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南郑故事 学习英模精神

3月12日,南郑区延安精神研究会开展以“弘扬延安精神 展现英模风采”为主题的采风宣讲交流活动。学延安精神,讲英模故事。会中,南郑籍的8位中省劳模、参战英雄、先进个人交流了先进事迹和践行延安精神的感想体会,诠释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伟大作用。

国农业先进生产者邹有福,1919出生于南郑县白马乡农民家庭。20世纪50年代,带领南郑县汉山区4000名民工完成冷惠渠西干渠土方工程,被评为修渠模范。1951年带领群众修建了汉中第一座水库——白兔岭水库。此后,邹有福又参加了强家湾水库(即今南湖)等水利建设和绿化管理工作,为南郑的水利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邹有福的儿子邹兴忠讲述了父亲的先进事迹。

邹兴忠讲述了父亲邹有福兴修水库的先进事迹
全国农业先进生产者 邹有福
邹有福(1919~1990),南郑县白马乡农民,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邹有福
1950年,邹有福任南郑县汉山区水利管理站主任,带领汉山区4000名民工完成冷惠渠西干渠土方工程,被评为修渠模范。冷惠渠灌区位于汉江南岸,渠首引水枢纽工程在大河坎镇三花石村,西干渠沿冷水河,经卢家沟村,自流穿过边家山泻入杨村堰,全长5.6公里,灌溉农田上万亩。1951年春,邹有福带领群众修渠打塘,利用冬水田加坎蓄水,保灌汉山区2万多亩易旱稻田。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陕南水利管理局和当地区乡政府支持下,带领群众修建了汉中第一座水库——白兔岭水库,坝高12米,库容20万立方米。水库当年蓄水受益,灌溉群力、协税农田1956亩。

白兔岭水库
此后,邹有福又参加了强家湾水库(即今南湖)的建设和绿化管理工作。强家湾位于南郑县西南7公里,1954年9月由汉中专署水工队程久龄等勘测设计,经省水利厅批准修建,由邹有福担任总体管理和施工负责人,于1955年6月建成。这是全省第一座示范性水库,水库坝高16米,蓄水21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上万亩。邹有福还参与水库的后续建设和绿化管理工作,在库区周围及湖心岛上遍植青松,控制水土流失。水库建成后,南郑县政府利用库水养鱼,库区自然风光优美,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游玩,强家湾水库也被命名为“南湖公园”“南湖风景区”,成为汉中地区旅游胜地。

邹有福还领导修建了剪子河引水渠、汉山区灌区沙河子、白家湾、夏家庵、草堰等8条排洪沟工程,迄今仍在使用。上世纪50年代,测量仪器缺乏,邹有福刻苦钻研,将土水准仪改进为木质水盒水准仪,推广应用,在群众性小型水利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邹有福在汉中水利事业中的贡献,也赢得了很多荣誉。


1951年邹有福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国家领导的接见;1953年7月应邀赴朝鲜慰问志愿军;1956年获得全国农业先进生产者称号。1973~1980年,邹有福任南郑县水电局副局长。1983年退休,1990年病逝。



全国农业先进个人李万春

李万春,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汉中市南郑区水产发展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兼西流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站长职务。1984年7月考入湖北省水产学院,1987年7月淡水渔业专业毕业。先后在南郑区凤凰山水库管理站、区水产养殖场、区水产工作站、区水产发展中心工作。
早年在西南大学学习水产养殖技术。参加工作37年来,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情系水产,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南郑水产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从一名普通技术干部成长为一名水产专业人才。在他的积极工作下,南郑区创建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科技扶贫领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2月25日,与全国先进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战斗英雄 二等功臣 张建宏

