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白洋淀》
作者:鲁生琳
在一篇文章里偶尔读到莫言写孙犁的一段文字,让我想起了孙犁和他的《白洋淀》。
文章说: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后来人高山仰止。
我不知道莫言说此话的用意,可是孙犁和他的《白洋淀》一直在我心里。
我知道孙犁,是在中学阶段,读语文课本中的《白洋淀》,当时就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清瘦丶干净丶樸素丶沉稳的文化人形像,肩揹一个黄挎包,将自己下沉到白洋淀老百姓中间,时而走家串户,时而登上芦苇荡中雁翎队的小船,或者坐在水生嫂编席的院子里的月光下静静的构思文章。
由于年幼无知,或者好高骛远,将文学看得很神秘,读孙犁的文章,总觉得像未加调料的白开水,清汤寡味。可也奇怪,就这“白开水”一样的文章里,白洋淀里的芦苇荷花水鸥月亮和活跃在淀里的水生丶水生嫂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却深深的留在我的心里,从未被流逝的时光抹去,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才明白,这就是孙犁作品的生命力。
抗战时期的白洋淀,是日寇侵略的重灾区,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白洋淀人民处在艰苦贫穷的环境中。可孙犁和白洋淀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的作品中跃然纸上,“水生的小褂总是洁白的,水生嫂编席的院子,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快得很,干净得很。”面对激烈的战斗和严峻的现实,白洋淀仍然是一片银色世界,水面笼罩起一片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些明白纯净的语言里,包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这里一点也看不到战争的恐怖气氛带给人们的焦虑悲观的负面情绪。让人们看到了白洋淀人民,就像那一望无际的密宻层层的大荷叶,迊着阳光舒展开来,结成一道铜墙铁壁和天罗地网。战斗在白洋淀的雁翎队队员们,抓鬼子如同捉王八一样爽快。在孙犁洁净的文章里,找不到惊恐丶焦虑、沮丧丶懦弱等类的字眼,人们看到的就是,苇叶荷花月亮水鸥,和浩渺的烟波及俏丽多情的白洋淀的妇女构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命里总有一股清輝。只要人在,生命里总儲存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从孙犁的作品中,让人感到,表面风平浪静的白洋淀,底下却儲存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才激发起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今天重温孙犁的《白洋淀》既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净化。
我想,正因为孙犁在严酷的战争年代,能心止如水,写出明月皎洁,风轻云淡白洋淀这样美的意境,面对当今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年代,他仍然能气定神闲,安守自得,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成为当今文坛的一个楷模,让后来人高山仰止。人们多么希望当今的文坛多一些孙犁,少一些……。
作者简介:鲁生琳,1935年生,陕西旬邑人。1961年陕西师大毕业留校,任政教系政治经济学助教。后陆续调咸阳市周陵中学、渭城区红旗公社、咸阳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新城区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宣传部从事教育、基层领导和宣传工作。1984-1992年担任西安市新城区委书记,1993-1996年担任西安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各类作品近百篇,现已结集出版《春播秋拾》散文集等,作品感情真挚、意蕴深厚、语言隽永,深受读者喜爱。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