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
/张志臣
去年中秋季节,我有幸认识一位值得尊敬的张老师,张老师名中彬,是南京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他带两名年轻的研究生来852农场进行“白浆土结构性障碍消减”课题研究,他们的科研基地就设在农场科研站试验田里。
这天农场科研站工程师牛文礼打电话告诉我说:“张叔,你带把铁锹到路口一会有人开车接你去干活”。我没有细问二话没说拿上铁锹紧走快赶来到了路口等车。不一会一辆白色大众轿车在我面前缓缓停下,车门打开从驾驶员位置上下来一位四十左右岁的中年男子,白皙的面庞高挑的身材,上身穿一件浅灰色休闲服,下身是一件藏青色小凡布宽松裤。他来到我面前很有礼貌地问:“您是张师傅吗?”我回答:“是,我姓张”。他说:“那好,咱们是‘一家子’我也姓张,我叫张中彬,我还带两名研究生,我们是南京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辛苦您几天配合我们一行三人完成此次来852农场的科研工作。”
我顿时被眼前这位彬彬有礼说话和气没有大城市专家教授架子的中年男子所折服。上车后他一边开车一边和我进行简单的交流,我这才知道,他们南京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是国家唯一专门从事土壤科学综合研究机构。852农场地区白浆土分布在全国具有典型性。白浆土是我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资源,具有酸,瘦,板,旱和黏的障碍特性,其中季节性干旱与结构性障碍尤为突出。这次他们土壤研究所在852农场进行的“白浆土结构性障碍消减”课题研究是国家重点土壤研究项目,预计三年时间完成前期采样及各种数据的搜集工作,今年是第二年,也是关键一年。这次来计划四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高效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他们来时在佳木斯临时租了一台轿车,昨天下午到852农场下榻在建安宾馆。
采样工作细碎且繁杂,劳动强度大,采样点位分布广,路途遥远,轿车往往只能远距离停靠,剩下寻找点位的距离只能步行,常常是穿林越沟,弯弯绕绕,张老师总是身背最重的采样仪器带头开路,衣服被树枝刮破,手被野草割出血全然不顾。当我们披荊斩棘到第一个点位之后,张老师首先给他两位学生讲解表层与剖面样品的采集流程,并规范了样品整理保存登记存档与运送方法,然后指导我按规范挖好剖面采样土方工作坑。当我挖好一米见方的工作坑之后,张老师拿出他的专用工具,有刀具、卡尺、卷尺、显微摄像机等,他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北大荒的秋天蚊虫猖獗他无所畏惧,脸上脖子上被蚊虫叮咬的包清晰可见。一米见方的剖面坑工作起来十分不便,张老师一会坐着,一会蹲着,一会又跪着,一身泥土,一身汗水。每当一个点位全部采样完成以后,张老师总是严格规范回填标准,要求踩实填满恢复原样,点位面上的庄稼原原本本地给予梱扎放好不给种地户造成一粒浪费。在工作中张老师经常与他的两位学生探讨工作中的问题,他们之间的交流常常是一些专业术语我是听不懂的,可张老师与他学生之间这种诲人不倦平等友爱的态度我是耳濡目染深有感触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雨中抢收玉米样品一事,那天下午我们正在试验田里用锹钻和环刀采集深层新鲜样品和微生物样品,我们聚精会神地工作着,不知何时天空漂来一块乌云,倾刻间豆大的雨点砸向地面,只听张老师大喊一声:“不好,快收玉米样品”!然后他首先跑向玉米样品晾晒场地,经过紧张的抢收,玉米样品保住了,可是我们每个人浑身上下被雨水淋湿了,分不清那是汗水那是雨水。张老师风趣说:“来到852农场老天给我们免费洗了个冷水澡。”
四天的劳动时间转眼即逝,在劳动中,我称呼他:“张老师”。而这位张老师尊称我:“张师傅”,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通过四天的劳动认识了这位“张老师”,是非常值得的也是非常荣幸的。使我更懂得了劳动不但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劳动更能拉近人与之间的距离,劳动是最光荣的。我不仅从张老师身上看到了“认真求实、高效严谨”的科研精神,更感觉到张老师就是现实中“袁隆平式”的科研人。我们国家科研事业一定能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作者简介:张志臣,1955年12月生人,1974年参军入伍,在部队入党。1978年4月复员到852农场工作,历任连队拖拉机手,工厂青年干事,宣传干事团委书记等职,曾在《农垦日报》,中国作家在线平台,在场文学平台发表多篇文章。2015年退休爱好读书,喜欢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