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山历海 文学花开
——在日照市作协《山海大地雕文心》新书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4年3月9日,根据录音整理)
李恒昌
今天是个周末,在这个美好的春天,在樱花书房这个美好的地方,与大家共同分享《山海大地雕文心》,跟大家谈一谈我心目中的日照当代文学,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座的各位都是作家,而且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和成果。这是非常难得的。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是说一说《山海大地雕文心》这本书;二是说一说咱们日照当代作家这群人;三是说一说日照当代文学所呈现的气质和精神。
一、立论——创作《山海大地雕文心》主要目的是为日照当代作家“立论”。
首先讲一讲,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第一个原因,就是咱们日照当代文学取得的不俗业绩,感动了我。我认为咱们日照当代文学和当代作家很值得一写。第二个原因,正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日照市文联和作协去年成立30周年,具有纪念意义,这本书也是对日照文学的一个检阅和总结,是献给文联和日照作协的一个礼物。第三个原因,日照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是半个日照人,对日照有很深的感情。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在铁路上工作,那时是在兖石铁路临管处。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赵主席。我有一篇文章是写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在齐鲁晚报上,寄来一个稿费单子,我去石臼所邮局去取。站在我前面一个人也在取稿费,手里拿着好几张稿费单子。我侧头一看,稿费单子上写着“赵德发”。我就问他,你是赵主席啊?他问我,你是谁啊?我说,我是李恒昌,铁路上的。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了,有缘分。这些年,我对日照文学一直很关注,赵主席出的每一本书,我都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而且还写读后感,后来慢慢变成了文学评论。我统计一下,这些年下来,大概写了30多篇,都是围绕赵主席的写的,而且还出了一本书。同时包括夏主席、来东主席,包括加云主席,他们的著作我也读了不少,写了不少评论。所以,有前期打下的基础,前期对日照文学了解的基础。当然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因素,一个思想的火花,就是咱们省作家协会,专门组织撰写出版《齐鲁文学名家传记》丛书。自古以来,齐鲁大地上的文学名家不少。咱省作协挑选了一些人,包括咱在座的,我看有几位,我记得不一定很准啊,至少有咱们这本书里的赵主席、夏主席,包括瞿旋好几个人,都在《齐鲁名家传记》丛书里。我当时就想,省里能搞名家传记丛书,咱们能不能搞日照当代作家论啊。他们是以传记形式,主要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过程和创作成就。我想我们能不能更侧重论述,把它搞成一种“论”的方式、“立论”的方式,当然也有传记的成分。这是一个诱发因素,另外一个,我的工作单位在齐河,铁道战备舟桥处。齐河作协赵方欣主席让我写写齐河的作家们。我就写了一篇《侧记齐河作家群》。由于这两个因素,我想齐河作家能写,咱日照的作家也值得写一写。基于这些考虑,我就产生了这个想法。那时候心里也不是很确定能不能行,然后就给赵主席和夏主席汇报,他们认为这个想法很好,而且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二位主席提了很多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两位主席极力推动这本书,向市文联汇报、向宣传部汇报,获得了文联和宣传部的支持,而且列为2021年市里重点扶持项目,使得这本书的撰写工作、采访工作、包括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所以这本书,我虽然是主编和策划,但是我感觉,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咱们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和各位主席的全力支持和帮助。这是其一。
