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成大法,弘一脱俗是佛家】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这首《送别》歌的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叔同(1880—1942),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通才与奇才,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是中国油画的鼻祖,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奠基者。从小受佛教熏染的李叔同,在39岁时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张爱玲曾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李叔同能让以高冷著称的一代才女所折服,足见他的才华光耀当世。但让人费解的是,如此优秀的“全才”为何遁入空门,除了受到笃信佛法的家庭影响外,从他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中或许能寻到蛛丝马迹。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透过这些字字珠玑的醒世警句,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应是位闭门打坐、吃斋念经的高僧,而该是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高人。
弘一法师虽端坐庙宇,但仍在用一双慧眼审视着世事沧桑,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揣度着凡尘,这大概更应该值得我们敬仰。滚滚红尘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倍感煎熬,为前程未卜而焦灼,为痛失良机而懊悔,为意外之喜而癫狂,思绪在大起大落里跌宕起伏,很难有平复的一刻,许多人便任由情感恣意,任由躯体乐享刺激,整个人就如一个空壳般在尘世里漂浮,难以靠岸,难有牵绊。
然而,漂久了的心灵终会疲惫,总要觅一处港湾驻泊,有的人选择了麻痹自欺欺人,有的人挑选了沉沦无所顾忌,但也有的人用冷水洗面,静静地坐在镜子前反思过往。我们可能不必效法李叔同改披袈裟,可完全能够如他那般冷静地反省走过的来路,在平和中沉淀一下思绪,让淡泊涤荡心胸,将从容束成扎腰的宽带,少了进退高低的苦恼,少了得失取舍的纠结,多的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大度,多的是难得糊涂的宽容,心里没了坎坷,脚下的路便平坦了。
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送别的不仅是好友,更多的是世间的苦涩,他步入了佛家净地,但并没有关上身后的大门,仍然用聪慧的头脑捕捉着人世间的真谛,为我们凝练出修心、养身之道,提炼出足识、足信、足明、足理的良方,在将自己修炼成“弘一”的同时,也把清心、慎言的锦囊奉献给了尘世。可谓是:殊途同归成大法,弘一脱俗是佛家。
(2018.6.14 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