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一系列故事,反映了许多道理。不同时空、不同年龄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有聊不完的话题。
——题记
三、三方统帅大比拼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烽烟突起。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城外,推袁绍为盟主,歃血为誓,讨伐祸乱朝政的董卓。各路诸侯都是刺史、太守之类的地方大员,只有曹操是个空头的骁骑校尉。而且,他因刺杀董卓不成而仓皇出逃,丢了官职。盟军有三十万之众,诸侯带兵大多在一至三万左右,而曹操只有区区四五千人马。没想到,六年后他“挟天子天子以令诸侯”,作了一方统帅,最后统一北方,成为魏国的奠基者。诸侯会盟时,还有一个不起眼儿的人物,就是公孙瓒部下的平原县令刘备。当时,他手下只有关羽、张飞和几个跟班。也没想到,十八年后刘备能成为一家统帅,占荆州、夺益州,建立了蜀国。更没想到的是,长沙太守孙坚家里那个八岁的老二孙权,十年后竟然成为江东统帅,后来还做了吴国皇帝。他们各有什么资源和才能?本文就给他们来个大比拼。
东汉末年,是个极其讲究门阀的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就是门阀制度的写照。袁绍之所以被推为诸侯盟主,主要就是因为他有“四世三公”的门阀背景。三大统帅什么出身,门阀如何?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门阀羞于开口。有人为了讨好曹操,说他的先祖是汉初相国曹参。其实,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本姓夏侯,与曹姓没有血缘关系。不过,曹腾很受皇帝宠信,封费亭侯,是管理后宫的长官,在宫里干了三十多年,有钱有势。他安排曹嵩进入官场,直接担任司隶校尉(监督京城及其周边地方的监察官),后来很快升任鸿胪卿(负责朝廷礼仪的官员)、大司农(负责国家财政、农业的官员),位列九卿。曹嵩还不满足,又通过贿赂、钻营当了太尉,成为仅次于大将军的三公之一。后来,他虽然因镇压黄巾起义不力被撤了职,但是拥有财产万贯,为曹操“募义兵”积攒了家底。
刘备确实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家道早已中落,到他这一辈只能以贩屦织席子为业。刘备事业起步的经费靠的全是义弟张飞卖肉挣的钱。汉献帝看了宗族世谱认他做了“皇叔”。从此,刘备便抱着这块金字招牌行走江湖。没想到,许多人包括诸葛亮那样的贤达名士都认他这个“刘皇叔”,愿意跟着他混。刘备确实是占了门阀的光。
东吴老孙家的门第阀也不怎么样。《三国演义》明确地说,孙权的爷爷是个瓜农。有人说他的祖先是春秋时的军事家孙武,那也可能,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嘛。不过,老孙家没有靠门阀发家。孙坚、孙策父子勇猛善战,在江东打出了一片天地。可惜他们的命都不长,给孙权留下了一个机会。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发扬光大,建立了吴国。
比过门阀再比年龄。诸侯会盟时,曹操三十五岁,刘备二十九岁,孙权八岁。那时候,曹操、刘备正是干事的年龄,孙权还是一个顽童。曹操三十八岁组建青州兵;四十一岁迎汉献帝到许都,自己总揽朝政;四十五岁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刘备三十三岁领徐州牧,后任豫州牧;三十八岁献帝认他做皇叔,封左将军、宜城亭侯。
孙权十八岁接哥哥的班,坐拥六郡八十一州地盘和张张昭、周瑜一班文臣武将。三方统帅第一次对决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战场。那一年,曹操五十三岁,刘备四十七岁,孙权二十六岁。结果,最年轻的孙权打败了最年长的曹操,刘备只是给孙权打下手。接下来,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六十岁取汉中,晋升魏王。刘备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蜀国,六十岁当了皇帝。年轻的孙权也不含糊,征交州,迁都城,退曹兵,讨皖城,夺荆州,屡屡获胜。他四十七岁称帝,活了七十岁。
曹操、刘备年龄大,步入社会早,经验丰富。但孙权年轻,在曹操、刘备死后的二三十年里,魏、蜀两国后来的统帅都难以与他相提并论。统帅的门阀和年龄是父母给的,由不得自己,相当于“资源”。统帅的才能是后天锻炼出来的,是真本事。其主要表现在处世、用人和军事指挥能力三个方面。统帅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需要“能屈能伸”的处世之道。曹操一生都在大屈大伸,“大屈”表现在始终不肯称帝。因为他知道,自己登上皇位会给对手制造更多反对的借口,也会失去那些忠于汉室的世家大族支持。
曹操看穿了孙权劝他称帝的阴谋,说 “是儿欲踞吾著火炉上”。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还把六个女儿中的三个(曹节、曹宪、曹华)一起嫁给了汉献帝。为了搞好统一战线,壮大自己的势力,权倾朝野的曹操能“屈”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不简单。所以,他能“大伸”——打败众多反对者,统一北方。
刘备的屈伸之术玩得更是烂熟。他最先投军时跟的是幽州太守刘焉,后来又跟了太仆朱儁;以后投靠过北平太守公孙瓒、徐州刺史陶谦、温侯吕布以及曹操、袁绍、刘表等。每逢吃了败仗,刘备就会屈身于一个强者的屋檐下“韬光养晦”。曹操“煮酒论英雄”,点破了刘备的 “心机”,吓得他连筷子都掉到了地上。但他急中生智,借雷声掩盖了过去。
孙权也多次玩过屈身曹魏的把戏。第一次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刚刚接班,政权不稳。他向曹操上书示好,被朝廷封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第二次是在与关羽在荆州对抗期间,孙权极力巴结曹操,以天命所归为由向曹操“劝进”。曹操虽识破了孙权的诡计,还是以朝廷的名义封他为骠骑将军、南昌侯、假节兼荆州牧。第三次是在曹丕称帝以后,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兴兵伐吴,孙权连忙派使者向曹丕称臣。曹丕给孙权加九锡,封吴王、大将军,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孙权成功用“屈伸之计”,换来了彝陵之战的全胜。
过了两年,曹丕才发现孙权是假投降,又起兵伐吴。但是,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失败告终。
用人,是统帅才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用人得当则无往不胜,所用非人则必败无疑。曹操用荀彧迎献帝以令诸侯,用郭嘉不战而胜平乌桓,用许攸以少胜多败袁绍,用张辽逍遥津大破吴兵。刘备重用诸葛亮,言听计从,战无不胜,占荆州、取西川,三分天下有其一。白帝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延续了蜀汉几十年江山。孙权用周瑜赤壁鏖战胜曹操,用鲁肃确立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用吕蒙白衣渡江夺荆州,用陆逊彝陵之战获得全胜。但是,他们用人也都有失误,曹操临死前任命司马懿为顾命大臣之一,结果葬送了自己千辛万苦挣来的天下。刘备伐吴不用诸葛亮,招致一败涂地。孙权以貌取人,与凤雏庞统失之交臂。
三方统帅在军事才能方面也有得一拼。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发生过关键的“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曹操带领七万人马在官渡打败了袁绍七十万大军,可见他的军事才能十分了得。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孙权英明决断,运筹帷幄,曹操、刘备先后败北。可见,他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刘备参与赤壁之战得到荆南四郡,攻占益州建立根据地,夺取汉中击败宿敌曹操。
事实证明,当年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三方统帅的军事才能各有千秋,方有三国鼎立之结局。
通过大比拼,可以看出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有非凡的过人之处。他们开创三国时代,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称得上是千古风流人物。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泽民,1949年生,陈吴乡陈吴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前曾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文史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