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股清泉丹棱来
青神·沫水
我家侄儿媳妇是丹棱县齐乐镇人,她嫁到了青神县罗波乡西坝村。我表哥、表嫂也偶尔来丹棱会亲家。在往来中表哥很快发现丹棱的水果产业发展迅猛。精明的表哥便把丹棱的春见、丑橘、葡萄等水果苗带回青神种植。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表哥的果园已经初见成效。今年回家表哥热情地拿出自家种的春见(粑粑柑)让我品尝,表嫂又从堂屋里拿出侄儿媳妇从丹棱带回的春见来媲美。我品尝、观察无论是果型、色泽、口感丹棱春见确胜一筹。表哥笑嘻嘻问我:“丹棱和青神土壤、气候、阳光大致相同,我的管理是在丹棱亲家微信视频指导下作业的,为什么还会有些差距呢?”我一时语塞!突然想起一部电视片《神奇的北纬30°》丹棱县城是全国唯一北纬30 °穿城而过的地方。我只能用北纬30 °的神秘和诡异来笑答:“天华物宝!”
当然“物”不只是物产丰富,还有人物荟萃。格物致知、及物感怀。丹棱“七李三彭”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篇》、彭端淑的《为学》都为丹棱文化宝典,也是丹棱人的自豪。继往开来现在丹棱活跃着一拨儿文人墨客,他们妙笔抒发丹棱情怀:五大才女,王艳群,“诗人老板”,守望丹棱这片神奇的土地耕耘不断,成效斐然;夏叶,家有清华大学毕业生,一个骄傲的母亲,用舞蹈挥洒出丹棱的妖艳;王雪珍、凌子……侧应着地域的张力,烘托出丹棱的灿烂;万玉忠,“万事通”,丹棱地域文化的活字典。丹棱古城墙的保护人、幸福古村、白塔公园建设的倡导者;王力均,诗如柳词,桃红李白、婉约细腻;骆志勤、文堃以流动的墨色和灵动的笔触展出文字的生命力;刘敬宗,用镜头记录下丹棱辉煌的每一页……
(丹棱大雅堂)
因为姻亲,我时常来丹棱。每每都带着崇敬、仰慕去登大雅堂。给儿孙重复着苏东坡与黄庭坚师徒的《石压蛤蟆、死蛇挂树》的书法故事;1100年,黄庭坚离任戎州(宜宾)将赴夷陵(宜昌)任职,无奈长江发洪水。黄庭坚便顺岷江逆行来青神看望姑妈到眉州拜谒苏轼。黄庭坚的姑妈叫黄寿安,表弟张祉在青神县衙做小吏。黄庭坚在青神小驻间经张祉引见接识了青神一些名人雅士。他们在中岩寺太极池曲殇流杯,相聚盛欢,兴趣浓厚之际黄庭坚忽笔写下了“玉泉”。这可能是现在在眉山市唯一能见到的黄庭坚真迹。丹棱名士杨素听说黄庭坚在青神急忙去拜见,但黄庭坚已经去了戎州。杨素又匆匆忙忙追到戎州,终得题词“大雅堂”和一批黄庭坚在西川书写的杜甫诗。满心欢喜的杨素回到丹棱城西三里开始建造“大雅堂”。
丹棱、青神相距几十千米,山不相接而水相连。于是我说丹棱和青神“一衣带水”!这话并不贻笑大方。在青神的一江五河中,其流量较大的金牛河、思蒙河的源头都在丹棱。
(金牛河)
金牛河发源于丹棱杨场、何场的山麓之间。金牛河是一条逆天的河——是从乐山市流至眉山市的河。金牛河出丹棱注入龙华水库进入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三洞镇、新场镇的梧凤社区(原梧凤乡)、慈影社区(原土主乡)再进入青神县罗波乡。金牛河流域在青神有近10千米。一次在外地文友聚会,我们不经意间畅谈成了“眉州版”。吴洪讯,丹棱何场金牛河源头人。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长期在泸州、自贡担任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厅级高级干部,出版了法治类书;朱仲祥(梧凤居士)金牛河边梧凤社区人。四川省作协会员。出版有《乡村的太阳》、《情怀依旧》、《峨眉纪事》等书籍及大量诗歌、散文,曾多次获乐山市“郭沫若文学奖”、“峨眉山艺术奖”;青神县是眉山市唯一革命老区县,青神西山红军起义地点在金牛河边的土主乡龙龟寺、梧凤乡观音阁(1959年4月土主乡、梧凤乡从青神县划入夹江县)和新星乡(现合并为新场镇)。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出现了大批革命志士:毛慈影(原土主乡因她改名为“慈影社区”)、邱骏、许本达……;金牛河一汪清溪经青神县罗波乡与乐山市市中区悦来乡交界处注入岷江。唐代在金牛河与岷江交汇处的金沙坪有个官驿——清水驿。李白在此抒发出“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美好意境。李白诗中的“清溪”就指金牛河!
