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新建是一个充满乡土情感的人。
新建出身于农村,所以对自己的家乡,对八里原,对皇甫川,对史家寨中学,对孙家坡村,对陈家大院,充满了感情。
多年后,新建回忆说:
“皇甫川,秦岭北麓一个普普通通的川道,库峪河流经的地方;八里原,终南山下的土塬,长约二十多里,宽八里,以其宽度而得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对我来说,是那么地熟悉,那么地挥之不去,那么地难以忘怀,是那么的具有吸引力……多少回梦里回蓝田,双手搂紧终南山,漫步故乡皇甫川,双腿跪拜八里原,梦中的老家赛江南,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头顶白云朵朵的瓦蓝天,祖祖辈辈嘴上常说的皇甫川和八里原。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出生于被称为‘马卡县’的蓝田县汤峪镇皇甫川的农民家中。我太爷是农民,我老爷是农民,我爷是农民,我爸我妈也是农民,我更是农民。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我的身上流淌的是农民的血,是喝着农村水,吃着农村饭、穿着农村衣长大的农村娃。我是农民,最后娶的媳妇虽然吃着商品粮,但还是个从农村户口转出来的农村人。就连我的儿子出生一年后,也一直放在农村,由我爸我妈养活着。我的主要亲戚都是憨厚老实的农村人,我们一家人和农村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我的骨子深处就是农民,心里深处仍然改不掉那种农民习气、农村思想、小农意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虽然进城工作三十多年,但是一直却被认为是农村人、乡下人、乡棒、家娃,被城里人看不起,因为在我的身上有不少农民的作风和习气。
八里原、皇甫川;皇甫川、八里原;史家寨、蓝田县;马卡县、风凉原;库峪河、孙家坡村;孙家坡村,库峪河……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没有名气的小地方。但是在这里,有我的天真浪漫的童年;在这里,有我的调皮淘气不听话;在这里,有我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里,有我美好的幸福课堂;在这里,有我朗朗的读书声;在这里,有我戴上红领巾的幸福时光;在这里,有我拾麦割草拉土的身影,在这里,有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在这里,有我慈母的谆谆教诲,在这里,有我慈父的言传身教;在这里,有我的最纯真的姐弟真情;在这里,有我说不完的乡愁和亲情……这一切就发生在皇甫川、八里原和一个叫做孙家坡村的村子。每当回到家乡时,乡党们一句‘新建,你啥时回来的’的问候,让我心里感到非常暖和。‘新建,你啥时走呢’的话语,让我从心里感受到皇甫川人的真心。两句简简单单的问候,没有高深的哲理,也没有诗情画意的韵味,但却说出了农村人对我的多少乡情。每当回想起这个,会勾起我的多少乡愁、乡恋。这些朴实的话语,在我的心里美扎了!
人生就像一个抛物线。十五岁从蓝田老家出来到城里打拼时,我千方百计想摆脱农村,想吃商品粮、想当工人,想在城里干事,平时也很少回农村,总想凭自己的努力在城里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父母能在乡党面前说起话、直起腰杆。后来结了婚,有了娃,随着年龄的慢慢增大,思乡的情节慢慢加重,回农村老家看望爸妈的次数也慢慢多了起来,总感觉农村的空气新鲜,总感觉乡下的粮食没有污染,总感觉隔壁两邻的亲情最浓。每当在城里受了气、受了冤枉时,便回到农村给爸妈诉苦,等再到城里上班时,天上便是一片艳阳天,农村老家是放飞美好心情的最好桃源。如今到了年过半百的年龄,对农村老家的思绪更加强烈:砸起旱烟袋、端起大老碗、咥着油旋馍、吃起臊子面,家门口的老碗会、村中小河的小溪、库峪河的潺潺流水,皇甫川的一望无际,冯家沟水库的碧波荡漾,太兴山的险峻、八里塬的麦浪滚滚、春天的油菜花香、盛夏的徐徐凉风、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冬天的银装素裹……时时萦绕着我的思绪,勾引着我回家乡的欲望,让我对蓝田皇甫川涓涓爱恋心心念念。
多少次,在梦里,我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八里原、皇甫川。感谢生我的好家乡,感谢养育我成长的我爸我妈和众乡亲。蓝田八里原、蓝田皇甫川——这就是我梦中的好家园!”
