理和整改,让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在此基础上,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多遍关于乡镇企业的文章,形成了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老师还担任自学考试班任课教师,向更广阔的学生群体教授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这也让他在当地政府和学界一时声名鹊起。
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86年9月老师再次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开启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学习生涯。三年读研时间是短暂的,老师分秒必争,在导师们的指导下,不断填补着以前的知识空白。围绕着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当时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回答的时代问题,老师探寻真理、上下求索,先后撰写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高等院校和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1988年暑假,在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王国俊教授的大力支持下,老师以校研究生会主席的身份组织了首届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经济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0多所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和150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在全国高校引起了巨大轰动。1989年4月,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商品经济论纲》顺利通过答辩,答辩委员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卫兴华、何炼成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对他的研究成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篇论文也奠定了老师此后的研究基础并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改革发展实践起到了理论指引作用。
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老师1993年与人合作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1994年出版了《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研究——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实现形式》,并在全国率先为本科生开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为研究生开设了中国现代市场经济课程。《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研究——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及其实践》《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相关专著、教材成为全国高校经济类本硕博教材,老师还亲自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财经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前身)、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博硕士研究生讲授这门课程,教材多次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修订再版。后来本课程成为教育部精品课程,一直到今年《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仍是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唯一的线下国家级一流课程,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老师还通过视频的形式给全国高校教师讲授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为全国培训了一大批市场经济理论课程教师,可以说老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者。
1989年7月从陕师大毕业后,老师留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任教。因为科研成果突出,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又破格晋升为教授,先后出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政教系副主任、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成为当时陕师大最年轻的院系负责人、最早一批陕西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为了更好研究和服务西部经济,老师发起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培养了一批关注西部经济发展实际的年轻人才。围绕着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老师从解决实践发展中的问题入手进行理论研究,再指导实践、服务改革发展。他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
西大工作的致知新高度
围绕经世济用承担三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为了在更好的学术平台上提升自我、服务国家,1997年老师在很多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从部属陕西师范大学调到省属西北大学工作。当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随后在朱镕基总理的领导下开启了国企三年解困行动。在此背景下,老师于1998年倡导设立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并任院长一职。该机构在省市国有企业解困、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随后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作了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吹响了前进的冲锋号。随后,老师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相继成立西北大学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西北大学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将理论研究和服务的重点从西北扩大到西部地区,为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老师倡导西北大学经管学院要做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参谋部,参与调研和起草了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的决定》和《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并合作出版了《<两个决定>与陕西经济发展》著作,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
2000年,老师被任命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随后参照企业化运作模式,对经管学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老师的带领下,西北大学经管学院事业蒸蒸日上,学科建设不断跃升,政治经济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多个学科获批一级博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学科研成果累累,社会影响与日俱增,教师的收入持续增长,经管学院成为全校羡慕的单位。
