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怕的金钱背后
文/侯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心也开始膨胀了。由单一的生存经济变成了积累财富,来满足消费欲望中永远也填不满的财富大坑。
大到国家政要,小到平民百姓都在贪,在人情人性的交际中,渐渐地情义也越来越变的虚伪淡薄,而金钱成为了恒量一个人优劣的最主要的标志。
“仁义礼智信”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种奢望,做人的底线也彻底沦丧,人们的眼里不再是情感和爱,只有钱的厚度才是最渴望的追求。
过去我们谈的是人品和才能,这是人性最基础的欲求,符合五常的内在规律表现,也适用于正常人审美观的要求。

品格决定了人性,才能决定了发展。
在交际中正值善良是必选的条件,是做人之根本。正而可信,善则心真。这种人不设陷井不会给你挖坑,可以放心地去跟上他,走他走过的路。这种人取财有道,不会不择手段笑里藏刀,无太多需求且容易满足。但也是最贫的那部分人,不争不抢,无功不受禄,也不取不劳而获的不义之财。
常言道:不得横财不富!那只是说财富自己送上了门砸中了你,并非是抢夺和敛财非法所得。而那种财奴财迷们为了财富自由,几经泯灭了人性,沦丧了心灵,利用各种可取用的条件去实现这个伟大私欲的梦。
什么是情义,什么是诚信?甚至于脸面全都可以不要,只要给钱啥事也会办得出来。美颜遮盖不了肮脏的臭脸,锦衣之下也不表示你腹内经纶许多。
只有那污秽了的“金线虫”在慢慢地深深地啃食着你的身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死于人们不懈的眼光里,死在人们无言的责骂声和唾弃中。

钱固然重要,是社会活动中的基本之源,发展之基石,靠的是能力的获取,心安理得的取得,而并非用脸面和身体的交换。
舞剧《白毛女》是民国时期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反映了地主压榨贫苦农民的一部爱情故事。地主黄世仁看上了喜儿,用收贷的方式逼死了父亲杨白劳,强抢了喜儿。与喜儿相爱的大春相救无果,无奈逃离入伍。三年后带兵将思念过度头发已白的喜儿从岩洞中救出终成眷侣。
这部舞剧充分地反映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也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这个故事也最真实的体现了在旧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珍视情爱和人性伦理取向,是值得称颂的。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重新洗牌,许许多多的事物将重新的定位。有人说:喜儿太傻不懂得生活。跟上黄世仁这样的有钱人不用奋斗即可获得想要的高质量的需求,何必为了什么爱情钻山洞吃供果残忍地折磨自己呢。
说这种话无可厚非,但不敢苟同。从根本上也暴露出了现代人性的变化,价值取向的转变。
现代生活中婚姻的不稳定,交友的选择理念和识人的标准都在逐渐地变化,现实了许多,不再过多地追求情义和爱情。不去自己努力拚博争取,而是坐享其成地去享乐的一代无情之人。
为了心里的虚荣,身体的享受,可以抛去任何道德观念,或不择手段地去实现那财富梦,让金钱沦丧吞噬了心灵及道德观,赤裸裸地当了“财奴”。
她们不怕背后人们的指指点点,不会担心此后的结果,把钱当作是至高无上的,只要给钱,啥事儿也会办的出来。伤了嫩草也害了老牛,什么名声统统抛在脑后。
最可悲的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被现代财奴几经丧失贻尽流于尘土,煙没于不知不觉的红尘之间。

岁月更移未觉长,镜前忽见鬓眉霜。
良臣有德终千古,恶宦堪能又几猖?
品格无修风剪烛,善根存守雨蒸裳。
清心可得千杯酒,蒂落瓜头染病殃。
写于2023.05.07

作者简介
侯建,网名秀才,(生于196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草根农民写作者,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武川诗词协会会员。
曾在华人头条,都市头条和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有散文《老牛吃嫩草》《门前的那条小河》《夜晚归来》《我小学时的上学路》《家庭教育》短篇小说《我们村的故事》《我家的那条狗》长篇小说《求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