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年
张 永
周国平说过,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体会这句话还是有很深的道理。童年就像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溪,流淌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欢乐!相对于大多数的我们,童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过年和拜年了。
今天春节驱车回家,当看到写有家乡名字的路标,不禁勾起了我对童年过年和拜年时情景的回忆。
那时学校一放寒假,平常我们对时间没有什么概念,但此时却知道离过年不远了。我们盼望着。
儿时的年味儿就是妈妈亲手做的新衣服。小时候一年到头最盼望着的就是过年的时候了!不只是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满满一桌子的好吃的,还有过年的时候妈妈亲手做的新衣服。
我们儿时的年代,生活物资还不是很丰富,是如今的孩子们无法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所以对新衣服的渴望才会被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进入冬季,妈妈就开始给我选布料,要给我们做新衣服。那时一般的家庭都有三四个孩子,妈妈在选布料,做什么样子的衣服上要酝酿很久。大的穿完小的还要穿,还有布料要物尽其用不能浪费,即使是裁剪下来的边角下料也要留起来,要和浆糊粘在一起晾干纳成鞋底。妈妈不是成熟的裁缝,要用彩色的粉饼先画出衣服样子,在我们身上反复比划,最后才裁剪,这个时候我们也是美滋滋的。因为不久我们就有新衣服穿了。新衣服是大年初一去拜年、去走亲戚才能正式穿出去的,之前的每一天我都可以在睡觉前美美的试穿一下,过够瘾了,叠好放在柜子里。
初一的早上老爸拿出鞭炮挂到院子里的铁丝上点燃,干冷的空气里顿时被鞭炮的烟气所弥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从一个个农家小院升起,妈妈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开始煮饺子,没等吃完饺子,拜年的邻里乡亲就陆陆续续来了,三人一伙,五人一围,十多人就挤满了屋子。这伙没走那伙又来,新年好!给您拜年了!拜年的吉祥话塞满了屋子。
这时的我们赶忙跑到街上,三五结伴。相互打量相互比较,看谁的衣服好看,看谁的鞋子暖和。在攀比中,在炫耀里尽情地挥洒着我们的童真。每当受到大人的夸赞,每个小伙伴都会微微扬起下巴,骄傲的神气挂在脸上。咱们几个一起吧,不和小胖一起,上学时他把我的橡皮擦弄丢了;也不和小文一起,他把我的文具盒压扁了;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分帮结派,儿时纯真的想法毫无遮掩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过最后还是聚在一起三五成群浩浩荡荡的去给街坊邻居的叔叔阿姨去拜年。
我们拜年村庄里是一户都不落下的。进屋就喊“婶子过年好”、“叔叔过年好”。然后期盼的眼神看着大人手里的装糖的盒子,因为盒子里面有我们最终的“战利品”糖块。这时的主人要一个一个的发给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怕漏掉人也怕多发一个。有些机灵的小伙伴在前面拿到糖块马上转身又钻到队伍后面照样还是得到一个。一上午过去了,每个小伙伴都是鼓鼓囊囊的两衣服口袋糖块,像得胜的战士满载而归。回到家里,把这些糖球按软的、硬的,包装纸红的、绿的等等分好类,保存起来要吃到寒假结束上学为止。每天都拿出一个,小心翼翼的拨开包装纸,先是闻一闻,然后用舌头舔一舔,直到享受的差不多了才放进嘴里。糖纸一个一个铺平夹到书本里等到上学了好在小伙伴之间去炫耀。
那时的新衣服、一块糖、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糖纸就是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快乐!
拜年的习俗是一种积淀了数百年的厚重文化,是亲人、朋友、邻里之间,一种心灵的交流,几乎达到了方方面面、边边拐拐。那种虔诚,那种真诚执着,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品不出个中味道,只是当我们讲述时感觉好玩、好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