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父亲冥诞121周年
(上)
文||张连和
父亲的简略生平
我的父亲张发,公元1903年3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三),生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乡(镇)马尔营子村,1970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十七)中午11时病逝于库伦镇。爷爷奶奶一生育有三子,三女,父亲在兄弟姐妹六人中最小。
父亲大约于十六岁左右(1918年或1919年)的时侯来到库伦,早期虽然也曾有短暂时间到外地谋生,但主要落脚于库伦镇,父亲先后从事过多种职业,但主要从事厨师工作,建国前在库伦镇有名的老字号广盛合做主厨,建国后先后在旗供销社(商业局的前身),饮食服务公司所属的人民饭店做厨师工作,他的厨艺和他的为人一样远近闻名,口碑相传。父亲于1965年1月份退休,退休后先是在白庙子桥工地做厨师,后返聘于饮食服务公司所属一旅社、二旅社、大车店,直至1968年秋积劳成疾,卧床不起。
父亲大约从1928年起,先后经历过五次婚姻,分别是:与龚氏婚姻生活大约在1928年一1933年;与霍氏婚姻生活大约在1935年一1939年;与李氏婚姻生活大约在1941年一1947年;与刘氏婚姻生活大约在1948年一1952年;与徐氏(我的生母)婚姻生活在1955年7月14日一1970年3月24日。父亲的前四任妻子均为初婚,都是前一位妻子因病去世一二年后续娶另一位,无一离异,而且均为正式结婚。限于当时的家庭环境和医疗条件,父亲的五次婚姻中有好几个子女夭折,生存下来的仅有二女一子,长女张玉兰生于1932年,逝于2003年 ,为龚氏所生,因一周岁多的时候母亲去世,由老家的大爷(伯父)养大;次女张淑珍生于1949年7月,逝于1992年,为刘氏所生;子张连和(作者本人),生于1956年5月,为徐氏所生。
父亲一生历经坎坷,颠沛流离,五娶四丧,艰苦备尝,他性格豪爽,为人慷慨,重情重义,疾恶如仇,勤劳刻苦,百折不挠,顽强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永远值得子孙后代崇敬和怀念!
祈愿父亲于天国安息!
2015年6月5日5一6时草
2016年6月15日22时改

父亲是铁人
我的父亲,是一位个性十分鲜明的人,我感觉父亲有三个特点:一是勤奋克苦;二是性格刚烈;三是重情重义。这里要说的是父亲的勤奋。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已是花甲之年,在人民饭店做厨师工作,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那时整个库伦镇内只有两个饭店,一个煎饼铺,饭店每天顾客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老爸每天在高灶上掌勺,烟熏火烤,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父亲每天下了早班,务必先去副食品加工厂挑豆浆粉浆,回家喂完猪才能进屋休息。到了冬天,每到月明星稀之时,父亲都扛着大耙上山搂柴,黎明时分才回来,休息片刻,又去饭店上班!这样的吃苦耐劳,这样的坚韧拼搏,这样的不知疲倦,即使在那个年月,也是罕见的!无怪乎现在说起来,年轻人都不相信!
到了1965年初,父亲在六十二周岁的时候退休了(他应该是1963年退休的,我一直不知道什么原因推迟两年),父亲当时的退休工资是36.3元,养六七口之家肯定有困难,而且父亲又是一天也闲不住的人,先是在白庙子桥工地做厨师,后来返聘于饮食服务公司下属旅店打更,白天则或者上山搂柴,或者在家养猪收拾家,侍弄菜园子。在我的记忆中,他夏季身穿立领粗布的白布衫,手里总拿着各种工具,每天忙碌不停,没有片刻轻闲,好像比上班时还要忙,直到1968年秋季病倒卧床。
我的小学班主任徐荣勤老师的公爹陈大爷,我的好朋友肖继民的父亲肖大伯等许多老爸的同龄人,都曾和父亲一起打拼过,提起我父亲,他们都交口称赞,说你爸真是条汉子,最能吃苦,干活不惜力,说四十年代有几年我们一起从奉天(沈阳)往奈曼旗八仙筒那边贩运食盐,餐风宿露,披星戴月,几百斤重的盐垛子,大家都是两三个人抬,你爸一哈腰就能扛起来!他是乐观的人,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家里连遭变故,那时侯已经两次失去妻子,他把痛苦埋在心里,整天有说有笑,从来没有见他消沉过!我每次听到这些,从内心心疼老爸,同时也为老爸感到骄傲和自豪!
多年的奔波和操劳,严重损害了父亲的健康,到1968年秋季,父亲终于病倒了,严重的气管炎和脑血栓交织在一起,击倒了父亲,在饱受病痛折磨之后,父亲于1970年早春去世,他确确实实是累死的!积劳成疾这句话用在父亲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父亲身体健壮,如果不是过度操劳,他绝不会只享有六十几岁的寿命!
永远怀念我辛劳一生,奋斗一生的铁人般的父亲!
2016年6月16日16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