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道德经》第68章俗解
学习真是一种累活儿。如今再不用猫在黑色文字堆里苦爬。尤其象现代人,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福利,一机在手,天上人间,经天纬地,无所不知。人性如此,有抖音、快手之类的看图说话,又知道了无数的事情,又能叽叽咕咕的开心。何乐不为。如果象道经上说的,"道者反之动",人类的信息越来越膨胀的话,人会变得越来越无知,越来越傻。有这么一天吗?
有了看图说话,再有了AⅠ人工智能,省下的时间干什么呢,还有电脑游戏。人类被科技绑架了,自己的游戏没有了,到那一天也就没存在的必要了。活着的任务那就很单纯了,赚钱,尽情的满足欲望。至于思想,知识,学问,还要它干什么?

上世纪中国有个真正的学者,他叫陈寅恪。他留下著名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经典。现在好多大V追忆陈先生时都十分感
慨,不说陈寅恪的人格风骨。单比起陈先生的求知学习,我们简直就是文盲。陈先生说,"人生读书识字始"。他那种刻苦的致学精神凡人难比。今天人们对文字越冷漠,书写能力逐渐低下。网络创造下的水词儿却十分走俏。文字彻底被人丟了的那一天,估计人也快走到天尽头了。
半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就对浮躁的现实,虚伪的现象进行过入木三分的批评。他说,"我们这个地方,这些人,活着就是苟且。所谓风光,不过是苟且有术。经历坎坷,无非是苟且无门。"苟且二字文味儿足,山西方言念圪且。圪且混江湖混日子。
陈先生说的打击面够大。可我们环顾周遭之后,还真的如此。认真活的人不多,诚心做真学问的人更稀少。人们心里自然就少了平衡,人群中风光当官的,脸前显贵的名人,带金缠银的富人,有几个是凭真本事脱颖而出的。大都是会混,蝇营狗苟的本事精到。所以站在人的头前人们也不服气。
陈先生不是怨妇,最烦的是有点文化的人怀才不遇,一世怨忿不平,骂娘骂街才是孬种。人应该自己长志气,学到真学问,使自己强大起来。
一笔走叉。话题拐回来再说《道德经》。老子的话很温柔,但提示的很清楚。他虽然语言柔和,讲道德的重要,但后缀留下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不遵遁道德的人,即使苟且的很好,讨了许多便宜,会瞒天过海吗?最终会受到报应。因果是纯天然的算命大师,百发百中。
扯到这里,又想到印度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圣雄甘地。他说,能够毁灭人类的有7种东西:
1,没有原则的政治
2,没有辛劳的财富
3,没有人格的学识
4,没有人性的科学
5,没有道德的商业
6,没有良知的娱乐
7,没有牺牲的敬拜
甘地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他的这段警示还在世界各国传诵。
放到我们国人的通俗解读,甘地说的这7种东西就在官场,战场,商场,学场,情场,娱乐场等行道上。场场龙争虎斗,正邪倾轧,厮杀激烈。斗争永不停歇。
《道德经》第68章,老子有他自己的理解。我们认真的学起。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老子似乎是摆岀兵法的龙门阵,讲战略战术的。实际阐述的是天道,用斗争双方的站位格局,进一步说明人道的"不争"之德。
"善为士者,不武;"
善,善于,擅长。
士,士兵,战士,将帅,可以理解的更广泛一些,指一切善于处理问题,解决疑难的人们。不武,不采取武力的办法,强硬的手段。老子在此继续弘扬"弱者道之动"的大道原则。柔弱胜刚强,回避硬碰硬,以智慧和巧妙,妥善处理一切。
"善战者,不怒;"
会打仗的人,是不会动怒生气的。面对强敌的虎视眈眈,沉稳坚毅。我们在生活面临各种棘手的问题,面对来自各样的挑衅,度不过去的难关,必须冷静沉着,审时度势。发脾气,浮躁,怒火中烧是无助于事的。民间有话,脾气来了,福气就走了。只有不生气,才可凝神聚气,产生应对不测的勇气和力量。战场,商场的成功者无不是有城府者占上风,后发制人,不争而争得先机。
"善胜敌者,不与;"
与,给予,主动。不与,不正面冲突。
那些经常有胜算的,从来不主动出击。他们总是先采取避让的态度,不先声夺人。进攻者咄咄逼人。防人者避实就虚,反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的弱点和缺陷,可以一击而致胜。先动不如后动,主动不如被动。"反者道之动",事物就是往相反的方向转化。

