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诗》盘古诗联学院
“咏柳”同题微诗作品展示‖特邀著名评论家王罡先生雅赏慧评
1.咏柳
文/老顽童
春萌嫩芽
垂万千丝绦
造福了百鸟
【点评】
老顽童老师的《咏柳》三句三行,第一句交代了时间背景,用“萌”引申出“娇嫩可爱的柳芽”这一“主旨意象”。第二行 为第二句,承“嫩芽”而来,展现出“柳”的形象;第三行的诗意与第二行既并列又顺承,两句是因果关系。由于枝叶“荫蔽”、清新凉爽而招来了无数的小鸟。诗中用“造福”表达“柳”的贡献和相关生灵(实际是诗人)对柳的“欢迎”和“热爱”的情感。

2.咏柳
文/莫祖颖
春来坠丝绦
绿叶清幽养眼眸
最是一年景好处
悦意怡情笑
【点评】
莫祖颖老师的《咏柳》四句四行,第一句交代了时间背景,用一个比喻 展现了“柳”的总体形象。第二句具化、细化到柳的“绿叶”,说它“清幽”、“养眼”,暗中流露出对“柳”的“喜爱”之情。第三句从“风景”的角度评价事物、抒发感情,诗人认为并夸赞说 一年当中“风景最好”的地方是春天的柳树、柳林。第四句水到渠成地表达出诗人因“意悦 情怡”而满面春风地“笑”的心理情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诗无一“柳”字,但句句紧扣“柳意”。从句式和语感(读感、听感)的角度看,本诗很有“词”的风味。

3.咏柳
文/星空
鹅黄照绿水
柔姿送春信
引来娇莺展歌喉
【点评】
星空老师的《咏柳》两句三行,第一句用“黄”、“绿”两种非常接近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嫩柳碧湖相映成趣的“春景图”。第二句用 体现“连动”关系的两行诗句来表达诗意。对照“鹅黄”的“颜色”,第二行从柳的“姿态”来观察、分析和描写柳的“柔美”(冬天的柳是枯干的,肯定不柔);基于对柳的“柔姿”的分析,断定这是“春”的“信息”。承第二行的“送春信”续写第三行的“引来娇莺”是非常自然的。这两行情理顺畅,逻辑严密。

4.咏柳
文/张丽辉
东风万物苏
湖边垂柳嫩条抽
细雨净面发丝润
妆台美女图
【点评】
张丽辉老师的《咏柳》四句四行。第一句具有古诗韵味,“东风”,名词做状语,意即“在东风的吹拂下”。“万物苏”为下文对“垂柳”的描写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第二句的“垂柳”置于“湖边”的环境氛围之中,形象、景象自是不凡,但主旨意象却是垂柳的“嫩条”。第三句上承“嫩条”而来,由物 联想到了人。“细雨”是重要意象,它使“柳”人格化。“净面”、“发丝”用的是拟人手法。第四句由“湖边垂柳”联想到了“妆台美女”,对柳的“水灵”、“柔嫩” 酷似“大家闺秀”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想象。

5.咏柳
文/老顽童
一夜东风起
长堤绿带披
清江倒影鸳鸯戏
6.咏柳
文/何瑞云
迎风嬉碧水
掀帘撩燕雀
入梦勾明月
【点评】
何瑞云老师的《咏柳》极具“古诗”风味。三行三句均无作为句子主语的主旨意象“柳”,但所写“景物”完全符合“柳”的形貌特征。前两句是一个“合璧对”,描写“柳丝”白天的行为举止,再与第三句组成一个“扇形对”,描绘出一幅“明月陪湖柳”的温馨静谧的图景。本诗不光画面感、形象性鲜明灵动,而且与风月有关的一连串的动词用得极好,情趣盎然,意韵优雅深长。

7.咏柳
文/汪凤森
夕阳照老柳
如镀金的翡翠
闪耀着光辉
【点评】
汪凤森老师的《咏柳》,所咏之物即“主旨意象”是“老柳”,具有明显的自比寓意。
全诗一句三行,联系第二行,第一行的真正含义是“夕阳照耀下的老柳”,作第二行的主语。“夕阳”、“老柳”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第二行是一个新奇而富有寓意的“比喻”的“喻体”,“翡翠镀金”寓意“高洁”,象征“高贵”。第三行是诗句的谓语部分。因为“老柳”是夕阳照耀下的老柳,身上仍有余晖,所以它(他)仍然可以“像镀金的翡翠那样” (状语)“闪耀着光辉”(释放余晖)。本诗有多种解读的融通空间。

8.古绝 咏柳
文/陈德思
春暖丝绦万千条,
鹂鸣翠柳百尺高。
东风舞动江影绿,
折枝赠友意昭昭。
【点评】
陈德思老师的《咏柳》是一首“古绝”,句式整齐划一,韵脚合乎韵律。不是“律绝”当然不苛求平仄声调的合律。说是“咏柳”,实际是歌咏友谊、寄托友情。本诗的画面和借以描绘渲染的笔法还是不错的。

