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中市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云飞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关于传承民俗文化,应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文化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可知,该文化类型源于生活,并一直以来在生活中传播和演变,展示出民众的生活百态及生存智慧,已成为传承文化成果的重要方式。但随着开放改革,特别是近十几年外来文化渐渐融入并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严重冲击了民俗文化。不可否认,当我们在学习外来文化时,却冷落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认为外国的月亮特别圆,抛弃了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因此,在全球化、网络化现代开放型社会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使之顺应市场经济潮流,使之能在多元化社会文化中独立一帜,这是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重视和关注,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华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标志。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成为连接各族人民精神的纽带;成为振奋各族人民精神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延绵精神的支柱。而我们看到,开放以来,崇洋媚外现象层出不穷。我作为一名基层中医师,临床行医三十多年,深深的感到民间多少优良的民俗文化好习俗现今已经荡然无存。
例如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身体好。而今天的青年人,晚上不睡,白天昏睡。而社会上倡导要过夜生活,开夜店夜市,夜文化,夜经济。这纯属黑白颠倒,昼夜不分,这会打乱你的生理周期,消耗你的精气神。

二,饮食无节,陕南汉中一年四季种植小麦,水稻,生产米面。可现如西医胡说血糖高是吃米饭吃出来,什么大米含糖太高,更不能食用大米稀饭。真实科学的是五谷为养,最养身体的就是粥、米汤,尤其是小米粥。煮了粥以后,上面那个米油,那个是最养人的。以前在汉中的农村,就吃小米粥,那些人身体很结实,我从没有听说哪个小朋友不小心骨折了。但是现代人的观念受现代医学的影响,或者营养学影响,肉蛋奶使劲吃,喝牛奶很多,小朋友个子长得非常快,但是骨质不那么结实。米是凉性食品,是降血糖,稳定血糖的根本性食品。而人们的饮食一周五——六顿火锅烧烤热麻辣饮食。吃肉尽吃牛羊肉,白酒加烟越喝越欢。还有某些无知者引导人们常年加班加点,导致人们为了多挣钱不顾疲劳,黑白连轴劳作。而中医从古倡导,若要健康身体,必须有健康的生活习惯。而健康的生活习惯主要一,饮食有节,二,起居有常,三,不妄作劳。四,养心要:“恬嶦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通过坚守遵从以上四条,而自然而然,内得其守,外知其所避。是以内则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外则形劳而不倦。内外安和,故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外则美其食任其服,是以嗜欲不能乱其目,内则乐其俗,淫邪不能惑其心。高下不相慕,是以聪明的愚笨的不惧于物。这才是真正的养生自然之道。也才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是道合而德全,形与神俱故能长寿。
以上谈个人健康,再谈一下家庭,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以家庭为第一基石的,家庭是港湾是个人生活幸福的摇篮。而近十几二十年的历史演变,显而易见是的是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这固然与经济发展,某些政策因素导致有关。但个人认为主要还是文化教育方向走偏,民俗文化弄丢缺失是主因。个人享乐主义泛滥成灾,而家庭文化,孝敬文化,家风家训,前传后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家立业,这些才是人生大事却不占主流。做为一个人一生的责任担当应遵循:“读书成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养儿育女,修房造屋,养老送终”这些规律。家庭,家族,血统,血脉文化在有些家庭家族己经丢失完了。这是个人之过,还是家庭之责?还是社会之失职?

若要保护传承好优秀的民俗文化,传承者必须自身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培育国民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恢复和加强中华文化曾经有过的主体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努力使我们的文化自信表现出新格局。当然,建立文化自信要发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传承者要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撑作用。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其内涵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礼敬、继承、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基本立场和态度。
一,水有源,树有根,人有家,家有族。第一个来源,是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是那种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灵魂和基因的传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和无数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丰富的历史经验、治国理政理念,以及作为独特标识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等。这些具有极鲜明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为年轻一代所理解,都会受到衷心的赞誉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珍视他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智慧,再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站起来了让别人也站起来,你有所成就了,让别人也有所成就。中华文化倡导和合文化,主张培养人的诚实、守信、宽厚、庄重、谦逊、温和等品质,实现“和为贵”。
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载体中内在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之上。
第二,自信于中华文化蕴涵的浓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中华文化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就是首先要理解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结晶。比如我们讲传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从哪里来?传统民俗文化其实就是从民间、从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风、俗、习惯中来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就是时尚、风尚,流传很快,变化也很快,风行一时;俗,则是在风的基础上沉淀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传统民俗文化。是贷真价实的传统优秀文化。文化创造源自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文化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是坚持文化自信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文化的创造是集体智慧的产物,传承、弘扬、复兴文化,依然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团结奋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一个完整的理念。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离不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他们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文化的创造、传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先贤们把这种创造性劳动归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三,自信于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创新是中华文化生命活力的源泉。古人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都是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不断发生流变,大浪淘沙,日积月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当代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使之不断适应和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实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包括四十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空前的改革开放,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性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抉择和必由之路。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开拓创新,改革使中国社会充满了生命活力,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第四,自信于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显著特色。就中华民族文化本身而言,它是“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中华民族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各地域兄弟民族迁徙、汇聚,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其所具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格局大气象大胸怀上。正是在历史上广泛、深刻的文化交往、交流、交锋中,中华文化吸取了异域、异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加以吸收、改造,丰富发展了自己。同时我们也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化的民族特色是因比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较越能显示自己,所以要坚持和其他文化开展交流。文化的民族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其他多样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凸现出来,有些因素则会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从而在新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文化特色。这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规律。

