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莺近照▲

回望军旅,恍如昨日。一幕幕总能在脑海中重现,宛如一部青春洋溢的电影,我的军旅青春就从跨进军营大门的那一刻拉开帷幕。
1974年底,我因在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中,成功地扮演了李铁梅这一角色,被铁道兵十二师宣传队看中,我离开张家口一个大型工厂的宣传队,进入军营。
那时我和战友们都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女孩儿,脸上还挂着稚嫩的笑容,身着宽大的军装,看起来有些弱小。
我们首先来到了新兵训练的北京海淀区田村山南教导队,通常文艺兵都不参加新训,我们却有机会体验到了部队的第一课。在那里,我们认知了起床、吃饭、出操、熄灯的所有号声,参加了所有的新训课目,队列训练,投手榴弹,瞄准射击。最扣人心弦的还是紧急集合的哨声,每当听到紧急集合哨,战士们就开始紧张,尤其是在半夜睡得糊里糊涂,醒了还反应不过来。打背包、叠大衣,叽叽喳喳找东西,班长一遍遍说着:小声小声!水杯碰洒的、袜子穿翻的、背包绳一下甩出去的、踩掉鞋子的,有人背枪时一甩,把另一女兵的牙磕掉半块。报数后,女兵们开始跑步,有掉东西的、掉鞋子的、被子散落一地的……我们在前面跑,连长排长在队伍后面捡,等到了目的地,领导们都抱了一大堆,这就是所谓的“新兵蛋子”。
我印象深刻的训练项目是射击,数九寒天,一个连的女兵卧在土地上练习瞄靶。实弹射击开始了,指挥员执两面小旗子:横竖横竖,女兵们依次扣动扳机,完成射击,枪声连成一串,回荡在靶场半空,犹如双管乐队奏响了狂欢曲。我射击获了优秀,这时才算是真正的军人了。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佩戴上领章、帽徽,精神了许多,红星照我去战斗。带着满心激动与喜悦,来到宣传队,这才是文艺兵的开始。
这里虽是个师宣传队,练功练声都很正规。战士们能演样板戏全场,《沙家浜》、《杜鹃山》两出戏让专业老师折服;能演唱《长征组歌》全部,人员最多时约120人。辅导老师均来自国家专业团体和音乐学院、戏曲学校。涉及声乐、器乐、舞蹈、京剧、话剧、西乐、民乐等,演奏一应俱全。接受专业老师的正规训练,无论你是舞蹈班,还是声乐班,不管是西方器乐还是民间乐器的教授,老师都不收学费,不要报酬,为我们艺术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基本任务是下部队演出,也参加国家及北京市许多大型活动。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节日游园,北京的重大演出都参与;难忘粉碎“四人帮”后的天安们游行、演出我们都参加了,并参加了电影《春天》的拍摄。演员心里装着战士,便会以饱满的热情服务于战友,部队带给我的是一副钢强的筋骨和一副能扛责任的肩膀,使我受益一生。
1976年唐山大地震,部队开赴唐山抗震救灾,不久后,我们宣传队也上去了,为战友送饭、送水、送爱心,一直到任务结束。