第二,这本书有了想法后,到底写什么?当时考虑,咱们日照自建国以来作家队伍还是很庞大的,创作成就还是很突出的。如果都写,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所以有重点地选了11位作家。而且选的时候,不仅是选现在生活和工作在日照的,同时兼顾了籍贯是日照,现在可能在北京、济南、青岛等外地工作的。从覆盖面上开看,老作家王安友、尹世林,包括李应改、李存葆、铁流、丁建元、张丽军,包括东紫,她是咱莒县人。这期间一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当我给省里或其他外地的作家介绍这本书的时候,他们好多人都很吃惊。“呦!李存葆是日照的?铁流也是日照的么?”你看,好多人并不知道。所以,把他们都纳入其中。选了这11个作家,作为重点立论的对象。同时,考虑到这本书规模是比较大的,单靠我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且即便完成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我们还想给咱文联、作协成立30周年庆祝,作为一个献礼。让我自己搞,一时不搞出来。怎么办呢?咱们就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邀请了张丽军教授,他原来是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是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在评论界很有名,而且是茅盾文学奖的评委。另外一个是咱临沂人张元珂教授,他是博士生,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有个杂志叫《传记文学》,在那里当编辑。他对咱们日照的作家也很熟悉。张丽军和张元珂对临沂、日照的创作情况也非常了解。他们前期专门撰写关于沂蒙派文学创作,而且研究得很透,有一定基础。同时,还邀请工作在当地,在座的两位任教授和王教授,我们五位分工写作这11为作家,王教授写3个人。邀请以后,他们都非常愉快地接受,都感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工作很繁忙,但是还是挤出时间来。写作首先要研究这个作家,几乎是通读每个人的作品,然后再提炼、再写作。咱们邀请的这几位专家写作者,表现出很强的文学自觉性、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展现了很高的专业素养。因为他们平时都是搞研究的。体现了第一个是客观、科学的态度,另外还体现了一定的专业学术素养。各位专家写完稿子以后,我虽然是个主编,实际上没做多少工作。就是统一格式,把题目给大家调一调。这个书很快完稿,赵主席和夏主席联系出版社出版。
一开始的时候,这本书不叫这个题目《山海大地雕文心》,叫《日照当代作家论》。《山海大地雕文心》是我写的赵主席那一篇的题目。结果出版社秦超同志说,“李老师,我觉得《山海大地雕文心》这个名字就很好,很能体现日照当代文学的特色,还能体现历史上的《文心雕龙》”。他建议把《山海大地雕文心》作为整本书的题目。我说,我得跟赵主席和夏主席汇报一下。结果两位主席也非常支持。这样,就改成了书的名字,把写赵主席的那一篇重新写了个名字叫《经山历海醉铉歌》。
这11个人,题目格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写的时候标题长短不一样。我这个人写文章有个特点,讲究工整对仗一些,都按一个风格打造出来的。同时,感到一种遗憾,就是日照文学这么多作家,出了这么多成就,只选11个人,说起来是少了一些、范围小了一些,也想把它扩展一下。但是一扩展就不是一本书了,得好几本书。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专门写了一篇《我心目中的日照当代文学》,放在最前面。这篇文章,把整个日照文坛分几个方面: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戏剧等,几乎在座的每位作家都有所提及,只是篇幅长短、位置摆放可能有所不同。尽可能的,包括在外地工作的日照籍的作家,有咱日照当地掌握的,也有不掌握的,只要我了解的,都写入其中。包括日照铁路作家“散皮”,本名叫许加波,写诗的。还有一个叫牟敦乐,原来写小说,写得很不错。我想既然都属于日照的,就尽可能的把他们都写进来,尽量完善一些。最后成了这本书,但依然有遗憾。一个是我们水平毕竟有限,时间比较仓促,另外受篇幅和容量的限制,后续我们会采取其他形式尽量弥补。这是我给大家汇报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说说这本书。
二、立本——日照当代作家群是日照文学不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给大家汇报的第二个方面,我想说说日照当代作家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觉得日照当代文学有别于其他地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成了我们一支有坚强实力的日照当代作家群。在座的各位都是其中一员。概括来讲,这个作家群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老中青结合、梯次非常好。老一代作家,比如邓撰湘,他依然在坚持写作,对文学那么执着,跟我交流。他写了好多文章,在发表以前发给我。那时候我在日照时候,他在史志办工作。徐碧如老师还在写,他也退了。还有赵主席、夏主席这种继续引领。我说文学创作一个最大的好处,和其他工作不同的是,它没有退休之说。和老中医一样,越年龄大了,越值钱,经验越丰富,越出好的成果。你最近赵主席依然在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我预测赵主席下一步的《沧海三部曲》,很可能会达到他个人的创作高峰期。咱们的中坚力量,在座的来东主席、沈主席、窦主席、毅然同志,都发挥着中坚力量作用。年轻一代也在成长。有的时候,看起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实际上它与人的努力、大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在有好多地方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好像文学有点儿青黄不接的味道。我感觉咱们日照不存在这种情况,老中青的梯队建设非常好。去年年底,市里召开作协工作会议,表彰奖励的两个人,一个是老同志代表张西洪,一个是青年作家代表陈修歌,陈修歌是90后,代表着一种希望,日出初光先照之地,展示着未来文学发展其道大光的可能。
