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冯老师的步伐终于等到圆桌会议第二课开讲了,这一课是我心心念很久的课题-原则。以前我从没认识到原则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多重要的意义,但通过课上冯老师详细的分析讲解让我意识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也错失了孩子本该立规矩的黄金期,但我相信只要从当下这一刻坚守原则底线一切都还来得及。
课上冯老师围绕原则的九条基本准则展开了声情并茂的讲解,感受到自己要学的教育理念和知识还有很多很多,结合了我以前在孩子的相处中走过的误区对于这九条原则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1. 原则的开始是先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原则才会产生圈子影响。以前自己没有摆正好家长定位,把眼光总放在孩子做的错事上,其实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要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不是做给孩子看的,是做给自己的,通过学习首先改正自己,再去影响带动孩子。
2.我是爸妈,过度溺爱和强势角色一定是不对的,那叫人性控制。做为妈妈很不幸我把溺爱和强势这两点都占了,以前我不承认自己溺爱孩子,但通过向冯老师学习我认识到,在对待孩子的原则问题不坚持,通过哭闹就去妥协也是一种溺爱,看似是心疼孩子,其实反而是害了孩子,今后一定要修正自己,守住原则底线。
3.在教育里想办法控制对方的人,做事一定是最不讲原则的人。作为家长总觉得自己经验丰富,想法都是最正确的,想让孩子按自己安排的去生活和学习,但孩子有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方式,家长不能想要去控制孩子,而是去想如何引导孩子,我们只要都按原则去办事,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如果你越想控制孩子说明自己就是不想遵守原则的人,那又怎能让孩子信服呢?
4.孩子的想法总是和家长的想法相冲,家长情感教育肯定讲的太多。 冯老师再三强调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切不能用情感教育,那会让孩子在对错面前没有衡量标准,原则就是把尺,用这把尺去量才不会有偏差。当孩子和家长意见不同时,不斗气、不埋怨,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通过探索实践去获取的经验比家长讲一万遍的大道理更能让他印象深刻。
5.原则相处三不要,不要人的私心,人的负能量,人的盲目攀比心。 在原则面前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能掺杂个人的私心,公平公正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的信服。生活中我们要远离负能量,负能量会带给我们消极、悲观、压抑的情绪,作为家长要多给孩子灌输和积蓄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当孩子没有达到家长所预期的高度,一定不要盲目攀比,会伤孩子的自尊心,要相信孩子、欣赏孩子,不攀比、不比较,保持平常心态。
6.任何孩子无理取闹的结局,要让孩子最后学会承担自己的后果。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会认为通过哭闹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时如果家长妥协了,会让孩子认为这个方法很管用,就会持续用哭闹去要挟家长,正确的方法是冷处理,先让孩子哭闹完,父母假装不在乎,等冷静下来后再和孩子去沟通,但最后一定要让孩子承担违反原则所带来的后果,这样才会让孩子知道无理取闹是要付出代价的,才会避免今后再犯。
7.不在孩子面前做“长舌”的人,讲原则的父母一定不会瞎说乱说。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孩子做了一些错的事而唠叨、埋怨甚至辱骂,这样会让孩子逐渐丧失自信心和责任感,也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感,从而出现叛逆行为。通过冯老师在课上的讲解让我知道,父母要管住嘴、守原则不瞎说乱说,当孩子如果提出一些问题家长不认可时,可以用沉默去应对,也可以用语言去化解,告诉孩子:“你的问题很有学问,我还没想好怎么回答”。
8.家长们做事说话有原则,孩子们也会在每日的相处里照着模仿。在教育上家长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要遵守原则,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具备有原则的意识和行为,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原则,孩子也会失去方向感。
9.教育孩子要有底线,不要功利心太强,家长身教大于道理言传。冯老师经常说教育孩子不能有功利心,要有爱心和平常心,家长不能只关注在孩子的学习上,不是只有上了清华北大的孩子才优秀,培养一个孩子的优秀性格和品德更重要,家长守住底线,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好榜样。
通过学习“原则”这一课,让我对自己原来的教育方式感到深深的自责,作为家长不能自以为是,做事的准则不能随心情去改变,让孩子没有参照的标准,原则就是生活中的指南针,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今后我要跟随冯老师学习更多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中。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