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杨洁,早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一团,返城后从事教学研究。小说《骏马奥尔洛夫》获2023年中国知青作家杯第二届征文大赛一等奖。


结善缘,念头通达 | 评作家杨洁纪实作品:山林琐忆《母狗大黄和吴大傻》
今音评论:
作家杨洁创作的纪实作品《母狗大黄和吴大傻》我是一口气看完的。这篇文章当初发在中国知青作家群里,我当时没有关注,一个是我对作者不了解,另外一个认为题目一般。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对作者开始关注,也就是最近几天的事情,让我对他的文章上心了。
它的基础在于作者在群里的谈吐不傲不骄,有分寸,懂得如何尊重对方。这也给当下的文坛带来了一股久违了的热情。这股热情在当下不多见,见证了其家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一面,就是为人处事的谦卑与率真,群里有许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流。我发现他有不少长处,值得交往。
对这篇作品我是用小说的眼光把它看完的,因为作者做的是教学研究工作,首先是叙事语言的简洁与灵性。当一个人态度发生转变的时候,都会给阅读和发现带来无限的良性驱动,由此,再会从作品中得到更深的体悟,其前提是必须要对这个人感兴趣。
我对他感兴趣其中有,第一,经历相似,我和他都是早年插队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在四师三十一团,我在三师十八团;他从天津下乡,而我是从上海下乡,在对文学语言的操控上,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展现,他有着一些得天独厚,比如,他来自于一个书香人家,从小所受到的都是两个读大学的长兄不断点拨和有系统的培养。
尤其在兵团得到的锻炼,使他的家族文化的质量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特征就是从一个人的举止言谈中,领会到了智慧性生活的优势,在于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项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这样一个切面是《母狗大黄和吴大傻》这也就符合了小说创作从小处写起的基本特征。这也是文章可以转化成一篇很好看的小说可能。
对什么是好看的小说定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当一些认知和文坛主流发生矛盾时,极可能个人会被否掉,当这样的态势作为一个常态出现的时候,有些优秀的作品会被埋没。但作家杨杰的才华是在他的一部小说《骏马奥尔洛夫》被评为中国知青作家杯第二届征文大赛一等奖之后,让我再看到了这篇《母狗大黄和吴大傻》
这个缘还是起源和归功于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机构。它让我们发现了知青作家中的佼佼者和值得欣赏的地方,尤其是知青这一代人中间,同样蕴藏着无限的聪明才智和甘愿踏实生活的一批人。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善良而又重感情的人,他在遭遇面前,没有对邪恶妥协,没有破罐子破摔,没有怨天忧地,而是默默承受和积极主动去化解风险,表现在字里行间依然保持着一股清醒,是由文章的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传递给我的,比如,在文章的最后写道“车开了,我哭了。”
寥寥数语,它含有的动情和人物的真挚,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故作行为。这是由每个人的经历比较出来的。我经历过无数次像这样的“车开了,我哭了”的场面,尤其感到这几个字已经深入到了我的骨髓里。这时候文章的基调也就在于如何传递人间真情方面引出了反响甚至共鸣,这就是作品打动人和影响人的文化传承的根基所在。于是,对作品人物也展开了实质性的比较是那个“吴大傻”。他把母狗大黄生下的六条小狗摔死了。这时候,“我”和“吴大傻”矛盾冲突开始了。冲突写于第一个章节,然后在第二章节里得到了发酵。
像这样的结构编排已经包含了小说结构的形式,就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从小说的情节去看,也已经符合。比如,母狗大黄咬“吴大傻”这一个细节,说明了狗有灵性,狗也通人性,谁好谁不好,在母狗大黄心里一目了然,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善待世界万物,包括山山水水,以及一草一木。这是文章折射出来的内涵之一。它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一个道理,它包含在无常里,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到来。
接着,文章又直接引出第二个内涵:敬畏意识的建立与作用。第三,做人的率真和良知,给生活带来的有益的认识。这是从第三章,一个上海知青落井身亡的案例展开的,那个“我”因为率真,被开出团籍。同时,也给了“吴大傻”报复的机会。在第三章,又写到了母狗大黄咬“吴大傻”的细节,而只是一笔带过。这其中的提示是报应的形式,让大家都看到了,看到了就需要琢磨,琢磨该如何做人,尤其对“吴大傻”来说,应该有所觉醒。第四章,被开除团籍的“我”被下放到马号工作,母狗大黄也跟了过来作伴。如果采取小说结构的写法,于是会更见深度。
第四章写到了一个人品也不咋地的马号班长,他和“吴大傻”好像也是一路人。同时,文章也写出了结善缘起到作用的张副连长和申营长。这是文章的主流人物,也是“我”的贵人。同时,也看到了文章突破公式化和套路型的写法,就是“我”当了马号班副班长之后,班长和“我”的关系变好了。这是文章灵动的一面,值得关注的是文章的结构,它在立足于尊重客观事实的时候,还要善于发现人物的转化。相比“吴大傻”,班长是一个聪明人,聪明在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第五章,写到了“吴大傻”的报应来了。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而在第六章写出了“生活不需要懦弱”的哲理。这是文章厚重的一面。它作为人物的一个行为过程,是“我”的善缘所结已经开始结果。“我”要调走了,得到了贵人们的提携和关照,重新入团,并当上了中学教师。由此看出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显得严谨与对比,这也可以借鉴。文章在最后写到了“我”临走的那天,母狗大黄也跑来送我。“车开了,我哭了”这七个字作为全文的点睛之笔,恰到好处地将文章予以升华,那就是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这样的理念会植根于有良知的人心中,并且会发扬光大。优秀的文化传承有阻力,但更需努力。
2024.3.22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