第二个特点是日照本地生活工作的作家和生活在外地的作家遥相呼应、互相促进。沈阳有个春风文艺出版社,策划了一套风靡全国的丛书叫“布老虎丛书”,总策划安波舜就是咱日照人。《狼图腾》他是编辑。他后来自己写长篇小说,写儿童文学,写了《少年狼》。他现在在北京。咱们从诗人、诗歌的角度,日照走出去的作家蓝野、王夫刚、李林芳,他们也和咱当地的创作相呼应,也对咱的创作是一种促进和帮助。包括张丽军教授。他是咱浮莱山下的,东紫也是浮莱山乡的,也在我们铁路上工作过,现在调到青岛文学院,是专业作家,也是很有成就的。这种相互的呼应,起到一种辐射、放大的作用,这是咱们的一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咱们的文学组织非常健全。虽然,日照市成立的比较晚,文联和作协组织成立的也比较晚,但是日照有文艺家评论协会,这在其他地市级成立的不多。而且咱们还是比较早的。咱日照评论家协会队伍强、实力也强。还有一个,日照有青年作家协会,是林丽担任主席吧?作为一个不是很大的地级市,日照有文艺评论家协会,有青年作家协会,组织健全。这都是咱文联和作协统一领导的,领导有方。组织健全了,才能有力量。有了组织,有了工作责任心,有了统一的规划,创作的自觉性就上来了。
第四个特点是日照作家群比较团结。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作家之间互不服气。在这方面,有些地方表现很突出、很明显。有的当面说的挺好,背后不服他人。我感觉日照当代文坛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咱们宣传部的领导、文联的领导,特别是与咱赵主席、夏主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把大家紧密地团结起来有很大关系。我总结了一条,他们始终坚持能帮大家尽量帮,尽最大努力地帮。我提倡的一个观点,做人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关键后面还加句话——“不求回报”。看到每个人获得奖项、发表作品,有了成就,都感到高兴。就像自己一样。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虽然文学创作是个人的事业,但是有大家的互相扶持、共同前进,这个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鉴于以上四个特点,我有理由对日照作家群表示深深地敬意,感谢大家,向你们学习和致敬。原来谈过一个观点,国家有关部门评选百强县。每年公布全国百强县。百强县是一种经济指标。如果评选文学文化百强,我觉得意义挺大。但不是随便评定的。如果评选文化百强市的话,市比县少啊。如果有这种评选的话,日照肯定榜上有名。因为按照人口来说,日照的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会员、获奖的,肯定一算事比较高的。这是我对日照当代作家群体一些基本的认识,也是我说的第二个方面。
三、立标——日照代表性作家身上体现的文学精神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
第三个方面,我想说说“立标”,重点讲一下日照当代作家群中几个代表性作家,他们身上展现的精神,值得我和大家学习的精神。像赵主席、夏主席、铁流主席,以及在座的各位,每个作家身上他们的创作成就。这些成就大家都知道,都在跟前。而且他们作品的特点这本书里都有,我不再多说。我感觉,无论是干事业、搞创作,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个人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精神、没有好的精神状态,肯定干不好事情。我之所以敬佩日照当代作家,敬佩的就是他们这种文学精神。
以赵主席为例,我跟赵主席接触这么多年,从他身上得到的什么启发,他的身上有什么文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第一精神,是他把文学当作一种修行,作为一种终生的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文学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是一项清苦的事业,它与财富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写了这么多年,稿费、版税大家都知道,是不是少得可怜?关键人家赵主席,原来在仕途的道路上本来就有很好的发展、未来也有很好的预期,原本是莒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但是爱上文学以后,首先请求组织调工作,写小说去。县委书记没同意。后来山大作家班招生,又再次向县委书记请求。县委书记同意了。但是毕业后还想让他回来,那时候,根据我的分析,肯定是莒南县便于让他再回去,下了个令是研究室主任。但是他没回去,而是到了日照。一开始是日照宣传部文明办的正科级秘书。我想,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做出牺牲的,是要有决断的。当时家里人和身边的朋友们也不是很支持他的选择。赵主席的这种文学精神,非常难能可贵,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当然我不是主张大家以后不干工作了,都去搞文学创作。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选择也不一样,但他是可敬的。
