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自知
----《道德经》启示录之三十三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33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3章译文: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思绪流萤: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说能充分认知别人和自己的人,都是聪慧和高明的人,而本文述及的“自知”,是在于强调人自知之明的效用。
“自知”,是指人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自己,且因有了自知之明,懂得了命运因果,而不再轻易地抱怨别人,亦不再埋怨天地;并且,让自知、自信、自强和自胜,成为人们不断追求良性成长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
首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是智慧和明智,也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高明、聪明和明察,达到内外皆透悟,具有本质、无限和客观的全面性,也是人“认于道”的觉悟;其次,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者,是有力的人;战胜自己者,更是自强的人;“胜人者”,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自胜者”,是凭借自己的意志;战胜别人不容易,战胜自己更难;因为,战胜自己,不仅要有决心、勇气、力量,还要有顽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斗志。
再次,自知者明,明在定力;当一个人知晓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征、追求、基础、条件、劣势、缺点、短板和优势后,最难做的就是明确打造自己的思路、方向、措施、策略、方式、风控、规划、计划和规避徘徊、犹豫及无定力、无执行的状态;因为,人们经常处于“自己是否可以和自己是否能改变”的质疑中,自信的底气不足,担心一腔热血会付之东流;实际上,只有自知优势和短处,用己之长,补己之短,再去努力尝试,自己才有可能接近琴瑟和鸣的境界。
当然,正常的人都有一些虚荣心,也常因虚荣心,而难于自知之明,或很难一步到位地做到“认清自己”;所以,有时自知也需要一个渐进的“审视自我”过程;比如,春秋时期,邹忌住的地方与齐国美男子徐公家较近,而邹忌总以为自己的长相不比徐公差;于是,他为了求证,先后问妻子和小妾;“自己与徐公谁漂亮?”可妻子和小妾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接着,他又问客人,但客人仍认为自己“比徐公漂亮”;为此,邹忌随即得意了一番;这天,徐公来到邹忌家坐客,邹忌仔细地打量着徐公的面容、身材和姿态,找不到自己比徐公漂亮的地方;为这,他彻夜难眠,想了又想,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妻子是因对自己有偏爱,才说自己漂亮;妾是因为怕自己,才说自己漂亮;客人是因有求于自己,也当面奉承自己;而实际上却是,自己并不比徐公漂亮。
“知人易而知己难”,多数人都习惯于“只看别人问题、不看自己缺点”;所以,智慧的人,多善于听取别人的直言告诫;比如,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问:“大王为何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劝谏道:“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已是战斗力衰弱在越国之下,却又想讨伐越国,说明大王的智慧也像眼睛一样,只看得到别人的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庄王听后,沉思了一下,就取消了军事行动;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贵有自知之明,可难在真正地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并且,有时自以为已经自知,实则与真正的自知仍有距离,这也是多数人易犯的毛病;人生如秤,对自己评价轻了易自卑,重了又易自大,只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才能正确地完善自我。
而且,也要规避自认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造成不必要尴尬等过于自信和自重的言行;更不应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多委靡少进取,经常处于无限悲苦之中的自轻和自贱;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是说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而人一旦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襟怀,其人格亦会顶天立地、行为不卑不亢、品德上下称道、事业左右逢源。
时下,在人心浮躁和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诱惑和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特别是一些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的命运之舟;自知之明的关键在于“明”,即对自己明察秋毫和了如指掌,进而才能遇事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少有挫折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常说己长是护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知学识的浅薄,知无止境、学无边界;因此,自知之明亦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人在生活或工作中,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获得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那么,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尽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就是人生的进步。
如此,人在路上,去出发锻造自己时,就要晓知自己、来处和去处、当下所做内容;自己性格及优缺点;自己擅长、兴趣、爱好、特长和短板,以及能否改进不足;自己适合及不适合做的业务内容;自己能做到什么和不能做到什么,以及提升的空间;自己对现在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自己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状况、自己职业规划、最终的发展目标、下一步的打算;自己的学习态度、持续程度、自学能力、感兴趣的知识;自己的焦虑、担心、害怕、紧张和如何加以改进等等……如真正拷问了自己的内心,如实、客观地回答好了上述问题,且有了改进方案,就会在自我完善和改进中,获得不断的成长和成熟。
有了自知后,增强自信是关键;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天才和白痴都是少数,正常的人,没有谁有资格说自己不行,而不自信,只能是逃避现实的借口而已;自信的人,不自卑、自欺、自傲和自负,懂得感恩、尊重别人和自己,可以不断激发自我潜力,多与有自信的人交往,接受正向的人生感染,就利于发现成长的机会;想成为一个自信的人,须多进行自我心理暗示,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避免负面情绪的干扰,一旦有所进步,就对自己反复说:“我能行”、“我很棒”。
同时,还要树立自信的外部形象,保持整洁、得体的仪表,挺胸抬头,目视前方,行为得体,学会微笑;更要学会扬长避短,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特长,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并且时刻注意,不要过度谦虚和过分贬低自己;坚持持续学习,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不断丰盈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专注投入的事情去做,学会给自己不断设定待攻克的适宜目标,先充分准备,促进成功率;学会排除压力,排解烦恼,激励自信心,不负青春韶华、亲友期待、辛勤付出和艰苦努力,相信不到最后一刻,一切皆有可能。
人贵有自知之明和超然自信;自知者明,自信者胜,自胜者强;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只要心有信念,认可自己,坚信梦想,战胜懒惰和懈怠,随时开始自勉和培育心念的绿树,都不算晚,且可拥有自己的一片夏日绿荫。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