(修文河段)
另一股清泉带着丹棱的灵性,携两岸的芬芳欢快地进入东坡区境内,过了三苏镇的伏龙就进入了修文镇(修文民间称冬瓜场)境内。修文十字卡苏轼老家。一汪清泉润五苏(苏序、苏涣、苏洵、苏轼、苏澈)十字卡里走出了苏家第一个进士苏涣。苏辙《葺东斋》:“……我生山水间,弱冠横茅住……”,证实了苏家老宅就在修文这股清泉边。这股清泉继续南行跃入思蒙镇,至此就叫思蒙河了。为什么会叫“思蒙”呢?明始清休的湖广填四川大迁徙,从湖北京山县来的蒙古皇族后裔铁木健率家族在宜宾分手后继续西行,来到眉州思蒙又分家,一部分去了洪雅余坪定居,到余坪后又一支系继续西行去了大渡河边的普乐县(清康熙年间普乐县和大渡河县合并为泸定县)。还一部分在思蒙停下来沿思蒙河下游发展。族人分手时大家相互叮嘱:不要忘了我们是蒙古人,要时刻思念蒙古哦!“思蒙”就此得名。沿思蒙河发展的这族蒙古人开启了青神文峰鼎时(青神的文林街就是见证当年的文峰林立)。明朝这支余姓蒙古族出了兵部尚书余子俊、锦衣卫千户余青野、杨慎的姐夫余承勋(青神民间故事《余翰林的金脑壳》指得是余承勋);思蒙场以前又叫章子场,北宋眉州为全国三大刻板印刷中心。益州藏经,宋刻大字版就出自于眉州。北宋时期章子场从事雕刻技艺的人特别多。南宋起随着活板印刷的发展,有刻字技艺的人群以该场镇为圆心四处刻章,慢慢地周边人们就把他们居住的场镇叫“章子场”了。思蒙河的灵验润育出这群能工巧匠;思蒙镇下游不远的河边上住落一个宁静的小院——尚诗苑,诗人伍俊华老师吮吸着思蒙河的灵性在此潜心修行,他曾是眉山知名企业玫瑰园的原始股。名符其实的“老板诗人”;思蒙河进入青神挽起杨泰之、陈希凉(非陈希亮)、余家众多进士及现代和平老人邵从恩;在西龙镇长池村思蒙河边有块风水宝地,左青龙(龙凤场)、右白虎(白虎崖)、蜿蜒的思蒙河水冲刷出一片小天府。远方有座笔架山昭示着此处既出秀才又出官。中国作协会员,作家,经济学家。汉语写作第一个自觉散文流派——在场主义创始人及代表作家周仲明(周闻道)先生就诞生、成长于此;思蒙河在瑞峰镇与青竹街道程家嘴村交界处注入岷江。这里就是苏轼负笈从师、浪漫初恋的地方。风雅的瑞草桥似乎还低咏着王弗的娇羞。苏轼:“瑞草桥边水乱流、青衣渡口山如画”、“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有还配平生壶”。陆游也叹息道:“宿呈未题斛题诗嫩,虚度风流瑞草桥”。
(思蒙河青神段)
金牛河、思蒙河承载着丰厚的文化蕴藉;承载着灿烂的地域文明;承载着沿河的苍润悲欢。上游的丹棱,下游的青神累积出河流的历史生命,润泽出一群璀璨夺目的风流人物。感悟兴怀,一股清泉丹棱来!
(思蒙河入岷江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