坚定文化自信要把握好四个问题
第一,要区分精华与糟粕
坚持扬弃和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是所有过去存在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作“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讲“传统文化”,应该是指过去的主流文化,是长期流传,得到大多数人广泛认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文化。还要看到,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认为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有部分正确。例如,中华传统中的“孝”道,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依据。但孝道具有时代性,其内涵和行孝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当代社会,“父母在不远游”“埋儿奉母”等观念和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但流传几千年优良的家文化,家族文化,这些基石文化务必要维护好,更加建设好。让幼有所学,长有所业,安居乐业,家庭幸福,老有所养。这才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根源。因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善于区分精华与糟粕,正确认识现象和本质,区分主流与支流、整体和局部,分清普遍性与特殊性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要防止两个极端。
一个是自晚清以来,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遭受外部势力欺凌的历史背景下在相当部分中国人中,尤其是在文化精英中产生的文化自卑、文化虚无的极端思想,导致对西方文化极端崇拜。另一种极端是自负,目空一切,目中无人,自认为自家的文化是最优秀的,天下第一。没有平等意识,没有虚心才能是人进步,骄傲是人落后的见识,没有虚怀若谷的胸怀。
第三,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主性、主体性的同时,也要善于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和发现共同点。
要有“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因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第四,要坚持实践第一,实干为先。
这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又是强调实干为先,实干为要。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生活在过去,实践总是在不断前行的。文化兴盛,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推进在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创新,使之能很快成为引领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文化灯塔;二是努力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下功夫。不经过这个实践创新的功夫,所谓优秀传统文化就只是博物馆中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下苦功夫,才能实现真正的坚持。文化的传承、兴盛,关键在实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一首歌歌词讲,“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非常朴素、非常深刻。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首先必须有文化自觉,这不仅仅是指一种认识,而是讲必须有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扑下身子去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去创新、去开拓。不要宏大叙事,不要清谈空谈。强调这一点,在当下更具有十分重要、深刻的意蕴。