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刚上位时,花天酒地,不问朝上大事。楚国人民很失望,坏在弄了个昏君祸国殃民。不想楚庄王抱负高远,胸怀大志,暗处使劲儿。他在混乱的时政里明察秋毫,酝酿治国理政的智慧。3年之后,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楚庄王推出一系列强国富民的政治,楚国迅速崛起。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争的人,往往会笑在最后。
"善用人者,为之下。"
好的将帅,优秀的领导,能够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决定于千里之外。主要是善于调动人,发挥岀人的积极性。
这些卓越的领导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之下,把自己摆在下方的位置,不抢风头。谦逊低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好的将帅,好的领导懂得"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好的领导与干部,把下属和士兵当作老师,当作朋友对待,不耻下问,平等相处。这样的人能不称王称霸吗?为什么用徒者必死必败,因为高高在上,独裁专制,不懂得尊重,把士兵,下属都当作任意使唤的徒儿或工具。大家遇上这样的长官,会给他卖命吗?
春秋时期还有位伟大的军事家,他叫吴起。有岀色的战争理念,还特别会打仗,历史上称"宠兵狂魔"。说他对士兵太好了,从来和士兵同吃同住,穿着和士兵一样的普通军衣。有一次,一位士兵的腿上长了浓疮,炎症厉害。吴起就爬下来,用嘴将士兵肿胀的浓水吸了岀来,在场的将士们无不感激涕零。后来消息传到士兵的母亲那里,老母亲禁不住大哭了。她痛哭为什么,不是感动。因为她的丈夫,即士兵的亲生父亲当年在军队时,就同样被吴起吮吸过浓疮,战斗时冲锋在前丧命了。儿子又受吴起同样的宠爱关怀,能不卖命吗,八成又要死在战场了。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老子本章用了区区几十个汉字,强调了4个善,"善士,善战,善胜,善用人",对应的策略是"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企图说清一个核心理念,不争!
不争,反映在我们生活中那是反常识的。为什么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怎么就甘愿受这窝囊气,甘拜下风呢?
不争,老子还将其奉为最高的德行。不争,并不是放弃自己的做人行事原则、志向、尊严。也不是自愿受辱,被别人任意蹂躏和践踏。恰恰相反,不争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智慧,不会在双方较量中主动岀击;不会为一口气就剑拔弩张;不会在紧急情势下失去理性。不争,也是种格局思维,是长远的战略思维,可以丟失坛坛罐罐,可以让出一城一地,可以暂先盟下受辱,但最终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筹码,要更大的胜局。
历史上许多用"不争"策略保全自己的比比皆是。
春秋时期鬼谷子先生的两个徒儿,孙膑和庞涓之斗。庞涓爱慕虚荣,嫉贤妒能,处处以争得为美。孙膑则虚怀若谷,谦逊低调,凡事不争。为了谋害孙膑,庞涓不惜骨肉相残,加害手段残酷。孙膑忍辱负重,仇恨深埋心中。为瞒过庞涓的注意力,不惜吃屎喝尿。后来孙膑终于从魏国逃到齐国,还被拜为齐国的中军将帅。"马陵道"一战,孙膑大败了狂妄的庞涓,庞死于箭下身亡。孙报了血海深仇。
不听老子言,吃亏在眼前。我们都知道的《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结义三兄弟。刘备,关羽,张飞,名震华夏史的3位历史大v,个个却中年夭折,没得之善终。美髯公关羽被敌将杀,鲁莽张飞被部将所害。刘备是怎么死的,"夷陵之战"。关羽被东吴所害后,刘备大怒。不听众人劝阻,不考虑国势衰弱,举蜀国之力,率几十万兵马进攻东吴。结果成全了东吴一位叫陆逊的年轻将军。陆逊掌握了刘备恼羞无常心浮气躁的心理。便诱敌深入,擘画出历史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夷陵之战,陆逊借自然之势,火烧蜀国连营寨。大败蜀国后,刘备一蹶不振,一口气上不来,命归西天。

《道德经》第68章,老子把不争的大智慧拆分成两个方面;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这两条本事都具备了,那可是天下的绝配了。
用最通俗的语言说,又有城府,又能沉住气的人就够厉害了;同时又会做领导,把大家团结到一起齐心协力,至顶的智慧啊。
是谓用人之力,也是"不争"的具体。人和人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人岀类拔萃。就是有的人被大家信任,不争不抢不闹不要。由此产生了人格魅力,才会被拥戴。不争之德有了,遵循了天道。争抢的什么油水也没捞到,不争的却名利双收。"反者道之动"啊。知道而不循道,这样的人普遍。不争不抢,看着傻啊。比比看,谁傻?
照应前面陈寅恪先生扯的苟且,不争却是认真,争斗却是苟且。不争之德必有回报。
本章最后一句,"是谓配天古之极"。
配,是符合自然法则和逻辑。
天古之极,天是天道。古是过往的历史。之极,是顶尖的天人合一的大智慧。
记住"不争"的思想,我们必受益无穷。
《道德经》的学习当中我们会发现,老子经文的语言语气,好象都不是对我们这些平头百姓说的。天道人道分解下来,涉及的无外乎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商业经济等大题材。经文与百姓很远。
当然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一定是精英人士。多数老百姓是草,随风就倒。如果我们自身有了思想武器,起码活一辈子,不会沦落的象根可怜的草了。
(待续,第69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