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割髭岭与粉条
齐爱林收集整理
河北井元公路要走一道大岭坡,这条大山岭叫割髭岭。盘山公路从岭上曲曲折折盘旋十多华里。公路经过的村庄也叫割髭岭,这个村出产粉条源远流长,这粉条出产还与“天不灭曹”——曹操割胡子逃避马超追杀有关联呢。
传说三国时的曹操虽然武艺高超,可他打不过马超。一见马超跑得比兔子还快。一天,马超把曹操赶到井陉和元氏搭界的岭坡上,眼看曹操就要束手就擒了,谁想坡岭上树多林密,曹操一闪身连窜带跳就钻进了密林里。马超不见了曹操,只得把密林团团围住,对将士们高声下令:
“那穿大红袍的就是曹操,见了就生擒活拿。”
将士们听了就一起大声叫喊:
“抓曹操啊,抓大红袍啊!”。
喊声惊天动地,在山谷里回荡,曹操听了吓得双腿打抖、浑身筛糠抓耳挠腮。手下人急急忙忙让曹操把大红袍脱下来翻穿上。马超的兵将把密林搜索了个底朝天也不见大红袍半点踪影。马超料定曹操换了装,转念一想,又传下命令:
“长大胡子的必是曹操,抓大胡子就可。”
于是满山遍野又响起了“抓大胡子啊活捉曹操!”喊声如鼓似雷、震耳欲聋。曹操刚刚静下来的心又加快跳起来,吓得坐下不能动了。手下人急中生智,忙说:“主公快把长胡子割掉不就行了吗!”曹操逃命要紧,猛地用长剑把长胡子割成了短髭,换上了兵士的衣帽,同手下人一同向岭头上逃去。马超带着兵将寻了半天,仍不见有长胡子的曹操,犯了猜疑,料定曹操把胡子割掉了,就大声吼道:
“脱了红袍剃了胡,换了衣帽割了眉,你不是曹操又是谁?”。
曹操一听,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起不来了。多亏了夜幕降临,追兵虽然高举火把搜索,曹操躲在长满藤蔓的山药地中一动也不敢动,大气都不敢出,马超的兵将们从曹操身边走过,始终没有发现他,逃过了一场劫难。曹操已经饿得前心贴着后背,真想钻天打洞找吃的,手指头往地里一抠,竟然抠出了一块硬果,他也顾不上看是啥样子,单手搓掉泥土,趁势塞到嘴里啃嚼。没想到这东西甘甜如蜜,美味可口,既解渴又充饥。曹操暗自庆幸自己吉人天相,大难不死还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没吃过的仙果——红薯山药。
曹操称帝,这个村因曹操在此割髭,就叫成了割髭岭。曹操在宫中尝遍了山珍海味,觉得都不如割髭岭上的山药好吃。于是下令,免去这个村一切苛捐杂税,必须进贡山药供皇上享用。割髭岭离京城数千里,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当地的县令深知山药经过辗转倒腾就会破皮烂瓤、变味变质。于是就叫当地人拿着山药变着花样做造吃食,有的蒸熟晾薯干;有的擦片晒干推撵成面;更有能人粗粮细作,把山药磨成泥,过滤出粉汁,沉淀晾干成面,再用漏瓢漏成粉条,晒干打捆,运往京城。曹操尝过山药,又吃过用山药做的粉条,觉得味道虽然不同,却各有千秋,妙不可言。山药甘甜,沙面;粉条润滑,爽口。皇上吃过赞不绝口,赞美割子岭的山药好吃,粉条美味。
后来其他地方也都用山药做粉条,想取代割髭岭粉条的称号,可是明眼人一瞅就能断定真假。这与割髭岭的土质和水质大有关联。此地山根是灰炮石,山岭上长满百草,水来自百草的根须过滤、山石渗透,水含的微量元素就多了。红薯生长和做粉条合面用的水既能消炎杀菌,又能强身健体,出锅的粉条:眼看黝亮,手摸干爽,落口绵滑。不做防伪标志,也能分辨出真假。
皇上吃得顺口,金口玉言叫过好,百姓的口碑也就高了,割髭岭的粉条就这样有了名气,打出了底牌。留下了:割子岭出粉条,啦拉肚肚到京城的串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