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微古商城
作者:张泽新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简直不敢相信在中国内陆边远的湘西山区,竟然藏着一座有五个响当当名号的古商城:“中国第一古商城”“古代水上丝路中转站”“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明清古建筑的典藏标本”“中国商道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就是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的洪江古商城。
洪江无法与十里洋场的上海相提并论,却曾引领过中国的时尚:1920年就用上了电灯,1925年就有了照相机,1929年就用上了电话,1931年看上了无声电影,1938年来了新加坡武术团;洪江难以比肩六朝金粉之都的南京,但昔日纸醉金迷的奢华毫不逊色:酒楼、茶肆、烟馆、客栈人来人往,京剧名角来了一拨又一拨,青楼脂粉、烟枪、酒香,混合着小曲声和数银元声;洪江的建筑与山城重庆有点类似,但风格十分别致:既有典型的明清江南营造法式,又具显著的沅湘特色。
洪江处尊养优,天赐宝地,青山簇拥,碧水环抱,山水兼得,气色俱佳,具有特别珍贵的形态文化,是一个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山水城市。洪江地处沟通西南和中南的交通枢纽,上扼滇、黔、蜀之咽喉,下开洞庭、长江之航道。以沅水、巫水的汇合处犁头嘴为轴心,沿沅水、巫水一侧和老鸦坡麓扩展延伸,一面靠山三面临水,波光山影,云海浩渺,碧水翠微,堆绿叠彩,沿江宛如飘动的十里锦带般旖旎。从地理形态来看,洪江古商城有着不可多得的太极风水。沅江东流,在天柱峰下迂回转了一个“S”形大弯,然后奔腾北去,鸟瞰就像一幅“河山太极图”。
太极乃天地宇宙之根本,派生万物之本原,天道、人道之正气,阴阳和谐之图腾。太极是中国神秘文化的象征,历来为中国人所崇拜。风水书有云:“子癸来龙出亥宫,子孙发达永无穷”。洪江后脉起源于昆仑龙脉之右支,龙脉从金龙山逶迤而来,落穴于大峰坡,形成初龙出亥宫。其前山源于雪峰苏宝顶,起伏百里,奔腾而下,落穴于巫水口马羊山,与天柱峰遥相呼应。构成朱雀朝堂之势。诗云:“东方来龙朝朱雀,内气包藏万垂绿”。洪江古商城便座落在盆地中央、河谷江畔。老鸦坡主峰突起,刺破青天,与大峰坡、嵩云山形成“龙身”。“祥龙”昂首北望,沿雄溪公园、青山界、一甲巷直指犁头嘴。犁头嘴为“龙口”,穿岩即为“龙珠”,形成祥龙戏珠之势。是故,当年洪江古商城的形成是以“负山抱水,居养移气”为指导思想,取背山面水为基本格局。
洪江古商城总面积30万平方米,因雪峰山天险而避过狼烟战火,依然完好地保存着明朝、清代、民国时期的会馆、商行、客栈、镖局、作坊、报馆、宫庙寺院、宗祠、烟馆、青楼等古建筑群380多栋,是《清明上河图》的活版本,与山西平遥古城一起成为中国南北方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为壮观,商业特色最为鲜明,财富最为丰富的古老建筑群。
古巷蜿蜒,百折千回。洪江古商城并非建造在完全平坦的土地上,行走的时候忽而爬坡、忽而下坎是常事。青石板路也不是笔直的,而是曲折迂回。走过一段路程,我才明白,洪江古商城建筑群秉承了依山就势、顺应水脉的建筑理念,巧借岗、谷、脊、坎、坡壁等地理条件,使建筑层层拔高,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形成了参差交错、形式多样的建筑环境,充分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城内平直的路为“街”,沿山而建的为“冲”,街和冲之间连接的小路就是“巷”。街巷密集交错,石阶遍布,狭窄弯曲,除正街外长度最长的500余米,一般在200-300米,宽在2-4米,路面全是青石板铺设,是典型的古代商城建设模式,构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内部格局。人工巧匠与大自然鬼斧神工精妙融合,勾勒出这座山水城廓相得益彰的太极画廊,充满自然的美和文化的诗意。
行走于洪江古商城,给人以震撼的是那些保存完好的高大而恢弘的古建筑群。这是一座据江滨高地而立的老城,完好地保存着一大片明清至民国时代的建筑物。其结构的精美与巧妙,表现了当年建筑艺术的登峰造极,屋内厅堂的高大、敞亮,显示出当时商家老板的气度、见识与阔绰,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把房屋建筑得气势宏伟,既代表了商家的脸面,又展示了商家的雄厚实力。