参战英雄二等功臣张建宏
张建宏,中共党员,参战退役军人,汉中市南郑区水产发展中心工作。九十年代初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报名参军,投身到西南边陲火热的军营中,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老山前线守备一师的一名战士,驻守在八里河东山偏马前哨阵地,担负边境防御作战任务。1992年初,中央军委下达组建扫雷部队执行边境扫雷作战任务,他义无反顾写请战书调入扫雷部队,担任扫雷四队一名班长,在多次执行作战任务时,身先士卒不怕流血牺牲,始终冲在最危险的地方,累计排除各种地雷1485颗,手榴弹1548枚,炮弹152发,开辟作战通道5200多米,坚决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作战任务,因功绩特别突出荣立个人二等、三等战功各一次,并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所在的部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的扫雷队”荣誉称号。
张建宏退役转业后,承担南郑区水产发展工作。他从头学起,钻研技术,积极工作,成为省稻渔综合种养专家服务团成员、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产业顾问专家库成员、市级科技特派员、区委命名表彰的第二批南郑区优秀人才、区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专家团成员。
他积极贯彻市委“稻+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稻田套养鲈鱼、鳜鱼、鲫鱼、甲鱼、泥鳅、小龙虾、大闸蟹、黑斑蛙等高效绿色养殖模式,实现亩产“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目标,促进全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共生、优质高效、绿色循环”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使南郑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全省渔业主推技术率先在全省范围进行示范推广,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023年积极参与创建南郑稻渔综合种养专家工作站及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获得成功,为南郑赢得了荣誉。
2019年他获得首届南郑区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20年获得南郑区退役军人抗疫模范,2023年获得南郑区爱国拥军先进个人。

全国劳动模范黄积义

黄积义,南郑区汉山街道办汉山村一组人。现任南郑区苗木花卉产业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40年来,他通过自学加实践成为林果园艺专业人才。在家乡汉山村先后创办了种养业推广中心、银杏推广研究及庭院经济示范园。为了掌握先进的果业知识,到华东科技大学学习实用技术和理论知识,获得了大专文凭。多年来,黄积义先后与10多个省、市农科院所和众多种养业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建立了最新科技成果引进和技术交流协作关系。种植优良核桃品种,指导各地果农种植优质核桃4万多亩。 他先后到汉中市4个县区走访调研了2050株百年以上的银杏树生长挂果情况。将110多亩土地划分若干小块实验栽培,改良银杏品种。前后用了5年时间,研究出银杏人工授粉和雌雄嫁接技术。他还应邀到延安市王家坪毛泽东主席纪念馆指导银杏树栽培改良技术,使多年不挂果的50多株银杏树实现挂果高产,由年产100来斤鲜果增产到年产5000多斤鲜果。 黄积义乐于助人,带领群众引进优良果木品种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实现劳动致富。2019年至今,黄积义从山东、安徽等地的科研院所先后引进了黄桃、红桃共20多个新品种。在他精心引领下,南郑区推广种植黄桃、红桃1100多亩。近年,黄积义投资了36万多元,在果园苗圃基地创办了鑫兴农家乐,为本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2022年植树节前夕,分别为汉山街道办汉山村、高台镇的红新村、黄官镇的宝鼎村捐赠桂花、樱花、紫薇等木本花树5600多株,总价值18余万元。在他的倡导引领下,现在汉中市有8个县区推广种植了黄、红桃18500多亩。 黄积义先后荣获陕西省百名农村杰出人才、西北大开发创业十杰、陕西省10星级文明示范户标兵、全国新农村建设先锋人物、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首批陕西省林业土专家、全国科技特派员、汉中市311科技人才、爱我中华新农村建设先锋人物、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当选为区、市级三、四届党代会党代表,南郑区政协委员。
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张可

