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晨光,常用名“程光”,1941年9月5日生于陕西府谷。山西农业劳动大学绵山分校毕业,终生从事林业,历任山西省太岳山森林经营局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关帝山林局办公室主任、林学会秘书长、森林公园调研员,1998年考取“高级工程师”。
在职时曾先后借调林业厅、省国营林场管理局,执行编辑《山西国营林场概览》(30万字),并为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执笔完成《山西水资源和林草涵养水源研究》课题论文。
2001年退休,写作为业,笔名楚胥、林一夫,网名“山林野叟”。2003年编著《儒商常家》(33万字),2005年出版《石膏山生物世界》,2007年编著《晋商茶路》(16万字)和《晋商十大家族》(30万字),2008年主编《晋商堡寨》(15万字);2008年参编《山西林业志》(副主编),均已出版。2010年主编《榆次旅游志和晋商志》,2012年主编《太岳山志》(180万字);2015年主编《关帝山林区志》(140万字);2019年出版《草木小品》和《鸟兽杂谈》,2020年编撰《文水生态文化系列(含“文水寺庙”“文水古树”“文水山花”“文水鸟兽”)》。2021至今主编《白马仙洞系列丛书(“景观大全”“生物世界”“神话故事”“民俗信仰”)》,《关帝山区的生态文化系列(含“峰峦景观”“沟谷温地”“寺庙古迹”“历史人物”“抗战烽火”等十册)》,主编《方山梅洞沟景区》(10万字)和《薛公岭景区概览》(8万字)。
2023.9.15
《妄侃唐诗》之八十六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的诗坛太奇妙了,盛唐时期“李、杜”并峙,耸立巅峰,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无独有偶,百年后的晚唐时期重现“杜、李”,杜比李大10岁。开元、天宝之际,李白狂浪而杜甫稳重;太和、会昌之间,杜风流而李清高,冥冥之中,似乎是变身重现,还是某种跨越时空的巧合?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百年前的李白曾自称“陇西布衣”,与大唐宗室攀上同一血脉,但很难落实;而杜牧是西晋名将杜预的十六世后裔,据说有谱可查。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曾任汾州刺史,葬于汾州。祖父杜佑,曾任德宗时的宰相。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由不得会想起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少年时就聪明超人,遍览群书。20岁时,博通经史。他和李白一样好喝酒,但他远不如李白喝得狂妄,喝得豪纵,喝得不知天高地厚。不过,杜牧喝酒的“杏花村”在何处?成了多年的笔墨官司。安徽人说是在安徽池州市贵池城西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写此诗是唐武宗会昌四年(844)杜牧41岁,任池州刺史。
今天汾阳市的杏花村,位于城区东北15公里处。唐敬宗宝历元年(825),22岁的杜牧来山西游历,经潞州(今长治市)、并州(今太原市)到汾州,曾写有五言律诗《并州道中》。他来汾州何为?大约是探寻曾祖父杜希望任“西河太守”时的踪迹,那是八十多年前开元年间的事,不知是否如愿以偿?近年文水学者王学礼推测,杜牧当年问讯牧童之处,应该就在由并州至汾州必经的今文水县马村外的大道上。考证杜牧的“杏花村”,或许能寻觅一些“欲断魂”的感觉,但杜牧想喝的杏花村酒,远非现在的“老白汾”,只能是酒精度很低的黄酒,这是无疑的。
从汾州回到长安后的第二年,杜牧写出了气势雄健、风格豪放的《阿房宫赋》。全文一气呵成,震撼人心,特别是最后几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真是惊世骇俗的至理名言。他的咏史诗很深刻: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知是岭南荔枝来。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02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