王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在一起▲
后来,我来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做为一名演出统筹,心中时时装着小观众,在剧目的选择和演出方面都要有独到的见解。
离开军营多年以后,2008年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人的心。灾区的同志给我发来短信说:那里有些孩子带着“马兰花”的甜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对此,我心灵受到的震撼难以言表。于是,第一时间向剧院提出赴灾区慰问演出的倡议,并最终得以成行。我在文化部系统第一个策划了抗震救灾活动, 代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文艺战士的本色第一个奔赴震区,冒着一天上百次的余震,下到震区打前站,了解情况,之后迎接大队。
失去了亲人的震孤儿给王莺“妈妈”梳马尾辫▲
教室倒塌了,校园就搭建在绵阳部队教导队的木板房内。我们深入基层,为失去父母家人的孩子们送温暖。有个羌族小姑娘失去了亲人,在我们多日陪伴下,扑闪着一双大眼睛说:“老师,您很像我妈妈!”一句天真的轻声言语拨动了我柔软的心弦,赶紧背过脸,任泪水横流。孩子反到安慰起我来,她们三人,一个给我擦眼泪,两个在我身后给我梳起马尾辫来……
面对断壁残垣的环境,震区群众急需心理疏导的现实,我们用艺术形式为他们做心理辅导,让他们在短期內走出心理阴影,这是我们的责任呀!按照剧院的整体部署,带着快乐的剧目《小吉普·变变变》,携手成都儿艺和绵阳艺术剧院为灾区的孩子送去心灵的抚慰。
灾区孩子看完我们的演出,绽开了一张张可爱的、逐渐摆脱心灵苦难的笑脸,和我们同台演唱了《感恩的心》,给儿艺人带来了鼓舞。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在灾区度过了建党87周年纪念日。我深切地感受到,灾区人民不是把我们看做某个剧院、某个演员,而是看做党中央的具体关怀。我怀着无限深情,记录下了每一天刻骨铭心的感动,形成工作日志,并以《快乐的剧目,庄重的内心》为题发表在人民网上。此后,文化部党建在线、民盟网都转载了这篇文章。
自2000年起,我院每一年的“三下乡”活动,我都自觉走在前面。为了给剧院节约开支,多次都是由我一人打前站,安排妥当后再参加演出。数年来,我都是又担当外联,又担任节目主持或独唱节目。按照剧院走进西部、走进革命老区的计划,我先后到新疆、内蒙、宁夏、井岗山,遵义、广东高州、广西等多地联络,为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和老、少、边儿童送上一台台既感人肺腑又精彩好看的经典剧目。通过演出,孩子们感动了、家长们感动了、老师们感动了,我也被深深地感动着。作为观众,那些大人、孩子,竟然都是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儿童剧。银川一名教育局长说:“中国儿艺给孩子送来尽善尽美的戏剧,也给成年人补上了儿童剧这一课。”从此。我心中时时闪现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时时会以观众对我们艺术良心的问责鞭策自己。

王莺饰演《月光摇篮曲》中的老板娘剧照▲
军旅生涯造就了我甘于奉献,勇于挑战的精神;部队生活也给了我艺术创作及表演的灵感,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虽当时我的表演、演唱尚显稚嫩,但涉猎广泛,从声乐到舞蹈,话剧到主持,凭着一种朴实的情感不断演绎,刻化出一系列可亲可爱的普通战士形象,赢得官兵广泛认可。我凭着较好的声音条件,先后师从于刘秉义、王秉锐、李元华等老师,机敏的艺术感悟以及对歌曲阐述的独到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在声乐表演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1990年我来到中国儿艺后,成功地演绎了音乐剧《月光摇篮曲》中的老板娘,塑造刻化了充满母爱的妈妈形象。在演出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现场真唱,从不放录音。坚持这样做一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对艺术的自信使然。演出结束后,总理朱镕基接见演员,和我握手时,连声赞叹道:“唱得不错,唱得不错!”
在《青鸟》一剧中,我一人饰演“妈妈”、“奶奶”和“母爱”三个角色。通过人物化妆、声音化妆,达到不同人物的个性区别。我多年参加“三下乡”活动,并担任剧院新闻发言人,接受当地新闻单位的采访。在担任演出监督的同时,担当主持人及独唱节目,曲目均选自部队歌曲或歌颂军民鱼水情等内容。
在国家艺术院团多年的创作管理实践,为我在艺术创作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我由演员涉入艺术管理岗位做了充分的准备。
走过岁月那一路风采,给了我无法忘怀、深入骨髓的军营记忆。一身戎装,一曲战歌,文艺战士志在四方,是军旅生涯,锻造了我正直、坚韧、执着、向上的奋斗精神,战士之心不改。而今虽年已花甲的我,还在为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不断努力着,尽显着一名曾经的军人的精神和风采。我将“不忘初心”、“兵心依旧”,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奋斗!
作者简介
王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出监督。1974年底入伍,铁道兵12师宣传队演员。
退伍后,供职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
退休后,聘任北京开放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策划组织演出之余撰写论文、习字作画并进行文学创作。作品频繁发表于人民网、新浪网、文化部网站、民盟网及省市级报刊媒体;诗词收录于中国文化出版社《遥远的蓝》等诗歌散文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