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69章俗解
学习《道德经》本章,大家有感的是,老子的经文在前后章仿佛要夺走孙子的饭碗,讲起了兵法,连续围绕兵家,战场说事。决定战争是统治者小众的差事,老百姓就是急也无可奈何。有什么用呢。况且道家的天道地道人道,用到战争的道,战场的术上,不能给平头百姓什么启发。
任何学问和认知,我们必须考虑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学习老子的5千字经文,先要知道老子的岀生背景,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时空特点。老子生活的春秋年间,人口繁衍缓慢,人均寿命不到30岁;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分工简单,农耕经济粗放,绝大多数人绑在土地上。人口与土地当然是最大的资源。不象现代社会,科学发达,各业分工繁杂,关心的时空内容丰富。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活着的,除了爬在土地上农耕种植,此外就是当兵打仗。种田是维持生存的食粮,保证自己不被饿死。打仗是争夺地盘,吃饱喝足的贵族们的游戏。
与老子同时代有位叫左丘明的人物,他写了贯通千年的名著《左传》,记录了春秋及以前的历史。左丘明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无几人能超越。称之为"史宗文圣"。他写了第一部历史著作,还是思想与文学大家,站位高远,散文优美。左丘明说过句概括性的大话:一个国家,最大的莫过于两件事,一是祭祀,二是战争。祭祀,当时是政治的一大部分。祭天祭地祭神仙,看起来好象当时的人们很愚昧,每年牺牲那么多牛马猪羊举行供祭仪式。当时朝内还设有叫"大祭司"的高官,是国王身边举足轻重的决策人物。当时认为太阳月亮就是宇宙的中心。凡事都要问天,与日月星辰沟通之后才敢决定。放到今天说,这是世界观,是人必须的信仰。信仰的建立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基础。

人类走到今天,是战争岀来的格局。渔猎时代走到今天,是斗争和打岀来的。人类从来都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家族与家族群斗中打出部落王。部落和部落战斗打岀部落领袖。然后再打岀了原始国家的雏型方国。直至夏国建立,建立了系列的国家制度。到了3千多年前的周朝,国家有了首都,有了记录思想的文字,生产力快速发展,国家有模有样的成型了。周朝安静了几百年,就是孔子怀念的时代,岁月静好。后来孔子为什么要"克己复礼",这是恋旧。到了东周列国,即春秋时期,群雄逐鹿,烽烟四起。战争又成了家常便饭。和平生活很奢侈。
这就是老子当时生活的时空环境。也是老人家著述《道德经》的时代背景。人思考的素材永远脱离不了现实。说大事,说天道,让人找到自己的生存座标而不迷茫。还得从兵战,人争中引申哲理。
《道德经》第69章学起来。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兵胜矣。"
直截了当。老子一开口就是将帅的术语。老子在历史上虽然没称为军事家,但黄老道家的理念几乎是所有军事理论的源头。凡伟大的哲学家,智慧绝圣均是天然的军事天才。
"用兵有言:‘吾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字面一点儿不深奥,一看就懂。
老子说,常言道,即带兵打仗的将帅们一般都明白,然后用了引号。说明老子也是典故或引用。意思是我不会也不去主动侵犯别人,无可奈何才被动的迎战。我宁可后退一尺,也不敢主动前进一寸。
老子引用谁的典故呢?他没有表明,但似曾相识。笔者想到了早老子百十年的"退避三舍"的故事。
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还在落难期。他如丧家之犬,浪迹各国。当时楚国地盘最大,称霸一方。重耳跑到楚国后,与楚王聊天。说到晋楚今后的关系,重耳说,有朝一日他登上晋国的王座,一定感恩楚君,晋楚修好。假如不得已发生战争,也会退避三舍。舍是度量距离的单位,每舍30里,三舍是90里。

不久,雄才大略的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王。即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晋文公。受过磨难的晋文公重耳在狐偃狐突父子的辅佐下,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晋国很快强大起来。楚囯的公子叫子玉,他很狂妄,嫉妒晋国的崛起。晋楚两国于是发动了战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楚军兵员比晋军要多,为攻方,晋军为守方。两军交战,晋军信守之前晋文公向楚庄王的承诺,交战前"退避三舍",后退了90里,能不打就不打。楚军咄咄逼人,将帅更是骄横轻敌。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晋军大获全胜。楚军失败后大伤国家的元气,从此一蹶不振。而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又举行了"践土之盟"。正式成了最大的霸主。
老子是大学问家,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的故事还鲜活未老,估计对他影响不小。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行无行,是说大军行进,浩浩荡荡,阵容齐整宏大,可好象没有任何动静一般。这叫胸中自有百万雄兵。
攘,排斥排除。攘无臂,是动作描写,甩手掌柜子。一甩衣袖,仿佛不需要动胳膊一样。一切尽在掌握中。
扔,抛弃。扔无敌,形象的描写,心里就象没有敌人,没有对抗,平静如水。
执,执掌,控制的意思。执无兵,本来统率千军万马,却象进入无人之境,眼里好象没有强敌的存在。
老子的文学真让我辈望尘莫及。语言精彩又生动,活生生的画面感油然扑来。他用4个动作性描绘,刻化出了炉火纯青的军事圣人的胸中城府。会用兵的人,会打仗的人,是熟谙战争艺术的道德高人。很懂得战争之道,懂得正义之师,如何用不争的态势,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果。
这也叫大雪无痕,大势若弱。无为是为了更好的为,不争的最后,是最智慧的争。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祸,战场输局;也说所有的失败,灾难,损耗等不幸。
岀了问题寻找根源,得总结教训。成功是百分之百的元素到位,失败有许多个原因。这么多原因中,最大的问题是轻敌。轻敌是对敌方的实力估计不够。轻率的作战,轻率的处世之道,惨痛的教训有的是。
山西高平市境内有"长平之战"的遗址。那是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六国的关健一战。秦国战将白起,面对的是赵国的赵括。当时赵国的兵马并不弱。但历史很会开玩笑的。赵王起用了一个赵括的人做赵军主帅。他就是成语"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兵道术战倒背如流。他不把白起放在眼里,更不做情报工作,便轻率迎击秦军。结果两军一战,赵括被杀,赵军很快崩溃。40万大军被秦军分割包围后俘虏。残忍的秦将白起把赵军将士坑杀活埋。