在这里,笔力充沛,充满情怀,新建对家乡的深情,跃然纸上。新建说出了远在异乡的游子的心声,新建的这种感情,我们感同身受。
新建曾用他的笔一遍遍描述着皇甫川的美景。新建回顾过小时候,到高山庙探访舅舅,站在高山庙村的老槐树底下,看到的皇甫川的美景:“透过灿烂的阳光,八里原的雄姿让人震撼,川道上的庄稼长势良好,让人喜欢,有包谷、有谷子,有稻田、有芝麻、有果园,特别是川道上一个个石摞,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线,远处八里原的轮廓若隐若现,从骆驼岭和嘴头村一望无边,原下的村庄生起袅袅炊烟,恰是美丽的世外桃源,近处库峪河流水潺潺,河岸两畔的稻田在晨风的吹动下一闪一闪,难道这就是人们梦中的‘美粮川’、蓝田的好江南……”在这里,我们仿佛也随着新建的笔,回到了自己梦兹念兹的皇甫川。
在史家寨中学上学的时候,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但是,在新建的笔下,当年的中学生涯,却显得是那样的美好:“晚饭吃完后,离上晚自习还有一段时间,同学们便三三两两到史家寨的村里走走看看,有的到田地里欣赏碧绿的麦苗;有的坐在潺潺流水的小河旁听溪流声,翻动自己手中的课本;有的早在田野旁陶醉着梨树、苹果树的花香;有的同学还爬上八里塬上,欣赏皇甫川的美景;爱美的女同学到村子里的商店里,买几个发卡、几根皮筋和一个小圆镜镜;有的同学,便驰骋校园的篮球场,打起篮球。”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随着新建的笔,也回到了曾经读过书的校园。
在这里,新建那一向朴实无华的笔,却陡然生出了几分华彩,几分韵味。在我们面前,仿佛有两幅图画——皇甫田园图和史中校园图——缓缓的展开在我们的眼前。
新建是如此的眷恋史家寨中学。他当年进城的那天,姐夫来送新建。新建跳上了自行车后座,频频地向母亲和姐姐挥手告别,都看不见她俩人影了,新建的手还在挥动着,似乎母亲和姐姐依然还在眼前。姐夫骑过史家寨中学门前时,新建“嗵”的一下跳下了下来,想再好好地看一下曾经上过的校园。已经是暑假了,学校大门紧锁。只有几只喜鹊站在梧桐树上,喳喳叫着。新建走到学校大门前,抓住铁大门的栏杆,伸着头向北看自己曾经在此读过一年的教室,看学校东南方向的大操场,看正前方的学校大会议室,在晨光的照射下,充满了诗情画意。新建沉醉地看着,直到姐夫催他,才依依不舍地上了车。
新建是如此眷恋孙家坡村。他才开始顶班,父亲还在单位留用的时候,他基本是每一个月一次,到南门外坐长途客运汽车回家。父亲彻底退休回家后,新建回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勤。父亲走时,把他珍爱一生的永久牌加重自行车留给了新建。这辆车是父亲从中山大楼买回来的,为了保护漆皮,新建父亲专门买了一些绿色的塑料条,把车的三角架都包了起来,就像给亲爱的姑娘穿上了漂亮的衣裳一样。这就是新建父亲的“宝马”,他每次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回家的。如今父亲把它交给了新建。新建也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每两个周回去一次。有时想家了,就两、三天回去一次。新建单位上班实行的是两班倒,两点半下早班后,新建就骑着车回老家,推车过春临坡、五典坡、鲍北坡,大约三个多小时,天快黑的时候,就骑到了自家门口。新建端上家乡的大老碗,吃着家乡的玉米粥和油旋馍,就着家乡的浆水菜,心里只叫美!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新建又像小时候上学一样,拉土给土场坡的茅坑垫土,或者担土垫后院茅坑,或者给家里的茅坑启粪,担出去后,用车拉到地里给庄稼上肥。有时还帮父母翻地、种地,收获庄稼。大约十点钟吃完早饭后,新建带着母亲专门烙的一兜兜油旋馍,再骑车回西安上班。新建休假回家,每次自行车骑过大雁塔,看见绿油油的庄稼,心情一下子就清爽了不少!新建回忆说,那时,他是回家时风雨无阻,回城时天晴上路。
新建是如此的眷恋自己的家乡。他对孙家坡村的地形地貌、村庄布局、风土人情,如数家珍。取水、社火等乡间活动,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农村的结婚、丧葬礼仪和场景,他描绘的形象生动,一个个角色,栩栩如生。他热情描述了孙家坡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修建冯家沟水库,把水引上八里原的英雄壮举。他生动记录了即使在贫苦的年代,家乡人民欢天喜地,吃饺子、拜大庙、过大年的情景。他喜欢农村过年的热闹气氛,即使在城里成家了,还要回老家过年,亲自去抬社火,同乡党同乐。他记录了孙家坡村唱戏、书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人士,他赞美了老家的百姓热心公益,出钱出力,改善交通和美化村庄的活动。对村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各方人士和优秀人物,一一被记录在他的笔下。村庄发展的历史,也被他一一记录在案,脉络分明。