面对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国家走向城市化,城镇化,民间民俗文化逐走向萎缩、冷落、滑坡,陷入困境:
一,传承人稀少、二,无专职从是此项工作的编制人员,演员。三,无一定的资金支撑。进一步加强保护和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已是刻不容缓,如何理顺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开发的思路,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无资金,无编制,无专职人员的情况下,二十多年来在王继胜主席带领下,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显而易见工作。市民协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办陕南首家民间文化艺术观光旅游基地“秦巴民俗村”,抢救并申报4个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编《汉中民俗》《陕南羌族》《汉中农二哥诗社诗歌集》《汉中民间文化论文集》《汉中曲子》等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陕南端公》被评为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特别奖。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在镇巴,城固,汉台,南郑等七县成立了县级民协组织。在留坝,佛坪,西乡,洋县成立了民协联谊会。全市各区县均成立了民协组织。鉴于市民协工作内容多、任务多按学科分类,五年来新组建了市民协多个内设机构民间工艺学会;市民协民间书画专业委员会、蔡伦研究会、张骞研究会;建立了民协民间艺术团、汉中曲子艺术团和陕南端公戏演出团。根据民俗文化需要,建立了以民间文化为主25人组成的汉中市民间文化专家库。汉中市民间文化专家库的王继胜、梁中效、胡明福被列入陕西民间文化专家会成员。全市民协从1999年成立发展会员到现在有1732人,其中国家级48人、省级213名、市级会员1472名(含团体会员)。多年来,在我的记忆里,市民协这几件大事让人记忆很深:坚持连续清明祭祀张骞活动不间断,市民协自2006年来,为了大力弘扬张骞精神,连续坚持16年在丝路源点张骞墓清明祭祀活动没有中断。2006年由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牵头、城固民协、张骞纪念馆和张骞后人共300余人,以民间祭祀方式每年清明祭祀张骞,吸引了全国70多网友来参与,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张骞墓申遗做出了贡献。从2017年开始,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张骞文化研究会主办与城固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举行清明祭祀张骞活动,已成为汉中市的一大亮丽文化活动。全力挖掘汉中地域文化、认真编写出版汉中市民间文化丛书。汉中有两千多年历史民间文化厚重,资源丰厚,于是,市民协坚持以挖掘汉中地域历史文化。先后组织人力,整理出版了40万字的《陕南端公》、40多万字的《汉中曲子》、16万字的《龙亭蔡伦造纸传说》、54万字的《陕南羌族》、40万字的《汉中民俗》、30多万字的《农二哥诗歌集》,五年来市民协重点整理出版了43万字的《汉中家训》:张海生等人整理出版了50万字的《南郑风物》和200多万字《南郑风采》;段继刚整理出版了《洋县民间故事》;叶文整理出版了《城固民间故事》;王继胜撰写的《陕南端公》《扫五穷》入选中国传统节日志。王继胜、程文徽撰写的《陕南端公戏》入选陕西戏剧志,协会副主席张昌文编写的《汉调恍恍》入选中国戏剧志。2022年汉中市政协组织编写的“十本文史”书,其中九本都是市民协的会员、顾问、主席、副主席参加编写的。其中民协顾问王蓬编写的《秦蜀古道与石刻》,王继胜、石秀全编导的《秦巴深处的记忆》,市民协副主席梁中效编写的《张骞与丝绸之路》,顾问刘清河编写的《汉中三堰史语》,顾问李青石、王景元编写的《汉中人文山川》,顾问贾连友、李锐编写的《汉中文史采撷》,协会理事王亚平等三人编写的《回顾西北联大》,顾问李振峰、黄建中编写的《汉中历代廉史》,协会理事会员吴全民、余成新编写的《汉江航运工商往事》。这些优秀作品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汉中这套优秀丛书载入史册,有力地宣传汉中。为了充分发挥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年来,曾出版《民间》刊物20期,出版了《汉中民间饮食》刊物一期,向汉中界人士传递民间文化信息和会员进行民间文化活动文化交流。刊物长期宣传在民间文化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会员和协会活动动态和有价值的地域文化资料等,多年来宣传在《民间》杂志优异成绩的会员达150多人。是会员与民间文化工作者交流的重要阵地,更是民间文化交流展示的窗口。组织人员对汉中市的民俗历史渊源、形成与发展过程、社会作用、艺术价值等进行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图片资料保存。

二、挖掘、发现、爱护民间文化能人,须知道,一位民间文化能人可以成就一方民间的民俗文化事业,振奋一方百姓的感情;可以带动一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区域内的文化生活,还能培育出更多的民俗文化新苗,绽放灿烂的民俗文化奇葩。如开展活动,培育新人等。
三、组织作家、民间文艺家编写民俗文化教材,让乡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让人们体验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古镇,古街,古村落,古民宅古院龈。在感受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让人们内心情感发生变化,引发他们热爱家庭,热爱家族,家乡文化。激发他们立志:自立自强,自尊自重。青春美好时期:谈婚论嫁成家立业,建立家庭养儿育女,发财致富建设家庭,父严母慈孝敬父母。激励其参与光宗耀祖振兴家庭家族,振兴乡村文化的热情。
四、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并互动发展,在已建立民俗文化村的良好条件下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汉台区的民俗文化村是集中保存、保护、传承、展示、发展或经营地域民俗的村街,集民俗与旅游于一体,民俗文化在这将得到很好的体现。
民俗博物馆,就是依托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收藏品等,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将民间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釆用有形或无形的陈列手段,以达到实现地域民俗风情的效果,从而又兼具对民俗文物的研究保护,最大限度的成为一个民俗文化展示、研究和传播的产所。以上几点建议,对汉中市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或许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们欣喜看到,在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推动下,三县闹社火,在南郑协税镇,城固县上元观古镇,洋县城镇,乡村新兴起的这项活动,紧系乡愁,乡土气氛浓郁,已开始走入了民俗文化的序列,也引起政府及文化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加以引导,让这项活动得以更大更好的健康发展。
汉中市是座历史文化古城,几千年的汉中民俗文化历史渊源深厚,特色浓郁,有待我们去保护、去挖掘、去传承,弘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


作者简介:云飞,本名孙庆华。汉中市一德中医馆长,汉中市武术协会党支部书记兼执行主席,汉中市同泰少林武术协会会长。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秘书长,世界诗歌网陕西频道副主编。有多首诗歌作品在《星星》《延河》《诗歌周刊》《四川诗歌》《中国诗人》《山东诗人》《陕西日报》《衮雪》《汉中日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