第二个,我感觉赵主席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呢?有一种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攀登文学高峰的精神。赵主席自己非常谦虚,说他学历低。当时受教育基础条件的限制,他小学没有完全毕业。但是人家可贵的是,15岁当老师。小学没毕业能去当老师,难度很大,那也是一种挑战啊。后来他写中短篇小说,基本上是以沂蒙山区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包括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基本上也是以土地和农民,以他熟悉的生活,赵主席自己命名叫“经验之内”的写作。当写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寻求新的突破,探索未知的领域,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入“经验之外”。那就是他的《双手合十》和《乾道坤道》。写完这两部以后,依然在探索、在前进。《人类世》《经山海》包括下一步的长篇“沧海三部曲”,都在不断地挑战自我,而不是待在原来的地方,继续按照原来的路数、原来的生活环境写作。相对来说,赵主席对道教和佛教以前是陌生的。为了体验生活,在那里住了好长时间,也吃了很多苦,后来成为专家,写得这么成功。他的创作轨迹我总结分析就是,从内容上,一开始重点写的是咱沂蒙山区农民的生存问题,随后写到宗教文化的时候,是上升到了一种文化的层面。再到《人类世》《经山海》以及后续的写作,拓展提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从生存,到文化,到精神,当然前期也有精神也有文化,但是创作的重点和指向实际上是沿着土生存——文化——精神三个台阶逐步上升。非常可喜的是,他的《缱绻与决绝》马上要拍电视连续剧了。《缱绻与决绝》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它成为评价当代中国农村长篇小说创作一种固定的句式。《白鹿原》大家知道写的好吧。《白鹿原》是继张炜的《古船》之后,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最优秀的作品,赵主席这个《缱绻与决绝》,是在《白鹿原》之后,中国当代农村题材最优秀的作品。这是咱评论界几乎公认的一个句式。后来也出了一些长篇作品,其他的作家的,但是都没有再继续下去。没有说,继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之后的一部什么什么。所以说,它的作用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个以夏立君主席为例,从他身上学什么。我的体悟,不一定正确。首先,夏主席根据我的观察,这个人基本上很少说话,属于沉默型的。他是对文学、对事业、对人都是在那默默地做。恰恰他这种性格跟文学非常吻合。能耐得住寂寞,能耐得住清贫,不用多说,用作品说话。第二个很重要的启示。上次开会的时候,夏主席说的“悟”的问题。文学的“悟”,是很重要的。文学创作,我的观点不一定对,我认为文学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门类的特点。舞蹈、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如果你是零基础,没有天赋,只要通过强化训练,都能练出来。达芬奇画蛋,千遍万遍,纪昌学射那种精神都行。文学不行。社会上有很多培训班、培训机构,考证机构,没有考文学的。没有人敢办作家培训班。作家培训班是文联和作协服务大家的一种方式。如果我李恒昌办个学校,专门培养作家,那你不敢办,也没人会来。因为你不能可能真正培养出作家。我认为,文学天赋很重要。什么叫天赋,实际上就是对文字的敏感、喜欢,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喜欢。在座的各位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随后就是悟性。为什么有的人一写、一出手就很厉害,除了天赋就是悟性。我感觉夏主席在这些年的创作中,悟透了文学,把握了文学的本质。周围也有很多同志写作,几十年坚持写作,今年写的和以前写的,和十几年前写的,都差不多,没有大的提高,基本上今天依然在重复过去的故事。这就是没有悟透。一写诗歌就是“啊!”今天上午,跟沈主席也谈讨了关于诗歌的写作。这说明什么呢?很多人的写作就是随大流,跟着自己的兴趣写,创作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夏立君主席为什么获得鲁迅文学奖,得到了认可。主要就是他悟透了文学的本质,它的基本的要求。这是给我很好的启示。
再举个例子,就是铁流主席。他是省作协副主席,家是莒县的。小时候,家庭条件也很苦。想买本书都没有钱。有一次偷钱去买书,还叫父亲打一顿。后来当兵,是海军。军旅作家,写得很有成就,主要写报告文学。铁流写报告文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就是他那种踏遍万水千山的精神。采访,深入采访。他写《靠山》,写《烈火芳菲》,就像赵主席说那个几十万个盐粒子一样,走遍大江南北的采访对象。而且上人家炕头上坐着聊天,了解真实生活。他讲了一个故事,说采访海军船员的时候都到了什么程度呢?船员出海,军舰上,晕船,呕吐,人趴在甲板上哇哇吐,连老鼠都吐。吐的过程中,老鼠和船员瞪着眼睛看,船员看到老鼠还是双眼皮呢。就是这样的细节。我也写报告文学,采访有关人员,我的课题是黄河,采访基本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下不到他这种功夫。功夫不到家,质量就上不去。道听途说的“二手创作”肯定是不行的。“二手创作”,特别是写报告文学的,找点资料,网上搜搜,改造改造,然后听别人说说,根本没见,所以不会感人。总之,谈日照作家当代文学,给我启发最大的是他们身上这种精神。包括在座的各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像王教授,出了交通事故,身体不好,还写咱这个作品。包括任老师,工作很忙,家里很多事,受新冠疫情影响,期间还生了二胎,什么都没耽误。非常感谢和致敬。