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老师仍然保持着师大时期养成的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良好作风,时刻紧盯经济理论界和社会经济发展前沿动态,将理论文章写在剧烈变革的中国大地上。老师曾坦言,不喜欢做纯理论研究,更关心如何利用经济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经世济用”是老师理论研究的突出特点,用经济学理论解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老师研究的一条主线。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重要命题既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沿发展,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交叉的综合性问题,与老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成为了老师今后研究的重要发力点。2008年,老师主持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201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球经济新格局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研究》;201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精准扶贫机制、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2020年,老师再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及政策研究》,也是第三次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全国学术界独占鳌头。围绕着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区域经济与“一带一路”三大研究方向,老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将论文和著作写在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地上。从教50年来,老师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MBA、EMBA等各类学生。这些学生活跃在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战线上,他们中有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优秀的政府官员、杰出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他们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和精神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永秀智库的致用新实践
将理论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咨询规划服务
在高校的长期教学和研究,老师意识到象牙塔中的经济学管理学教学和科研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际在很大程度是脱离的。于是他产生创建一个能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决策咨询服务、把经济学管理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平台的想法。2011年,老师主动辞去了担任了11年的经管学院院长职务,开启从教授向企业家,从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者向市场经济弄潮儿的转型征途。同年,老师创办了西安永秀企业管理咨询公司,2012年创办了陕西永秀智库经济管理研究院。老师将永秀智库的使命确定为“奉献理论智库,提供决策支持”,就是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将智库打造为学术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的重要平台。
时至今日,永秀智库已成为站位北京,立足陕西,服务丝路,旗下拥有九个法人主体的全国知名高端智库集团。永秀智库深耕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区域规划、城乡规划、文旅规划、企业咨询、管理培训、文化传播八大领域,为中国5A级社会组织、工信智库联盟成员、秦创原创新发展智库、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区域科协“一带一路”专委会挂靠单位、西北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学生实习基地,获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优秀服务品牌称号。累计提供规划咨询方案400多项,其中扶贫项目8项,助力7个贫困县实现脱贫,获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成果征集活动”二等奖、“第四届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陕西省决咨委决策咨询建议奖等全国、省级奖励近十项。向陕西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30余次,其中十多次被历任省委书记、省长批示并付诸实施。每年定期举办新年论坛、永秀沙龙等公益活动,累计为社会提供管理培训十万人次。
将创业梦想转变为创业现实固然重要,但如何实现智库的持久、健康运营,打造成为“百年老店”更为重要。十多年一路走来,民间智库发展困难重重,生存问题、社会认可问题、所有制歧视问题等等成为老师一直思考和破解的难题。在三年疫情、经济下行的最困难时候,老师仍然坚持智库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真正解决政府、园区、企业面临的实际难题为核心,发挥理论研究与操作方案相融合、规划咨询培训多种业务相融合的综合优势,不断推动业务总量与发展质量双提升。
相比业务发展,最令老师振奋的事情就是智库员工的进步、人才的成长,最让老师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智库的咨询报告被政府采纳,规划、咨询、培训项目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并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智库的未来发展,老师期待能早日实现“中国民间智库的领航者,丝路国际智库的先行者”的愿景,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和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实践的理论化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系统的永秀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坚信,在老师的领导下,这些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饮其流者怀其源。纵观50年的从教生涯和近70年的人生历程,老师始终将自己与时代发展、国家发展相融合,学习知识是为了改变贫困的现实,为了破解经济体制变革所引起的实践发展难题,也是为了更好发挥经济学“经世济用”的实践价值,更是为了将理论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咨询规划服务。总而言之,就是集中体现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的崇高境界。这也许就是老师能如此成功的密码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诚挚地向老师致敬,真诚地向老师学习!
后记:本文作者鲁能为白老师2012级博士研究生、北京永秀智库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写作过程中,本文重点参考了韩星海《黄土地上走出来的著名经济学家》、王琛元《白永秀:赤子之心不褪色》《白永秀:“我就是一个爱操心的人”》、吴振磊《教书育人,无悔选择——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永秀教授》、惠宁《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白永秀教授访谈》等文章,永秀智库的郭俊华老师、邵金萍老师、李林老师、王晶老师等在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鲁能个人简介】鲁能,男,1985年6月生,陕西横山人,中共党员,现为北京永秀智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西安永秀智库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特级规划师。
兼任西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员、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宝鸡港务区经济发展咨询顾问、汉中市绿色循环产业经济研究院智库专家、商州区产业发展经济顾问、商州区网络信息和网络产业发展联盟经济顾问、礼泉县科技顾问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城乡一体化,在《人文杂志》《贵州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西部大开发》《西安日报·理论版》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被《新华文摘(网络版)》《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文章2篇,参编《国际视野下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研究》等著作4部,参译著作1部,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向省、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十余份,其中5份获主管副省长、副市长批示;主持或参与《陕西省“十三五”移民(脱贫)搬迁安置总体规划》《陕西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研究》《陕西省产业发展战略与布局研究》《大西安产业发展规划》《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总体规划》《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延安市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等省、市、县级区域规划、区域研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等横向课题100多项,获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成果征集活动”二等奖,陕西省决咨委决策咨询建议三等奖等全国、省级奖励多项。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6号院首城国际5号楼B座4层413;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16号泰华金贸国际7号楼26层
联系电话:13571874512
电子邮箱箱:taishanlune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