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河抢险
作者:裴育民
1993年7月23日晚11时半,突然有人敲我家门,我心里嘀咕,这么晚了是谁呢?于是就去开门,见是区政府办公室李再新同志。他急匆匆地说:“裴区长,渭河正阳段决口了。”我问什么时候的事?他说刚接到正阳乡政府的电话。紧接着他补充道:“车已在楼下准备好。”我说:“马上走!”
那时没有手机,干部家里也没有电话,单位有什么紧急事值班同志只能直接到家里通知。下了家属楼我坐上车径直往正阳乡赶。司机本想从河堤路走捷径尽快到达现场,不料走到窑店乡大寨村东边时,发现那段沙石路面也溢了水,不能通行。我们只好退了出来,再回到城区边绕道咸红路赶往正阳乡,这样耽误了大约半个多小时。
等到我们赶到渭河决口处时,已是夜里一点多钟了,市政府一位副市长是径直从咸红路到达的,他先于我赶到现场。此时,乡政府已经组织了三四十名劳力在围堵垮坝处,垮坝处有83米长。我们立即与乡村干部共同研究了紧急抢救方案,并安排人员与附近的渭河发电厂联系,调来了几台装载机投入抢险。把乡政府干部全部集中到河堤上,又抽调了30名农村精壮劳力到达现场。
一切安排妥当,那位副市长先期离开。乡上领导问我要不要通知区委书记,我觉得抢险方案刚才已经明确了,人员、机械都已到位,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在这儿完全可以组织协调好现场抢险事宜。再说区委书记田钊是位女同志,那时心脏不太好,半夜三更通知她不太合适。我对乡上同志说:“暂时不要通知她,等天亮以后再说。”
随后,一百多人的抢险队伍和装载机、拉土车、推土机联合行动,大家紧张地向那段垮坝处填埋土石,就这样黑灯瞎火的我们一直干到天亮。天亮后,我仔细看了整个垮坝面情况,觉得光靠沙土填充只能阻止洪水不再摧毁堤坝,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若要防范水位再上升后堤坝垮塌,必须采取片石围堵。而河堤上存储的片石已经不多了,必须尽快组织车辆拉运片石,同时动员一部分区级部门干部参与抢险。
于是,早上7点多钟,我赶回区政府,安排办公室同志通知各位副区长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8点半参加紧急会议。一夜没有合眼,我让通讯员在机关灶上要了两个馒头,夹着咸菜吃了这顿早饭。这时,我给区委书记田钊同志电话报告了昨晚的情况和上午的安排,建议这边紧急会议后一块儿去抢险现场。她说:“行,就这样安排。”
抢险紧急会议很快就结束了,由区上相关部门组织车辆拉运片石,同时安排了区级领导和各部门干部轮换进入抢险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会议刚结束,我正要起身到区委与书记一起去正阳乡,20多名妇女围了上来,她们挡住了我的去路,说她们是区属企业职工,现在不想当工人了。我问为什么不想当工人?原来她们在前几年都是城郊村子农民,因国家建设征地后被安置在区属企业,有些企业经营不好,再加上国家政策放活,个人可以经营商贸等项目,而这些人实际也有了自己的就业门路,想着要回进厂时每人交付企业的一万元征地补偿安置款。知道了事情原委,我对她们说:“你们先回去,我要到渭河去抢险,一个礼拜内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到时你们找办公室主任就行了,他们解决不了再来找我。”随后,我离开了区政府。
到了区委,田钊同志说:“昨天晚上你咋不叫人通知我呢?”我说半夜三更的,你身体也不好,又没有电话,我在那儿就可以了。真的有更紧急的情况,肯定是要向你报告的。说完我们就向正阳乡赶路。
在抢险工地,我们一起查看了现场,再一次研究了抢险方案落实情况。当地出动了一百多村民,渭河发电厂的装载机、大卡车紧张地运送土石。随后到达的区直机关干部共形成了200多人的抢险队伍。到下午从外县拉运片石的车一辆接一辆抵达,整个83米垮坝堤岸处,拉土车、送片石车和装载机等机器轰鸣声、村民和区乡机关干部抬石头、撬石头的呐喊声响彻一片,形成了热火朝天的抢险劳动场面。那时,正值盛夏酷暑季节,别说干活,就是站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也会浑身冒汗。而抢险队伍却毫不顾及这些,大家全力投入劳动,力争以最短的时间彻底修好堤坝,确保沿岸村庄、工厂、庄稼不受损失,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在那百十米长的作业面上,各类车辆进进出出,几百号人声喧嚣,渭河滩涂不时吹来的野风,扬起了一阵阵尘土,大家个个灰头土脸,夹杂着满头满脸汗水的流淌,一个个都成了现在的农民工模样。田钊同志坚持每天都值守在工地,一边指挥现场作业,还不时拿起铁锨铲土,搬石头。她戴着个草帽,风不时将草帽刮掉,几天工夫,脸也晒黑了,从她身上似乎找不到区委书记的影子,倒像成了一位质朴的农村妇女。
我亦带头和其他男劳力一样挽起裤腿,下到混浊的渭河水中,将一块块石头放好摞实。在水面作业很危险,赤脚站在石头上,碰见不稳当的石头,就有可能使人摔倒,而旁边就是湍急的河水。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者冲在前边,站在前阵,我是区长,不能有半点畏惧。在这个时候,就是刀山火海也不能不上。田钊同志几次脱掉鞋袜,也要下到河里去,大家硬是把她挡了回去。我说你在岸上招呼就行了,不要再下来,万一咱两个都被河水冲走了,谁来指挥现场?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话。我也考虑到她身体的状况,多次劝她回机关去,或者在乡政府休息一下,但她始终不离开工地,坚持与大家一起参加抢险。
经过了七天八夜的连续奋战,垮塌的堤岸全部修补好了,阻止了洪水进一步向堤外浸蚀,保住了一大片庄稼、村庄和工厂不被洪水冲击。在这日日夜夜紧急抢险中,所有参与其中的干部群众,以不畏酷暑、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谱写了一曲与洪水抗争的动人凯歌,集体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洪图,也在渭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渭城干部群众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精神在这次抗洪抢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始终为渭城这方土地上质朴勤劳的人民,也为有着这么一支关键时刻能拉得出、顶得住、打得赢的干部队伍而感到无比自豪,这就是渭城人的作风和品格。
那年的冬季和次年的春季,区上对那段河堤抢险段再进行了整修治理,加固了堤坝,形成了与整个堤防统一的设防标准,使渭河大堤更加坚固牢靠,确保不再出现大的险情。
渭河正阳段的抢险防汛战斗,是我担任区长不久发生的一次突发性自然灾害。正因为自己肩负的职责和历史使命,职业的责任感让我内心升腾着一种自觉的使命意识。做为一区之长,这里的一切危难和紧急事件,我必须冲在前面,全力做好各种处置工作,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全区人民的支持。一个农民的儿子,能有这样的机会为36万渭城人民出力奉献,我当倍加珍惜。其实,这种突发事件,同样是对我们各级干部和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考验。实践证明,渭城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群众反应是迅速的,也是特别能战斗的,他们那种吃苦奉献、团结战斗的精神,一直在感召和激励着我!
作者简介:裴育民,笔名雨石,陕西省兴平市人。曾先后任县市党政领导职务数十年。退休后,痴情于阅读和写作,《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随笔集《生命留痕》《岁月散记》《青山依旧》,作品获得“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优秀作家奖”。视写作为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