新建对他出生的陈家大院念念不忘。他追踪了陈家先祖到皇甫川艰难创业和辉煌发家的过往,讴歌了曾在历史上为国为村做出贡献的陈姓族人。新建笔下的老房、石条、石磨和石碌碡,是他对祖先辉煌历史的记忆。文中的各色族人,反映的是他对同宗弟兄姊妹的深情。迄今为止,新建还住在陈家大院的老宅里,坚守着祖先的传统和光荣。
2016年的新春佳节,农历大年初一,陈家大院春潮涌动,在新建的坚持和张罗下,陈家大院的男女老少,又一次聚集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大院,陈家大院再次沸腾了,重现当年兴盛的一幕。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新建把接力棒,交给了孩子和他的同族弟兄们。
新建出生于乡土,写的是乡土,语言也是乡土风格,但正是如此,新建的成长,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众生的奋斗历程。新建对于乡土的回归,反映的是萦绕在中国人心头不去的、植根于乡土的真情。
新建的相貌并不出众,但这埋没不了他的才华,才气和才能。新建的笔是朴实无华的,但这掩盖不了新建对家乡的热爱,深情。新建凭着一腔热情,单人独力、不辞辛苦、不求回报,深入走访、收集资料、研究整理,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关于孙家坡村甚至皇甫川的丰富史料。
“水清梦蓝皇甫川”微信群和公众号开通以后,新建担任编辑。这是一个主要由本地乡友参加,众多编委无偿参与的文化平台。新建一边要负责向阳区融媒体的正式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利用业余时间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转。
审稿时,新建充分发挥了自己多年写新闻稿的经验,对一些文章题目的修改,常使我有画龙点睛之感。例如亚贵兄和我,曾写过一个关于柿园子村戏剧史的文章,我们题目定为“犹忆土崖清冷月——柿园子梨园史”,新建则改为“柿园子里秦之声”,既简洁,又雅俗共赏,容易抓住人的眼球。又如我写过李怀民先生的一个文章,题目为“李怀民老师小记”,新建改为“那个先生叫李怀民”,比原题目高大尚了不少,很容易提起读者的兴趣。
新建这样不计辛苦,竭尽己能,撰写家乡的历史,热爱家乡的文化,同时,新建也就将他撰写进了皇甫川的历史当中。
后记
时代的风潮,决定了个人的命运。我们在人生的河流里,努力的扬着帆,划着桨,但人生的航向,却受时代的风潮左右。新建从一个皇甫川农村娃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的过程,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教诲,离不开新建自身的不懈追求和奋斗,但更离不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代潮流。我和新建属于同一代人,都是在相同的时空背景下走过来的。因此,新建故事的背后,反映的是时代的变迁,反映的是乡风乡情,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某些共同的人生记忆。
写作的过程中,我被新建的故事感动着,也被新建对于家人,亲友和家乡的爱感动着。作为同样从皇甫川乡下走出的农村娃,我和新建有类似的地方。我没有上过大学本科,初中专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也是通过自学考试,以后考上了研究生,走出了原单位。我成家也和新建类似,一张桌子,一张床,床还是从岳父家里借来的。同新建一样,年轻的时候走出了家乡,年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对于家乡是那样的眷恋。
新建的故事,是一个励志的好故事,但更重要的是,透过新建的故事,我们透视的是不断变迁的时代大潮,是我们这代人不屈奋斗的身影,是对皇甫川皇天后土的眷恋……
是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