最后,我对咱日照当代文学创作提两点建议,不一定正确。抛个题,咱一起来思考和研究。
第一个建议是,大家都知道,文学创作原来有流派。建国初期比较有名的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的“山药蛋派”,河北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广州以欧阳山为代表的“南国羊城派”。对文学的发展,对繁荣一个地方的文学创作、推动当代文学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日照文学既然有这么好的一个作家群,而且我们的创作也有共同的特征,咱们是不是也研究研究。我们搞文学评论的,往往是发现一些规律或者命名一些东西。像沂蒙作家创作“沂蒙文学”,这就是一种命名。张丽军教授曾写过《当代散文的“山师”现象》,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包括山东师范大学的老师,一大批活跃在当代散文文坛,他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将其阐述出来。我感觉,咱们赵主席的《经山海》这部小说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的开创意义、对未来的影响甚至可能比《缱绻与决绝》还要大。为什么呢?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名词“经山历海”。“经山历海”原来不是一个固定用词,现在成了一个固定的用法了,好多地方用。今年中国作协的新春致辞,就用了这个词当标题经山历海。日照去年搞的那个“经山历海看日照”活动,就非常好。我在琢磨,咱能不能研究或提出日照当代文学的“山海派”呢?“山海派”,咱们的文学创作是有支撑的,赵主席是从山岭到海洋,海洋文学也有,山来东的《彼岸》,我们有好多作家写“山海”作品。“山”可以去广义地理解。沂蒙山和黄海的结合,把它从沂蒙文学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现象。《靠山》是不是山啊?《高山下的花环》是不是山啊?山的伟岸,海的丰富博大。如果大家有兴趣,咱们可以研究。一个是日照的领军人物,如果觉得这个事情可以研究,包括我们的研究者,研究研究日照“山海派”文学,而且符合党和国家提倡的山乡巨变主题,也符合攀登文学高峰计划的主题。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大胆地抛出来,很不成熟,只是有这么一个想法。当然一个流派的形成,需要很多条件。第一要有旗帜鲜明的创作理论指引,第二要有领军人物,第三要有一批创作成果,第四要有一支追随的队伍,而且要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有这个自觉性,去探索,去努力,肯定是有益的。
第二个建议是,很多城市在新的时代都在追求一种文化的符号和一种引领性的追求。济南市上升到市委层面正在打造“诗城词都”。原来一提到济南,大家说“泉城”。现在单说“泉城”是不全面的了,为什么呢?济南要打造“诗城”。提出“诗城”概念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历史上杜甫那句话,“海佑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第二,济南宋代两大词人辛弃疾、李清照都是济南的。而且海有个叫什么“东亚文化之城”。济南现在旗帜鲜明地在打造“诗城词都”。在介绍济南的时候,济南既是“泉城”,又是“诗城”,作为一种引领,一种方向。当代也出了一些诗人、一些名家。无独有偶,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而且得到命名了。它以南京大学丁凡教授那些人形成一个团队,专门研究南京的文学,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而且江苏省号称当代文学团体赛冠军。他们认为,江苏当代文学如果单挑,哪个作家也不一定是全国最厉害的,但是作为一个团体出去,是团体赛冠军。江苏有这个实力。当然它这个说法不一定很科学,这毕竟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是它是一种引领和激励,它是一种自觉的建设性行动。未来的日照文学,怎么向着更高的目标,向着一种更有计划和规划的方向引领发展,可以考虑。虽不成熟,也可以转换别的思路。我的感觉是,有计划地文学创作和盲目地、被动地、自发地创作是不一样的。有组织、有规划、自觉地向前推进,要比自己单纯地关在小屋里,闷着头干要好。就像这本书一样,如果没有大家的智慧,没有主席这种总体的把握和各位的配合,这本书是出不来的。
今天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作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李恒昌,中国作协会员,荣获《都市头条·济南头条》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长篇文学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