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
——赏析魏启后先生临王羲之《孔侍中帖》
马延明
魏启后先生在一次访谈录中讲道:“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他是划时代的人物,他与前人与古人都不一样,他以前的是根源,他以后的又受他的影响,它既有根源,又有对后代的影响,所以说他是个顶峰。”魏先生还说:“王羲之尽管不同于前一代,但与前一代息息相关......它高于同时代的艺术成就。”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魏启后先生对王羲之的深入研究及推崇。从魏启后先生呈现的各个时期的作品来看,他也是以“二王”为根基,从历代书法遗迹中取法经典艺术语言,择善而从,广收约取,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的。

近日, 在翻阅《魏启后书法作品集》时,看到了魏启后先生1985年8月临写的王羲之的三帖《频有哀祸贴》《孔侍中帖》《忧患贴》。本人对此作非常喜欢,试着将魏启后先生的临帖与原帖进行了比对。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忧患贴》三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纵24.8厘米,横41.8厘米。画心中央缝处钤有“延历敕定”米文印记三方。作品原为手卷,1941年改装为轴裱。(此段话来自网络,注:经数字全息透视,发现本帖不是勾拓本,很可能是王羲之手迹)。

《频有哀祸贴》释文:“频有哀祸,悲催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意思是,频有哀祸的事情发生,悲痛如刀一般地切割内心,无法克制和平拟自己的痛苦情绪,怎么办啊,我已无可奈何。即使安慰,也会倍加感伤。可见,王羲之在写此贴时的心情是带着一种非常悲伤的情绪写的,是一种自然感情的流露,故此作正如邱振中先生在《线的艺术》中讲的“线条厚重,具有强烈的体积感,线条边阔变化十分巧妙—它暗示着极为复杂的内部运动”,所以说,作品中的字间倾侧、俯仰、勾连,笔画的轻疾、圆转、牵引一任自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我们再来看一下魏启后先生的临作,我认为魏启后先生肯定是对此贴的内容、书写背景,进行了解后,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节奏,都是做了认真的分析后来进行临写的,从临作的用墨看,第一行略重,第二行开始一直到“省慰”二字,墨色有了起伏变化,最后两字“增感”略重,收尾。从字的倾侧、俯仰来看,第一字“频”和第二字“有”的布局,“频”字右上倾斜,“有”字与其空间拉大并写的比较工整。从用笔上看,笔画的牵引亮眼,比如:“不”、“能”、“自”三字,“不”与“能”,“能”与“自”的连线,“能”字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下两段行动线,但这两部分又用一条有力的线段连接在一起,使行动线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不”和“能”的连线中间如游丝,笔画轻重变化明显;特别是“能”字与“自”的连接线,中间有一微妙的粗细提按变化,魏启后先生临的惟妙惟肖。其敏锐的观察力真是令人佩服!
《孔侍中帖》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此作在王羲之的手札中,我是比较喜欢的,也曾临习多遍,可总是不如意。当我看到魏启后先生临的此帖后,多有顿悟。此贴结体欹侧,似侧反正。“欹侧”是王体字行书最典型的特点。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羲之书法时讲道:“凤翥龙幡,势如斜而反直。”此帖中,第一个“九”字,只有两笔,下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点斜势,表现出欹侧欲飞的神态;第二行“孔”字,左半向右倾斜,右面的竖弯钩也似乎向右倒,但是下部的拐弯平而有力,顶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现出“似欹反正”的特色。“九月”稍大,“十七日”中“十”字略小,与上下字空间较大,“七日”二字离得较近;“羲”和“报”字笔画多,写的较大,其中间的“之”写的尽可能小,虚实相混,疏密有致。再如“孔侍”二字,“孔”字写得向左了,“侍”字向右调整,错位较大,成为流场中有力的顿挫,使平稳中有生动之致。这些都起到了不平衡中求平衡的艺术效果。还有此帖共25个字,其中“羲”“之”“想”“至”“知”“疾”“后”“问”为草书字,行草混用,但起伏不大,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像小河的流水,舒缓自若,和谐一体。细观魏启后先生临的此贴,把这些临的都非常到位,写的自然轻松,得心应手,恰如其分,不愧是书家中的高手。
《忧悬帖》释文:“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大意是,挂念悬思片刻也不得释怀,因此,意欲遣书发信以获取你的近况。此贴用中轴线连接发现各段轴线吻合严密,一、二行之间,后面一行轴线的波形与前一行轴线的波形很相似,但细节有不同,如,第一字“忧”与第二字“悬”,第六字“臾”和第七字“忘”中轴线都出现了断裂,但正是这样的断裂用笔断意连的呼应,出现了章法上意想不到的效果。整篇17个字,几乎字字相连,气息贯通,特别是“旨”和“迁”两字,用实线相连,一气呵成,成为了整幅字的“务头”(戏曲唱句中的亮点)。“迁”字最后一笔与“取”字,看上去没有连接,两字距离又比较远,但是让人感到像是人走路时的间歇。这一变化,致使作品形成了行笔中的跳跃,具有了节奏感。我们再来看魏启后先生的临作,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呼应自然,气息连贯,与原帖几乎一致,特别是魏启后先生临的“故”和“报”字,下方几乎在一个水平线上,与原帖一模一样,这就说明了魏启后先生灵敏的洞察力和控制笔的能力,不得不令人叹服!但是,细观魏启后先生的临作,也不是尽善尽美。比如,“须”的最后一笔,写的不是很到位,笔画太平;“报”的第三笔写的过实了,少了些许变化。当然,瑕不掩瑜,从整篇看上去依然精彩!
总之,我将魏启后先生临的《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忧患贴》三帖与原作比对后,想到了唐朝大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中的话:“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写到这里,我想魏启后先生除创作的作品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外,他学习书法的方法也会给我们以很多启悟的。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