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颊河边的那些事)
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美丽马颊河畔,是一个不大不小村庄。村子三面环水,宛如玉带缠绕!村里有一千多口人,和我同龄的有二十几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里没电视,每天,放了学,或星期天。马颊河边就成了我们这帮小伙伴的乐园。

那时候的农村,每家都彧多或少地养几只羊,鸡鸭鹅。每天,放了学,和小伙伴牵着羊,背着筐,顺便给鸡鸭也搞点口粮,浩浩荡荡向河边出发。

夏天,马颊河两岸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风一吹,翠浪起伏,时不时还飞出几只野鸭子,淡淡的芦花香,让人流连忘返!河水清澈,荡着绿波静静的向东流去。河里有数不清的鱼虾,还胜产甲鱼。听长辈说,六零年马颊河发大水,在我们村往西一公里处,有座桥,刘宁口桥。那一年,水把桥都漫了,看见甲鱼都爬满了桥,现在基本绝迹了。那时候,如果向河里扔个砖头,有时候还能看到群鱼跳龙门的景观。到了河边,把羊向旁边一赶,拿着小镰刀,什么毛草了,野菜了,搞一些,好回家交差。忙的灰头土脸,浑身上下汗露露的。有的时候,几个小伙伴一商量,下河。我们那里,祖祖辈辈在河边长大,我们的长辈基本都会游泳。所以我们也继承了基因,十一二岁就偷偷学会了游泳。大家伙一拍即合,跳入水中,像鱼一样,一会蝶游,一会蛙泳,还时不时扎个猛子,冒个泡,打个水仗,玩的兴高采烈!整天在河边玩,一个个晒的像黑泥鳅。

有时还顺便摸几条鱼,回家和父母说,芦苇丛里检的,父母怕有危险,不让下河。纸里包不住火,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了。再去河边,腿上给抹上灰,回来,腿上灰没了,就笤帚疙瘩伺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就想了个办法,出门前趁着父母不注意,从锅底下搞点灰,用纸包着。下完河,再抹上,偶尔忘了,回家免不了一顿暴揍。

那时候,我爷爷退休以后在河堤上看树。我比其他伙伴,在河边玩的时候多一些。有一次,天上下着毛毛细雨,闲着没事,在河边溜达。看到碧波荡漾的水面上,鱼儿把头探出水面,泛着阵阵涟漪。即兴,拣个小石头打个水漂。忽然,看见一只甲鱼在岸上爬,我心里美滋滋,没想到今天小有收获。我就慢慢的,试着用手去摸它的盖,想把它翻过来,我刚摸着它的盖,它忽的一下伸出头,就咬我的手,我一下把手拿回来,吓我一跳。怎么把它带回家呢?我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办法。我找了根绳子,糸了个活扣,用树枝去逗它。它头往外一伸,我迅速用绳子套住,成了。兴高采烈的,一蹦一跳的拎着回家了。那是我第一次吃甲鱼肉,到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到了七八月份,下游一泄洪,水就不深了,也就七八十公分。每天逮鱼的人好多,在水里蹲着用手摸,鱼时不时碰你腿一下,用铁罩子扣,多的时候有上千人。那叫一个壮观!我每天中午放了学也去,那时候小学就在自己村里。有时,一中午能摸半脸盆。有时,让嘎鱼(我们老家土话叫知知子)把手扎破,让嘎啦把脚划破。也不在乎,找个青青菜揉碎了抹上。

唉!童年往事,令人神往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马颊河两岸都种上庄稼了。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烟波浩渺,千里芦花香的风采了!


鲁鲁文学
主编/审稿:鲁桂华老师
剪辑/美术:路萌
第八百七十二期
《童年趣事》-王义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