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书
作者:刘汉江
我知道背书是一个顶费事、很伤神的事。把一篇文章完整的背诵出来,是要花不少功夫的。我读书的时候,很淘气,老师想不出什么辙治我,就“罚”我背书,背不上不准回家吃饭。这在当年,可算是老师对学生最严厉的惩罚了。
不幸的是,我的语文老师是徐向妹老师,她是我们小学里最严厉的“狠”老师,不苟言笑,一双凛冽的眼睛让那些不肯学习的孩子不寒而栗,常常躲着她走。
顽劣的天性不怎么好改,课文也不见得好背。我就常常因为前者而屈从后者,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被罚背的一篇课文:
题目:吃水不忘挖井人
正文: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后,乡亲们在井口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也许读者会想,是不是我从百度上搜索一下,然后再抄到这里凑字数的,这一点,我向毛主席保证,绝对不是,全凭记忆,如有谬误,敬希谅解。
没想到,这些“惩罚”让我获益多多。到了年底,父亲就叫我们把一年读下来的旧书本送到附近的鞭炮厂换过年的鞭炮,我们把一捆旧书送到那里过了秤,等着领鞭炮。其中的一个阿姨就问我:你读几年级啦?我说四年级,阿姨看我个头小,不大相信。我就说,您不信,我把四年级的语文课本背给您听。她温和地笑着说:好啊,你背上一篇,我送给一串小鞭(小炮仗)。我一听大喜,从课本的第一篇开始背起,一口气背了十多篇,阿姨很惊疑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送给我十多挂鞭炮。我揣着满满两口袋的小鞭炮,那个神气,比现在中五百万大奖牛得多了。这些额外得到的“奖赏”,响遍了我的新年,炸透了我的正月,羡煞了我的伙伴。
后来,我渐渐晓得,背书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我因为背书,碰到语文试卷上的填空、默写甚至注释、拼音,我都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那年中考时全县统考(小升初),我的语文成绩获全镇第一,为校长和老师撑足了面子。
到了中学,我对背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不仅是老师要求背诵的,我都熟读成诵,老师没有要求的,但我自认为好的课文和章节我也自觉地去背诵,久而久之,背书已经成为我读书的一种习惯。正所谓:幼学如漆。到现在,我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高尔基的《海燕》、范中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这样的今古名篇能够倒背如流,一字不差。有位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在某个酒席上,谈笑间说起背书,他仗着是老师,说跟我一起背,他背一段,我背一段,谁背不上罚酒一杯,无奈他不知底细,过于轻敌,三招二式,他就语无伦次,烂醉如泥。
我自知自己不是那种过目成诵,记忆力超强的天才,但我知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所以,我在读书方面就努力做到勤奋,在喜欢的文章上面多下功夫,力求熟读直至背诵,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还别说,背书除了能够深析文章的寓意、内涵,还是一剂催眠的良方,每每发现自己夜不成寐的时候,我就闭上双眼默默背书,等到再睁开眼睛,黎明的曙光已爬上窗头。
背书从最初的“惩罚”变为我现在的兴趣,想想挺有意思。其实,人生跟背书是一个道理,有时看起来很苦很累,但回过头细细咀嚼,还是挺甘甜、挺有滋味的。我甚至无端的觉得自己像一头牛,书籍像一个高大金黄的草垛,我在暖暖的冬阳和高高的草垛下,幸福地反刍。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1968年生,汉族,大学文化,散文作家。长期从事公文写作及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著有《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散文专著。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