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与码字
一一为《五子天地》创办五周年而作
文/郁三阳
对我来说, 写字就是用毛笔写书法,而码字则是用硬笔写文章,这两种爱好从小到大,对我来说缺一不可,且须臾没有离开。我从小的志愿是长大当一名作家,至于当书法家,那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才逐渐痴迷上的。
受家学影响,特别是先父、津门书法家郁美庵先生的熏陶,我自幼酷爱书法,每日学书,临池不辍。上小学时学校每周都有两节书法课,当时课上都安排学习柳公权体,学生纷纷临写柳公权的《玄秘塔》,柳体字由于偏于骨感瘦弱,我不甚喜欢。而先父的颜体字更富于端庄、刚劲和饱满。所以,从小我就和他学写字,一只笔写秃为止。那时家里买不起纸,我到处寻找报纸,在上面练字,日久天长,我的字写得有模有样,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和青睐。
上到高中以后,那个特殊的年代到了,在学校里笔、墨、纸、砚完全由校方提供,这下又给我创造了写字、练字的机会。当时学校已经停课,有些学生们到社会上去胡打乱闹,我则静下心来潜心练习书法,常常写到深夜。同学们都说看我写的字是一种艺术享受,我深感惬意,越写越带劲。
后来,我下乡当上了知青,村里开展学大寨运动,广泛宣传基本路线,到处是宣传栏、壁报板报,也离不开书法,我的一技之长继续有了用武之地。我每天在大队部写写画画,也不用下地干活,工分照记,社员对我很羡慕。我成了村里的秀才,村里写个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也常找我去执笔,我写的材料内容充实全面,再加上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受到村里和公社领导们的啧啧称赞。
我们村学大寨搞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很快成了全区的先进典型。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天津日报》农村部的记者,他的名字叫胡冰。大队部把我喊去,让我搞好接待,并协助他完成采访和写作任务。几天的接触过程中,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新闻写作知识。当他得知我出身书香门第,对我写文章和流利的钢笔字赞扬有加,建议我日后和区广播站联系,当一名区广播站和《天津日报》社的通讯报道员,经常为新闻单位提供些稿件,对自己日后工作会有好处,我欣然答应了。
由于记者胡冰的牵线搭桥,我很快和区广播站记者刘万友老师相识了。刘老师是蓟州上仓人,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他邀请我参加了通讯报道员培训班,脱产参加新闻写作学习和实践。他给我找来新闻写作教材,详细讲解新闻写作技巧和常识,在掌握一些新闻基础理论知识后,他带我深入到村里实地采访,并对我写的稿件一字一句进行审核和修改。稿件定稿后,除了在区广播站播出外,还上报给《天津日报》编辑部。当我手捧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上刊出自己写的新闻稿件时,成功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作品经常见报,写作能力逐渐展现出来,得到了公社领导的认可,很快把我调到公社广播站工作。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区广播站领导又把我调去,担仼了记者和编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人们对书法的爱好和需求与日聚增。从小热爱书法的我对写字充满了激情,决心一显身手。1984年我到南方出差,发现南方城市里的牌匾行书特别盛行,字体潇洒灵动,与北方呆版的楷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于是我所到一地先观赏当地的牌匾。在杭州灵隐寺,享誉全国的沙孟海先生写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以及上海著名书法家王个簃先生提写的“友谊宾馆”等都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回来后,我认真研习行草书,并拜津门书法大家王学仲和宁书纶为师,把他们的书法神韵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多次把自己的作品拿给时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唐云来先生指教,改进自己的书写毛病,接连参加了几次书法展览,后被吸收为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从那以后,我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几年后被中国书画院聘为特聘书画家,并当选为亚太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及三源书画院院长等职。这期间,我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作品被国家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吴昌硕纪念馆收为馆藏。
在积极从事书法创作的同时,我也没有停下自己的写作生涯,报刊杂志上时常有我的散文、随笔和艺术评论等作品问世,后经同仁介绍,我又加入了天津作家协会。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天津市《五子天地》自媒体诞生五年来,吸收了众多书画家和作家,我也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五子天地》总编王广杰先生是我小学同学王广成的弟弟,我俩从小一起长大。五年前他要创建自媒体,请我出山。他的哥哥和姐姐们也把我叫去,委托我为其弟献计出力。尊敬不如从命,《五子天地》出书画专刊,我就发动本院书画家上传得意之作,制作成专题,在《五子天地》自媒体上发表,受到广大网友的热烈欢迎。近些年来,我写了很多文章,《五子天地》编辑们除了自己刊登采纳我的文章外,还积极推荐给我市创办的其他自媒体如《都市头条》和《每日头条》等,目前共发表了我的作品二十余篇,每篇都荣登“红榜”,列为“精华”,每期的阅读量都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人。由于我们的合作越来越愉快,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五子天地》已经成为我市最具社会影响的自媒体之一。王广杰主编时常对人家讲:“郁院长助了我一臂之力,他这个艺术顾问聘对了。”
我觉得,人进入老年后,有了居家养老的环境和时间。回归家庭后,我们在思想上不能产生丝毫懒惰和随性,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要做到多学习,勤动脑,常动笔,让大脑细胞活动起来,不断充实和充电,动手干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脑力和体力都活动起来,才能让晚年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时光过得才有更意义,精神生活才会越来越充实,身体也会随之越来越健康。

郁三阳 自幼受先父、津门著名书法家郁美庵先生熏陶,后又虚心向王学仲、宁书纶求教,每日临池不辍,临写名帖名字,形成自己潇洒飘逸的个人书风。先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王学仲艺术馆举办展览。作品被国家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吴昌硕艺术馆收藏。本人现为外交部礼宾司特约书画家,多幅作品在国外多家中国大使馆展出和收藏。曾在美国宾州格瑞芙等大学等讲学,传授中国书法。夲人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兼外联部主任、亚太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亚太文化艺术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五子天地》文化传媒艺术顾问、天津三源文化艺术院院长等。
投稿:郁三阳
责编:许壮楣
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王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