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更应拥有阳光心态
杨宇峰
阳光心态由开朗、洒脱、豁达等智慧元素构成平和的心境,少青壮年应该拥有,老年人更应该拥有。
拥有阳光心态,就是要理性地看待自己。
老年人拥有阳光心态不容易。与昔日比较,往往都会发出“吾辈老矣”的感叹。因此,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智慧直面人生现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智慧来自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感悟,它能够让老年人乐观地对待自己,从乐观的角度换位思考,除却“红日西斜,已近黄昏”的悲观,而平添“晚霞尚满天,夕阳无限好”的豪情。
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那种沧桑之美,同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老年人不怕皱纹长在脸上,就怕皱纹长在心里。只有不服老,才能焕生机。用成熟的充实去寄托青春的心灵,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和一股激情,则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和更有蕴涵的乐趣。
童年,希望快快长大;老了,又渴望“返老还童”。好多中青年则在不知不觉中用过度劳累和透支身体换取金钱;晚年又用金钱去恢复健康。他们年轻的时候很少想到会老,老了又觉得再年轻已不可求。对梦想的追求,对现实的感慨,对末来的茫然,常常使一些人,生活在缺憾与无奈的矛盾之中。
老年人已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所以更应该深悟得失之要,去理智面对现实。
拥有阳光心态,就是要自信地面对年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很值得借鉴,但古代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那时是“人过七十古来稀”。现在则不同了,七十岁不算老,八十、九十岁不为稀,活到百岁也有之,人的寿命普遍提高了。
所以六十岁花甲,应该视为是步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七十岁以后,仍是生机盎然,充满生机,所以要多一点坦然与自信。
诚然,人老了免不了有这病那病,但不必过于焦虑自知和悲观。其实,老年人大都是在亚健康的状态中生活的,有了病,治疗就是了。病来由它,想得开在己,“既来之,则安之”。老人有点病要视为是正常现象,无非是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想去哪儿去哪儿,想咋疯就咋疯。但完全可以悠着点去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俗话说,“破瓦罐熬过柏木筲”,老年有点病而活大岁数的比比皆是。
生病难免,但毕竟不如健康,所以要十分注意自已的身体保养。一是合理膳食,二是劳逸结合,三是适当锻练,四是戒烟限酒,最重要的是心情要好。
人到老年时,要调整好心态,懂得“过去的己经过去了,今后还是一个末知数,最关键的是要活好现在”的道理,懂得更加去珍惜这一“黄金阶段”。
拥有阳光心态,就是要精彩地享受生活。
安度晚年不是黙默地消磨余生,而是要积极地去完善自我,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笔者曾写过一首小诗:“红尘有缘走一回,只恐懒惰与事违。珍重余生唯勤勉,小车不倒只管推。”既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也是以阳光的心态来鞭策自己,勉励自己。
要懂得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拥有太多的金钱,而是怎样拥有社会、家庭、亲属及子女的爱;懂得生气、发怒对自己造成一时的伤害,却要花很长时间去治愈这种伤害;懂得自已健康平安,才能让子女无后顾之忧地去放心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中去安度晚年。
老年人活得精彩,活得有质量,活得有品位,需要有自己的爱好和乐趣。诸如读点书,写点诗词、文章,练练书法和绘画,唱唱歌,唱唱戏,学点音乐,跳跳舞,练练拳术,爬爬山,旅旅游,钓钓鱼,养养花,下下棋,打打扑克,打打这球那球,搞个收藏什么的,以及搞点民俗文化研究等等,都是不错的选项。
“莫言桑榆晚,老树更著花。”与学习相伴,去畅游知识的海洋;与青山绿水相伴,去赏阅风光的秀丽;与爱人儿孙相伴,去享受天伦之乐;与老朋新友相伴,去体味人生的友情之谊;与公益事业献一份爱,去融入一种倍感欣慰的高尚境界;与每天都是崭新的太阳相伴,去感受时代的进步和幸福。
老人也是一宝,让自己的宝贵经验对晚辈多一些传承,实在是家庭之幸,社会之幸,人类之幸。
阳光心态,会让老年人活得更加充实,更加有灿烂,更加有意义!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