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盛杉
3月7日,江苏优力博国际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姜堰港)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ICT项目“陆改水”合作协议,将上港集团外贸箱源、航线优势和服务功能前置姜堰港,姜堰区域内的进出口客户业务办理只要进入姜堰港,就视同进入上海港,等于把上海的“出海口”搬到了姜堰“家门口”。
明明不靠海,家门口却有“出海口”,而且是全市第一个内河集装箱码头,姜堰何以能够做到?这得益于“筑堰精神”。姜堰的名称起源于北宋时期,由当地富商姜仁惠父子筑堰抗洪而得名。在北宋徽宗年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涌入现在的姜堰地区。为了阻挡洪水,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带领百姓修筑堤坝,最终将堤坝迁至近运河口的罗塘港,形成上坝、下坝。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姜氏父子的这一功绩,将这个堤坝命名为姜堰。
同时得益于“河横精神”。20世纪,河横人将低洼地变成高产稳产农田,建起千亩高产稳产粮田;推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优化模型,提高太阳能转化率、生物能利用率、农业废弃物增值率,提高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该村获得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后成为省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省环境教育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部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艰苦创业、奋勇争先的“河横精神”激励姜堰人,在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三年总结考核中荣获第一,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模式”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肯定,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也得益于“会船精神”。作为江苏省千年古镇,溱潼有着深厚的人文资源,古镇、古寺、古居、古窑、古战场等历史遗迹默默诉说着古镇曾经的辉煌。这里的会船媲美西双版纳泼水节,每年清明发挥到极致。长期以来,会船逐渐形成步调一致向前进、躬身实干争头名的“会船精神”,融入会船搭台、经贸唱戏,融入对招引项目的精细化服务。“溱潼会船小镇”与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泰州华侨城形成“一体两翼,三位一体”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将让溱潼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内河船文化最大载体,将来随处可见游走的水上餐厅,一如威尼斯的刚朵拉。
还得益于“搬迁精神”。近年来,姜堰区每年都组织房屋征收搬迁工作,每次都能在第一计奖时段完成任务95%以上。“搬迁精神”即“吃苦精神”。征收搬迁一启动,无论是挂钩领导、牵头部门,还是包保部门、实施单位,就开启“5加2”“白加黑”工作模式。“搬迁精神”即“奉献精神”。广大干部职工克服一切困难,全身心扑在征收搬迁一线。“搬迁精神”即“钉钉子精神”。广大干部职工以决战决胜的信心、矢志攻坚的恒心,跑赢一个又一个“障碍赛”,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更得益于“创新精神”。近年来,姜堰区围绕“康养名城活力姜堰”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和重要抓手,真正把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走出去”,推动姜堰成为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不断汇聚澎湃动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触目可及。总有人间一两风,填你十万八千梦。“泰州市内河航道资源丰富,水运条件优越,姜堰内河港地处江苏几何中心,区域辐射能力强,对促进内河港口集约化、规模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吸引我们和姜堰港合作发展的动能。”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的一席话增强姜堰人的勇气和力量,将以改革创新集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以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