9·咏柳
文/李广恒
风梳秀发
雨洗裙衣
妖娆妩媚舞长堤
伴着花香鸟语
【点评】
李广恒老师的《咏柳》四句四行,一二行写“柳”与大自然的关系,“栉风沐雨”是那样的友好、融洽、和谐。从“秀发”和“裙衣”已知“柳”的成熟女性的“妖娆”和“妩媚”,第三行又用一个“长堤炫舞”的精彩画面加强了“柳”的动感形象和诱人魅力。第四行的“花香鸟语”是“陪衬物象”,属于“环境氛围”一类。本诗描绘了一幅环境友好、物象众多、主旨意象鲜明突出,画面单一、物态丰腴的“长堤舞柳图”。有意押韵当然也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10·咏柳
文/青青子衿
昨夜东风过
鹅黄芽儿细带垂
燕子枝头似说春
【点评】
青青子衿老师的《咏柳》三句三行,第一行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先决条件。第二行进入对“柳”发芽抽枝的突发情形和蓦然可见的形象的具体真实的描写。对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古句,本诗前两行也能给人突兀、新鲜、蹊跷的感觉;理性地看,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之“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三行爱屋及乌地把描写的对象(物象)由“柳”转到了“燕子”,并假托燕子之名,用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形似”比喻的朦胧梦幻概念“似说春”来抒发人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这一句,诗意表达具有跳跃性,句中省略了容易引发人们想象的 能够作“套句” “实际主语”的燕子的 类语言 思想交流行为“呢喃细语”。

11.咏柳
文/赵偲含
水岸为家莺鸣翠
纤腰低垂眉
秀发千丝随梦飞
【点评】
赵偲含老师的《咏柳》三句三行,第一句交代了“柳”的“居所”(生活环境),寓意是“扎根水岸,生长茂盛”,“莺鸣翠”由“两只黄莺鸣翠柳”“剪辑”变造而来,见证了柳的“生长茂盛”的情状。二三句用拟人手法对柳的形貌特征、处世为人的原则态度和思想情怀进行了想象性的描述。

12.咏柳
文/庞洪流
春风堤岸柳
慈母的手
抚慰岁月皆温柔
【点评】
庞洪流老师的《咏柳》三行一句,第一行特意把“柳”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春天、堤岸)之中,预示着“在温暖的春风的吹拂下”、“在湖水的滋养下”柳树的勃勃生机。第二行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一二行之间省略了判断动词(系动词)“是”或“像”,与老式语文课本中一首自由诗的“一块茶啊,一副木枷!”如出一辙。第三行上承第二行的“手”而来,表达的诗意是 “在漫长的岁月中,慈母的这只温暖的手抚慰着孩子们(人们)的心灵”。这首诗,遣词造句有省略化现象,诗意表达具有跳跃性和多种解读的机动空间。

13.咏柳
文/冰冰
纤长飘柔的发丝
拂动起澄澈的水波
招来鱼儿衔
【点评】
冰冰老师的《咏柳》两句三行,第一行用拟人手法直接描写柳的“美女”形象,第二行是“柳丝”与“水” 亲昵的撩情逗趣行为,第三行是第二句,上承“发丝拂动起水波”这一主旨意象的“行为效果”,用一个兼语式语句因果分明地描述下一“回合”自然界的物象关系和动感情境。全诗集中描绘出一幅单一画面的“岸柳钓鱼图”。

14.咏柳
文/老高
畏惧寒冷
喜欢温暖
便只能有一副柔骨
【点评】
老高老师的《咏柳》是一首哲理诗。“咏”,不光有“歌咏”之意,还有“咏叹”之意,如梁静老师的《咏蚊》。本诗的意蕴虽不是“讽刺”、“奚落”,但情感和态度基本 倾向于否定。全诗一句三行,作为咏叹对象的主语“柳”在诗中没有出现,一二行用 可化为一个“状语”的两个形式上的“谓语”,并用“对比”手法直接挑明“柳”的生活习性——害怕吃苦,喜欢享受,同时将其人格化。第三行的“便”字体现前两行与第三行之间逻辑上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的关系。“只能”表示“唯一”(寓意是“那你还怪谁?”)想要别的那都是奢望。“柔骨”是柔弱无力的筋骨,表达对“柔柳”一般的人的轻蔑或不屑。本诗重在以物喻人,以事说理。

15.咏柳
文/武汉军
万条丝绦
亲吻水面泛涟漪
鱼儿跃起去嬉戏
【点评】
武汉军老师的《咏柳》两句分成三行,第一行主语单列,突出了“柳”的形象。第二行是“柳”对“水”的亲昵行为,这行为很有动静,使水面“泛”起了“涟漪”。第三句的“鱼儿”,物象有变,但与喻指“柳”的“丝绦”是用一条“情感纽带”连接维系的。全诗意趣盎然,画面感十足,灵动性也很强。

16.咏柳
文/王新江
暖风捲垂纱
欲瞧金屋娇容
幸见苗条淑女踪
【点评】
王新江老师的《咏柳》三句排成三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暖风”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间接地衬托出了“春柳”娇媚可人的形象。“捲”、“瞧”、“见”三个连锁性动词用得极好,“暖风”、“垂纱”、“苗条淑女”三个名词非常切合季节特征和“柳”的物象特点。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李新萍
渔夫 野鹤 冰冰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收稿: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3.5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