与中国古典城市有城墙防卫、城市建筑以统治机关为中心不同,洪江没有城墙,城市建筑是以“十大会馆”为代表的商业建筑为主体,房屋的设计多采用商用与民用相结合的形式。这些会馆或建于深巷,或筑于高坡,都是宫殿而兼楼宇的格式,这种建筑在中国很少。这些会馆大多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一直发展到民国初期。几经翻修,馆舍巍峨堂皇、气势恢宏。而且各大会馆都置有大量的房地产,收入颇丰。会馆里面设施应有尽有,大多都非常讲究,桌椅门窗都雕以花草鸟虫。其奢侈程度非一般百姓能够望其项背。
窨宅俨然,鳞次栉比。古商城屋宇大多按井字形排列,其中成片的窨子屋是洪江古商城的一大特色。窨子屋是当地人对高楼深院的一种形象比喻。窨子屋的形制各异、大小不同,有回字形式的,有宫殿式的,其外墙是青砖砌成的封火墙,里面则是由木质材料修建的堂屋和厢房,地面则用平整的石板铺设,墙体多为双头马头山墙,从中可以看到徽派建筑的影子,充分体现了“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商居风格,这是艺术大融合的杰作,其建筑的精湛程度和表现出来的“三雕”艺术作品及经济实力,与皖南和江浙地区民居建筑相比并无二致,堪称我国古建筑之经典。在高高的封火墙内,屋顶是一个小正方形的天井,这样便于采光和空气的流动,整个窨子屋的屋檐是连着的,墙贴着墙,“冲”、“巷”、“街”与之相连,贯穿着整座古城。
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与其他地方的窨子屋是有区别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明显的商业性。洪江商铺众多,门窗是最具有商城特性的标志。进门的门墙不是平常的长方形平面直角开门,而是退台阶做成八字入口,呈现几何等边双斜角开门,向院内楔形导入人流,给人以欢迎光临的开敞感,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往屋内流进。洪江窨子屋结构十分饱满,空间利用充分。一层多用作店面,高而宽敞,二层多是通达的仓库式结构,三层有小间。或者前院二层为大厅及仓库,后院三层为居室。屋舍向内发展,这是中国人遵循“财不外露”原则的体现。流连于洪江众多的窨子屋,我发觉它们就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不是古画胜似古画,不是哲理诗胜过哲理诗,有如一曲流动的建筑音乐,在七冲八巷九条街中潺潺流动,以无比动人的旋律感动着世界。
洪江古商城那些错落有致、结构井然的建筑,并非由哪个部门规划,全是商人自建。木行靠水边,布店靠街边,青楼依山角,戏台居街心。这座城市也曾由商人自己管理,城里除了厘金局和汛把总署,看不到更多政府和官僚机构。庞杂的商业贸易,巨额的流动资金,市场环境及一切公益全由同业公会、会馆协商解决。会馆成帮结派,交流信息,更可抵御市场风险。洪江有28宫(同业公会)和29大会馆(同乡联谊所),一切都按规矩办事。
在历史的星空中,洪江古商城曾经腾焰飞芒,熠熠璀璨,星耀一方。那时的洪江,商贾云集,门庭若市,日升月恒,纳天下之繁华;物贸丰盈,万事亨通,日进斗金,波澜四海三江。“华夏商魂天下商,跨过黄河过长江,闯过关东走西口,不到洪江不算商!”从这首传唱的民谣中,我们不难想见洪江作为商业重镇的历史地位。据史书溯源,洪江古商城至少起源于唐代草市,鼎盛于明、清。洪江以其“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的特殊地位,盛极一时,“商贾云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烟火万家,称为巨镇”(康熙二十六年王炯《滇行日记》),不愧为西南商业都会。
洪江地处经商贸易绝佳之地,汇聚八方来客,既是转运中心,更是财富集散地,移民迁至,纷至沓来,所以古商城也是个移民城。有关资料记载,清朝洪江人口多时,“寄命于商,全城3.76万人,经商的就有1.5万人。” 彼时,全国18个省、24个州府、80多个县也在此设立了商业会馆,用以共同祭祀,维系乡情。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中交流情报,提供信息,互为后援。“五府十八帮”蜂拥而至,淘金掘宝者接踵而来,演绎出一段段“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的商业传奇,见证着一个个创业致富的家族盛世。
清末湘西曾流传一句谚语:“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比不上洪江犁头嘴。”“犁头嘴”,不过是洪江最早形成的码头。而汉口是长江的一个重要口岸,明代时是我国的商业重镇,是中原、关陕与西南、南方商业贸易的枢纽。在中国历史上这么重要的商业枢纽汉口,在当时却不及湘西洪江。可想而知,洪江古商城在历史上的繁华是多么耀眼!