张可,中共党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现任汉中市南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主任、支部书记,汉中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南郑区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人大代表,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2015年至2021年,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驻村扶贫期间,提出“引进新型主体带动产业扶贫”的观点,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功引进五家企业,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了猕猴桃、大闸蟹、青虾种植养殖基地,茶叶扶贫示范园,使全村茶园面积达到1700亩,实现户均2亩茶,人均10棵果树,解决了全村乃至全区近800户茶农夏秋茶资源无法利用的问题。他被作为汉中市唯一一个产业扶贫经验代表进入全省产业扶贫先进事迹报告团,在省市县各级巡回宣讲30余次,先后被《人民日报》和中省电视台报道。 多年来,他发挥市区科技特派员和市级专家工作站成员的职责,指导南郑区汉山茶业企业建成标准化茶叶初制生产线、茶叶精选生产线及40吨多功能茶叶保鲜库,年生产能力300余吨。“汉缘”牌红茶被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陕西著名商标。2022年第二届世界红茶质量评选活动中获得“大金奖”,全球排名第六,陕西第一:在2023年国际大赛中荣获“金奖”,世界排名前十五名,为汉中乃至陕西红茶获得荣誉,提高了知名度。积极抓业务促振兴,推进全区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企业31家56个产品,位列全市第一方阵。2023年10月,区农产品检验检测实验室通过了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CMA),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CATL),进一步加强了南郑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先后发表论文10篇,参与编写茶叶著作2部、获得实用性专利6个。先后被中宣部、人社部评为2021年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脱贫攻坚贡献奖,被汉中市委市政府评为汉中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翟廷忠,现任南郑区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股股长。他自20世纪90年代末参加工作以来,发扬“苦干+实干”敬业奉献精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出色完成了组织交办的各项重任。2019年被评为汉中最美系列人物(敬业奉献),2020年被省市场监管局和省市场监管局非公党委评为“推进非公党建工作突出个人”,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22年被区委组织部记三等功一次,2023年被授予第六届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2016年8月,市场监管局承接了全县非公党建工作职能,按照局领导安排,他所在的科室承担这项任务。面对新的工作,他和科室人员一道,努力学习非公党建方面的政策法规,积极加强对非公党建工作的探索实践,及时打开工作局面,创出了工作经验。目前,全区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89.7%,非公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2016年,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四局整合”后,原基层工商所和食药监所全部划归当地镇(街道办)。翟廷忠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呈报区政府出台了《南郑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使市场监督管理部分职能暂行办法〉的通知》及《南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督促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行政审批工作的通知》,对各市场监管所受理审核人员的业务系统账号、工号重新授权设置,为基层镇所顺利履行个体登记职能铺平了道路,打破了以往那种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只按经济区域设置、注册登记权限只按经济区域行使的惯例,个体办照在全市首次实现了县内各镇(街道办)全覆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为全面启动营商环境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7月,他们用了20天时间注册登记了111家扶贫互助合作社,让“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创新创业政策在南郑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让群众迈出了创业致富的第一步,他在工作中,坚持便民利民、热情服务的初心,积极为企业服务。2021年,辖区某粮油公司因经济债务纠纷,被西安司法部门股权冻结,公司面临着停产停业的困境。翟廷忠急公司之所急、解公司之所盼,积极与区法院、经贸局等单位工作人员深入探讨交流,寻找破解难题、摆脱困境的出路。最终在西安司法部门的协助下,顺利为公司办理了营业执照变更登记,使该企业摆脱困境持续发展,为南郑高质量发展经济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刘天普,陕西土蜜哥蜂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南郑群福村土蜜哥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南郑区土蜜哥古法养蜂中心负责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养蜂技艺传承人,从事土蜂养殖经营20余年。现为南郑区蜂业协会会长,汉中市南郑区十届政协委员、汉中市六届政协委员。先后被评为第二届南郑工匠、“创业精英”“先进个人”“农业创业创新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曾四次被CCTV、陕西卫视、农林卫视、陕西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是名副其实的土蜂养殖乡土专家。