长平之战,写下了一段"纸上谈兵"的悲惨史话。也让人们看到轻率的巨大代价。
所以,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子留下了名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己而不知彼,一半的庙算也没有。
"轻敌几丧吾宝"。
把敌人不当回事,草率作战,无把握的发动战争,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几丧吾宝。丧是死亡,是丟失,失弃。一般认为,吾宝是背弃了"三宝"。前章老子说做人必须秉持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轻敌就把三宝丧失殆尽了?从根源上找失败的原因,祸水,灾难就是丢弃了三宝。
轻敌就是因为修行不够。天有三宝,是人道的高度凝聚。不光是对付国与国的战争,两军厮杀,是国与人安身立命的法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三宝蕴涵政治的智慧。
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的经文,我们可以视其为倒装句。就是丟弃了三宝,忽视天道,所以妄自尊大,不敬天不畏道,把国家和人民置于危险的境地。
回到企业说事儿。中国的创业人群巨大,注册了几千万的商企实体。头脑一热,搞个公司,皮包一夹就做起了总经理。公司的生存概率很低,大多数存活不到5年便塌火死亡。同一个原因,不会管理。直至公司做不下去了,也说不清楚破产的原因。管理学看着简单,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就行。管理实际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社会学。首先管自己,修心修行,然后管别人,读懂人性,读懂常识,读懂行业与业务规律。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按老子的话讲,就是持有"三宝"。第一宝是慈,将心比心。爱自己,爱别人,想员工所想。企业的最宝贵财富不是机器,是具有创造资源的人。第二宝是俭,不光是勤俭持家,象过日子一样财务管家,还经营流程简单,不折腾人。老板自己俭朴,不奢华,低调为人。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以好的产品和服务立足企业,有长久的发展愿景。不靠广告,不靠吹牛,以信誉积分,以过硬的产品赢得用户。
管理学不懂三宝,必然造成"轻敌"。企业有什么难做的,谁不能做?俗话说,吃亏在于不老实。官好当,只有干好干坏,大不了升一级降一级。企业是全家的血汗钱,身家性命的赌注,属生死存亡的一搏。失败了东山再起,触底反弹,难啊。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这句话就是人们惯常说的,哀兵必胜。
老子又回到兵家说事儿。不会打仗,不会争斗,根本上是没掌握天道。
这两句是《道德经》第69章的结束语。
故,所以说。"抗兵相若",双方旗鼓相当,实力不相上下的状况下,哀兵会获取胜利。哀兵,不是说悲哀之师,痛苦的军队。是说站在正义立场的一方。
侵略者不是哀兵。人家气势汹汹,强悍凶猛就是要抢占土地,掠夺资源。被侵略的一方属于哀兵。本来要和平不要战争,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可见强盗上门了,囯不在了,何以为家。所以要奋起反抗,拯救自己。

哀兵必胜的战争历史。近代史上有法国的拿破仑。他带领强大的法军横扫欧洲,势如破竹。结果被俄罗斯的独眼将军库图佐夫打败了。后来兵败滑铁卢,终结了他的神话。当年不可一世的希特勒,靠德国先进的铁甲战车碾压了整个欧罗巴大陆。最后也败给了盟军,他选择了服毒自杀。中国的抗日战争,东洋人欺负中国的贫弱落后,梦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8年艰苦的战争,日本人滚回了老家。包括2023年正在进行的EW战争,结果也是一定的,只是时间问题。跑到别人的国土上打架,吃亏的绝对是自己。
为什么哀兵必胜呢?要讲迷信。迷信是现在科学解释不了的存在。上一章老子说过,"天将救之,慈以卫之"。
佛祖是最准确的算命先生,4个字,因果报应。善恶终有报。正义才是无敌的力量。
最后,引用中国核弹之父钱学森先生的一句名言,与老子呼应起来。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家的立身之本,男人要有骨气与脊梁,女人要有善良和廉耻。
根性决定德行。根性是道。
(待续,第70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