洪江古商城是一座船筏驮来的商业巨镇,它的繁荣离不开码头。从初唐起,洪江船连沪汉,货通西域,是长江流域最繁忙的口岸之一。过去大大小小的水码头有48个之多,堪称洪江之最。据说,洪江码头之布局颇有讲究,按照阴阳对应原则分布为:水码头、旱码头,长码头、短码头,高码头、矮码头,大码头、小码头;而按其功能,又细分为生活码头、会馆码头、行业码头,如菜码头、米码头、油码头等。比较有名的有犁头嘴码头、洪盛码头、财神巷码头、太平宫码头、万寿宫码头、长沙会馆码头、贵州会馆码头、大佛寺码头等。这些码头皆为会馆、船帮、资方、市民因建馆、修房、停泊船只和生活之需所建。当时这里船只密集,帆樯招摇,有“见排不见江、见船不见水”之说。据1938年的《湘水道查勘报告》,经常聚焦在洪江的油船便有511艘,由此可见市面之繁荣。遥想当年,每一个会馆对应着一座水码头。水面上,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笔下描写的“巨无霸”大船,排列成阵,近千名搬运工人,如蚁负山,若蚊荷石,将驰名中外的“洪油”和其他各色山货土产搬上船去。编排好的木排几乎盖满了宽阔的江面,且向下游方向断断续续延伸数千米,直到萝卜湾那片水域。待水涨之日,号子骤起,大小船只首尾相衔,与木排争相竞发,一路闯浪飙滩,沿江而下,出洞庭,绝长江。洪江码头如今虽已成为历史,但它的贡献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悠久的重商传统,发达的商业文明,使得湘西南商业文化与徽商、晋商、浙商、赣商等商业文化在此碰撞融合,造就了独特的洪江商道文化。逐利求财是商人的天性,洪江商人虽因利而来,但不唯利是图。从洪江商人高老板“抬人利己”的故事中,就可略知一二。有一次,一批洪油采购商来洪江采购。在会馆推介会上,各油号老板卖劲地向客人推销自己的洪油,可高老板却表现谦逊,既讲这家的油成色好,又讲那家的油炼制技术高,对自家的洪油却无一句说辞。会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找高老板采购的商人最多。原来这些商人认定:高老板对洪江所有油号炼制洪油的特点了如指掌,并卖力地推介别家的油,而不着眼于自家生意,有气度、有胸襟、有眼识,非常了不起,他炼制的洪油一定是最好的。
洪江的“商道”,以文化为载体,沉淀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游走于洪江古商城,处处可见刻在建筑上的商道文化,如“鱼龙变化”的太平缸、“外圆内方”的柱子、“里仁为美”的门楣、“义方恪守”的门联、“吃亏是福”的墙壁、“对天勿欺”的警语,等等,这些元素都是洪江商人讲究商道的外在表现。我还发现,洪江富商巨贾开设的字号都没有招人眼目的橱窗,或许讲究的是“良贾深藏若虚”的经商之道。据说,“重义轻利,诚信坚守,创业创新,和谐共生,和气生财,富家富国,心忧天下”,是洪商商道文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洪江商人的家训,让人心生敬佩:“富民不忘富国,生财不忘有道”“宁亏银子,不亏良心,以德为本,以义致利”“承诺是银,兑现是金,有信必诺,有诺必践”“辛辛苦苦创牌子,规规矩矩立信誉”“取信十年,失信一天,经营者守信,生意做不尽”。洪江商人不仅将这些信条融入商会准则、建筑等方面,更将其根植于心中,经商行事以此为底线,弘扬传承。这应成为当今社会人人参与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优秀案例和经典版本。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洗礼或时光锻造,洪江古商城繁华褪尽,喧闹归零,一度沉寂于历史的尘埃。但历史无情却有意。真得感谢新的发展机遇的冷落和当地人民的机智保护,使一个衰败但完整的洪江古商城幸存于世,让我们有幸翻阅这本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的形象教课书,朝圣这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我深信,未来的岁月里,洪江必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旅宝库中熠熠生辉,光华四射!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