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由作者提供

我做过“导演”
配乐:月朦胧
中学时代,“学工学农”运动是每一个学年的必修课。记得上高一的时候,我们班被分配的学工任务是在校办工厂里学习铸铁的生产。其实,当时的校办工厂就是一座微型的钢铁厂,生产铸铁的流程与正规的钢铁厂一模一样。
当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我有时会饶有兴致地跑进校办工厂里,像欣赏艺术品那样细细地观赏那些青色与褐色的铸铁块,看着它们被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车间里。运气好的时候我还能够看到高炉出铁的盛大景观,我亲眼目睹炉前出铁似乎是一种隆重的仪式。我每每看到高中的学长们在校办工厂里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羡慕和期待,期待将来我成为高中生时,也能有机会去校办工厂里过把瘾,做一回钢铁工人。
如我所愿,我终于和同学们一起穿上了钢铁工人的行头。

那个年代在我眼里,穿上钢铁工人标配的着装就是最酷的形象,貌似牛津布的工作服,配上一双坚固无敌的大头翻毛皮鞋,嚯!简直太帅了! 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我们迎来了第一次炉前出铁的辉煌时刻。
就在战斗即将打响的时候,工厂的师傅突然问我们:“你们谁来捣眼啊?”,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怎样回答,师傅解释说捣眼就是用长铁钎子把高炉的出铁口捅开,让铁水流出来,再由专业人员立即浇铸到一个个翻砂模具里。当大家明白过来后都显出很胆怯的样子,没有人出来应战。
机不可失呀!在大家沉默不语的时候我大胆的举起了右手:“报告师傅,我愿意上!” 师傅大声说:“好样的,表扬!” 我心想,我曾经多次观战过炉前出铁的盛况,觉得捣眼的工作并没有什么风险,我自认为已不是“初生牛犊”了。
我们在高炉前聆听工人师傅宣布安全注意事项,然后又让我自己单独接受专门的现场培训。大家在培训现场好奇地围观,不少人给予我积极的鼓励,却也有几个同学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
他们哪里知道,我在过去的几年里有过多次观战的经历,从而有了一些信心、勇气和底气。
“哎,你行不行啊?可别玩儿现了啊!”我听到了轻蔑的质疑声,我回应说:“绝对没问题!” 那个平日里与我闹过别扭的男同学故意提高了嗓门,用“捣眼”两个字的谐音来调侃:“你如果能成功,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导演啰!”,他的嘲讽引起了一阵哄笑。我心里冷笑一声:“ 哼!你等着瞧吧,我不会让你看笑话的!”。
然而,当我真正把那根长度与我身高差不多的铁钎端在手上时,发觉其重量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第二个小小的困难,就是我的眼睛有点儿近视。尽管如此,但我拿定了主意,绝不能动摇和退却。
我们似乎通过炉壁看见了高炉内烈火在熊熊燃烧,总攻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逼近,我好像全身的每一处骨骼都投入了战斗,当我摆出了专业的前进式的马步后,那些曾经的羡慕与期待,还有刚才的鼓励、质疑和嘲讽一齐涌上了心头。
启动号令一下达,我睁大双眼透过防护镜瞄准了目标,握紧长长的铁钎,稳稳地,准准地,也是狠狠地向小高炉的出铁口扎了进去,一瞬间,红彤彤的铁水就流了出来,铁水槽里立刻形成了一条火红的溪流。哈!我的挑战成功了,我没有辜负我自己的意志和勇气,没有出现一点误差和失败,妥妥地展现了一个钢铁侠的形象。

我舒心地笑着望向周围的同学,也不忘用骄傲的目光扫视了一下那个先前还在讥讽我的同学。
十分有趣的是,打那儿以后,每当那些曾在炉前出铁的战役中真心鼓励过我的同学诙谐地叫我“导演”时,我总是报以会心一笑,也就然接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