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茵陈
白 水

在老家农村时,每当过完年,亲戚走得差不多了,人们常到村外田野上去挖白蒿。老百姓常常这样讲,“正月茵陈治百病”,“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
白蒿就是茵陈。茵陈是学名,因为它经冬不死,从老根上再发出新芽来,所以叫茵陈(因陈)。也有去年秋天时种子成熟,落地生根发芽长出来的新生命。白蒿是老百姓叫惯的俗名,因为春天叶子刚长出,表面遍布细密的灰白色茸毛。
白蒿入药,能防病保健。
小时候,家里大人从野外挖来白蒿,摘好洗净,用盐腌一腌,裹上面糊,放热油里炸了给我们吃。那时还没改革开放,农村生活条件差,平时做菜都舍不得放油,这样做出来的白蒿很有营养,很稀罕的。我们高高兴兴,围坐在一起吃白蒿,味道鲜美,其乐融融。油脂的香味,再加上白蒿本身特有的清香,还有大人念叨的“正月茵陈治百病”的话语,感觉白蒿那么好吃,心里也美滋滋的。此情此景,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更觉感动。
后来长大些,每到过完年,我便自己去挖白蒿。天气还比较冷,有的地方甚至还有残雪,或结着冰,但白蒿早已长出来。肯定不是过完年后这些天才长出来的,它实在是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和风雪。叶子的绿色那么浅淡,浑身显出灰白色,应该是靠这茸毛抗寒保暖,度过冬天。在贴近地面的位置,有的叶子看似新叶,但已经枯萎、卷缩,大概是在和严冬的斗争中做出了牺牲。
白蒿长在田地旁、河沟边、山坡上,没有多少泥土,净是砂砾、石块,但它自己长出来,经历冬天的严寒,终于迎来春天的温暖。这柔弱的白蒿,是那么勇敢无畏、坚毅顽强。那些新生的白蒿还特别聪明吧?北风呼啸、冰封雪飘的严冬,它们使劲往地下扎根,而且大概即使在土地冰冻的情况下也能生长,到年后的春天,它的根已是那么粗壮,长得好的能有小拇指粗,一拃长。从土中挖出来,像小人参一样,顶上还有一簇厚实的叶片。我最喜欢这样的白蒿,全身都散发着清香,不只是叶子,根茎也能吃,那么柔嫩有肉,里面的纤维还没有变粗变硬。带回家里做成美食,一家人都尝一尝,满屋里欢声笑语,和浓浓的白蒿清香,也有浓浓的春天气息
白蒿真好,是春天里最早的新鲜菜蔬,大自然的宝贵馈赠,给人们的身体带来健康,还能把你带到田野上,带到充满活力的春天里。为了寻找白蒿,人们走出村庄,来到野外田地边,上山坡、下河沟,仔细察看,动手挖掘,和春天深度融合。田地里的麦苗仿佛大梦方醒,在解冻后松软的土地上伸展腰身。山坡上松柏青翠,微风中时时有清香气息,沁人心脾,长精神。河沟里坚冰消融,水更清澈,梳理着绵长的水苔,水底像是有小鱼小虾在动。到处都有鸟儿欢快的叫声,此起彼伏,四下响应。明亮的阳光下,隐隐隐约地气氤氲,缓缓升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走来走去,浑身暖和,兴致勃勃,在春天里陶醉了的感觉。
我自己常去挖白蒿,走遍村外各处田野,知道哪里长得好,长得多,也知道各处的田地长各种庄稼,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农民精耕细作,洒下汗水,换来粮食。在生产队里的时候,粮食不大够吃的。后来改革开放,分地单干,自种自收,粮食才多一些。生活不容易,但苍天厚土从不辜负人们的付出,还早早的长出一棵棵白蒿,让人们的身心都那么美好。老百姓好说“吃啥补啥”,那像白蒿一样吧,要勇敢坚强,能忍耐有毅力,向着春天生长,满怀热爱和希望。
后来我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城市里,追求自己的梦想。现在每次回家过年,世事纷繁,忙里偷闲,总要到田野上走一走,去挖几棵白蒿。“正月茵陈治百病”,实实在在的药效,无限真诚的祝祷。“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柴烧”。这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说白蒿太普通常见,人们不把它当回事,也是说白蒿长得快,三月四月的时候就半米多高,一大片大一片,可以当柴火烧。
但对我来说,白蒿很宝贵,很神奇,满是深情厚意,让我感动不已。从小到大,这白蒿都给人们做贡献。但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蒿漫山遍野,生生不息。而且,其实这白蒿不待春风,从秋到冬都在努力生长,刚过年就有鲜美的绿叶,然后在春风春雨中长势蓬勃,枝繁叶茂。
我爱这正月茵陈,我爱家乡的白蒿。
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