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死后962年
文/舟自横渡
香火不绝
人们依然跪着
在他的像前
恸哭
龙头威武
虎头凶猛
狗头狰狞
它们都张着嘴
漓着血
仿佛这人间的味道太美
仿佛击鼓
果真能把正大光明的奇葩
传下去
尚钟铭读诗:
击鼓传花的游戏——权力、正义与民间信仰的现代困境
舟自横渡的《包公死后962年》以极简的意象和冷峻的语言,对“包公”这一文化符号进行了深刻的解构。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更是对当代社会正义缺失、权力异化以及民间信仰困境的尖锐批判。
包拯(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因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而被神化,成为民间信仰中的“青天”象征。然而,在这首诗中,包公已不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被塑造成一个被供奉的偶像——“香火不绝/人们依然跪着/在他的像前/恸哭”。
这里的“跪”和“恸哭”并非单纯的崇敬,而是一种无力感的投射。人们跪拜的并非真实的包公,而是一个被权力体系收编的符号。包公的“正义”已被体制化,成为安抚民众的象征性存在,而非真正的社会变革力量。
“龙头威武/虎头凶猛/狗头狰狞”这三组意象极具冲击力,它们可能象征不同层级的权力:龙头(皇权、最高权力);虎头(官僚体系、暴力机构);狗头(基层权力、市井之恶)。
它们“张着嘴/漓着血”,暗示权力对社会的吞噬。而“仿佛这人间的味道太美”则带有强烈的反讽——权力者享受着对民众的压榨,而民众的苦难成了他们的盛宴。
“击鼓”是古代百姓鸣冤的方式,包公戏中常有“击鼓鸣冤”的情节。但在这首诗里,“击鼓”被解构为一种仪式化的表演——“仿佛击鼓/果真能把正大光明的奇葩/传下去”——一种人尽皆知的击鼓传花的游戏。
“正大光明”本是包公精神的象征,但在这里却成了“奇葩”——荒诞、虚假、难以延续。诗人质疑:这种对正义的呼唤是否只是徒劳的表演?所谓的“青天”是否早已被权力体系收编,成为安抚民众的安慰剂?
这首诗的标题《包公死后962年》暗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包公已死,但人们仍在跪拜他的幻影,以至于包公祠人满为患,不得不限制跪拜。今天的司法不公、权力腐败、底层苦难依然存在,但人们只能寄托于虚幻的“青天”信仰,而非真正的制度变革。
“香火不绝”并非正义的延续,而是正义的停滞。人们依然在“恸哭”,但谁又能真正改变现状。诗人借此批判了当代社会对正义的虚假崇拜——我们是否只是在重复古老的仪式,而非真正追求公平?
这首诗的语言极其精简,但每个意象都充满张力:“香火不绝”——信仰的延续,也是思想的停滞;“漓着血”——权力的暴力不加掩饰;“正大光明的奇葩”——正义沦为荒诞剧。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愤怒,而是通过冷峻的意象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讽刺与悲哀。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包公死后962年》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实的犀利解剖。它揭示了:正义被符号化——包公成为被权力体系利用的象征,而非真实的变革力量;权力的暴力性——龙头、虎头、狗头共同构成吞噬社会的机器;民间信仰的困境——人们跪拜的只是幻影,真正的正义仍未到来。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批判历史,更指向当下——我们是否仍在重复古老的悲剧?我们是否仍在跪拜虚假的“青天”,而非真正改变世界?在鼓声停下来的一刻,光明正大能否不再是一朵历史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