刘天普出生于南郑群福村养蜂世家,20岁就开始跟随父亲扎根深山腹地学习养蜂技术。为了提高养蜂技术,辗转全国各地学习,练就了娴熟的养蜂技术和过硬的业务本领,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养蜂专家,年蜂蜜产销量逐年增大,在乡里村间,人们都亲切地叫他“土蜜哥”。随着“土蜜哥”的名头越来越大,他开始走正规化发展路子,打造优质品牌,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2014年,他注册成立了第一个个体户营业执照——南郑区土蜜哥古法养蜂技术中心。在这一“甜蜜事业”中,他秉承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将爱好变成事业,并将一家的发展延续到全村、同行业的发展之上。2018年刘天普成立了南郑群福村土蜜哥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群众养蜂致富,成为引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随着养蜂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将手工小作坊向企业发展,对生产设备和厂房进行改造升级。新的灌装生产线极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产能。同时,他不断挖掘地域优势,在绿色、有机、生态和精品上做文章,打造了悬崖养蜂亮点。同时依托“互联网+”,将线上与线下销售紧密结合,全网拥有20多万粉丝,还通过抖音平台“土蜜哥”账号销售“土蜜哥”牌蜂蜜及附近村民的山药、腊肉等当地土特产等。2023年12月刘天普的抖音号被省委网信办评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成绩突出账号”。他发挥自身优势、带动贫困群众养蜂致富。近年来,他累计为群众发放蜂种1500余群,每年开展养蜂技术培训10余场,在他的引领下300多户群众依靠土蜂养殖实现了致富增收,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他受南郑区畜牧中心、南郑区农经站、南郑区工会、红庙镇政府等单位邀请,以乡土专家的身份先后对南郑区群福村、西沟村、东沟村、青石关村、牟家坝社区、马鞍山村等10多个村上千名贫困群众培训上岗,力促实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近年来,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参加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活动,先后捐款捐物15万余元。他的养蜂和带头致富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绿色时空》《田间示范秀》《田园帮帮团》,农林卫视《中国推介》等节目推介报道。同时,秦巴崖蜜也荣获“最天然土蜂蜜年度冠军”、陕西中蜂蜂蜜品质大赛“银奖”等荣誉。
路文力 龚晓燕夫妇
2000年7月,路文力15岁,刚初中毕业,因家境贫困,走向了打工之路。2001年他跟着亲戚来到西安郊区的一家小服装厂当学徒,工钱很低,每月只有100多元钱。历经3年辛苦。2003年,路文力从西安来到广州,进了一家大型服装企业,干活中逐渐学到了整套的制作服装的先进工艺技术。他不满足于为人打工,拜师学艺,探索营销,踏上了与人合作办厂新起点。这时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龚晓燕,两人在恋爱中互相鼓励共同成长。2018年,10年过去,路文力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技术全面过硬的服装厂厂长。2019年,路文力、龚晓燕夫妇回到家乡,他们看到家乡到处拔地而起的高楼,和不断扩大的城镇规模,感觉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萌生了在家乡创业的想法。这时,以前厂子关停,路文力陷入了独立创业的迷茫。到哪里重新创业还没有想清楚。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位教授的讲座,他讲了中国的崛起是从长征开始的,是从延安精神开始的。试想那时候毛主席领导红军刚到陕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领导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解放全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路文力的心里豁然开朗,坚定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回乡创业的决心。夫妇俩回家后说干就干,把自家刚搬迁新建的房子改建成了厂房,从北京运回了机械设备,成立了“兴雨燕”制衣厂,开始了回乡创业路。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和考验,2020年春节,当他们刚刚把厂子建好,满怀信心地准备开年大干一场的时候,新冠疫情暴发,全国开始封控。已经说好的订单几乎全部取消,物流也不畅通,还没有开始的创业之路,似乎就要结束。但他们没有气馁,而是相信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会成功。这一年,路文力到处托关系,找订单,福建、广东、西安、成都等地的朋友挨个联系,不图挣钱,只图养工人。他相信只要厂子运转起来,凭着自己的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把关,一定会把口碑做出去。这一坚持就是3年,新雨燕制衣厂从20个工人,发展到50余人,从西装、工装、运动服、冲锋衣等等品类的服装做了个遍,最终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冲锋衣裳。冲锋衣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很考验一个厂子的管理能力和质量把控能力,在做完几单出口北欧的订单后,从总公司派来的质检员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说他们的良品率达到了98%以上,超过了一些正规大厂。一个看起来像个作坊的企业能做出这么好的质量。疫情结束后,路文力的厂子终于活了,他3年主攻一个方向,做冲锋衣的专业水平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特别是校服订单越来越多,一些公司主动与他联系下订单,公司的业绩也越来越好,2023年的产值达到了500万以上,工人薪资报酬也相应地提高,稳定地为50多名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为家乡建设贡献了力量。秦巴民艺交流民间文艺,展播文学艺术,推介名家风采,传承民间文化;博览文艺新潮,助力文化产业。
58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