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之我见
田东艳
春天的景色尤其有味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决胜烟柳满皇都。用唐宋八大家老大韩愈的这首开篇,我是有小小的心思的,人言:“韩昌黎,文起八代之衰,诗更平实、顺畅、清新、茁于神韵。”希望我这小小的文也能沾染下韩昌黎的神韵。
《今文上书·尧典》记录了舜的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大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作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有着3000多年的光荣历史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真切的进入到古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家园。一句赋诗言志串联起了中华文脉。“诗言志”是开山纲领,接着汉代提出了“诗教”。“诗言志”“诗教”都是在告诉人们如何理解诗,如何受用诗,孟子说过:“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诗教”原是“温柔敦厚”,宋人又以“思无邪”为诗教。我呢,卖这个机灵,抖这个包袱就是为了引出“温柔敦厚”与“思无邪”,因为这两个词能够引出红楼梦里,咏白海棠诗会。这是大观园第一次起诗社,是宝姐姐第一,还是林妹妹夺魁的公案。《咏白海棠》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海棠诗会横空出世,大观园姑娘们争妍斗艳、各展诗才,青春的活力,高雅是情操,吸引着一代代的红楼读者折腰。先将林妹妹宝姐姐的这两首七律贴出来:林妹妹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宝姐姐的: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宝玉说:“自是潇湘妃子夺魁”李纨说:“论风流别致,应是这首,可论温柔敦厚终让蘅稿,诗写的有身份”。蘅稿说就是宝姐姐的稿子,因为宝姐姐的别号是蘅芜君,林妹妹的别号是潇湘妃子。探春也是同意李纨的话:“稻香老农说的是,潇湘妃子应为第二。”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讲的就是香菱学诗的故事,我们不比香菱这个小妮子,年轻貌美,可毕竟比她年龄大,所以我们吟诗不用苦吟,我们要乐吟。苏轼写过:“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做诗应该是一件是活泼的事情,快乐的事情,因为作诗这个行为,让我们平静无波的生活,泛起喜人的涟漪。
七律是格律诗,只有讲究平仄、压对了韵,才能叫格律诗。讲平仄就要辨四声,这是从南朝齐梁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有1500来年了,四声是中古汉语关于声调的四种分类,以此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声调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汉语的声调指的是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康熙字典》是记载着一首《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怨道,入声短促急疏藏。通俗点,大而化之可以概括为,上小学的时候学的是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一声是阴平,二声是阳平,这两个音调多是平声,剩下的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这一声二声里边有发音短暂的,急促的是入声字,属于仄声。分平仄麻烦就麻烦在入声字里边了。一声二声之和是大于平声的。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我曾经写过一联:忆昔报国投黄埔,到底不屈至冢中。就被刘晁林老师捉虫了。刘老师说;“国是入声字,你用到第四字上可以,可是昔也是入声字,你用在第二字上,就出了呀,平仄不对呀!你想写的是平起平收,可现在就成了仄起平收,是大失误了。”说句实话,我真真是不知道昔是入声字,刘老师一点我才知道。刘老师是我的一字之师。
说了平仄再说押韵,一般来说写七律只要不注明,大家都会默认你压的是平水韵。这部韵书是宋末平水人王文郁、刘渊付梓刊行的,所以被称为平水韵。平水韵存在着一:同声不同韵,二:不同声却同韵的问题,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知道点常识是应该的,是要弄明白那些是相同的韵,那些是邻韵,比如上平一东上平二冬,他们两个声音相同,可却不是一个韵,上平三江下平七阳也存在音同韵不同的问题,上平九佳和下平六麻这二兄弟。上平十三元(半)、上平十四寒、上平十五删、以及下平一先,这四姐妹。兄弟之间,姐妹之间都是音同韵不同。第二个不同声却同韵的问题,还是用红楼梦举例子吧,《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黛玉和湘云用数栏杆的方法,决定韵脚,她们两个从桥的这头儿数到桥的那一头,正好十三个栏杆,然后决定用十三元这个韵做诗,“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请打起精神注意了,这二位姑娘的警句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还有上边我提到的红楼姑娘们咏白海棠诗,压的门、盆、魂、痕、昏,这些全是十三元。犹记n年前,我听雁南诗社一次讲课,老师是谁我忘记了,他提到魂是什么韵,我说十三元,他还表扬了我,课后有诗友问我什么是十三元,把我给整不会了。初学的同志们呀!为了防止出丑,还是要去拼多多或者当当上入手一本诗词格律的,写诗的时候,先查好韵出了没有。一定不要闹出不知道什么是十三元的事情了。 其实写七律不难的,用林妹妹的话讲就是:“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入声,虚对虚、实对实。”接下来说说颔联颈联的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体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仗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对仗。一,是以对仗工整程度来分类,一般分为工对和宽对。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几种对仗。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主要是名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里、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例如毛主席的《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五岭和乌蒙,同属于地理门中,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词,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于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诗圣杜甫的七律更是天下第一工稳,贴几首他的七律供大家欣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是千古佳对,沧海对蓝田、月明对日暖、珠有泪对玉生烟。人世间的美好,被这两句话收拢了,越读越有嚼劲,让人口齿留香。
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他只要求词性相同,分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同,不要求逐字相对,如秦韬玉的《贫农》“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刻画了一个鲜明的贫女形象,将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这么一个有能力,有良知,有骨气的女孩子,因为贫穷,只能“为她人做嫁衣裳”。敢将对不把,夸纤巧对斗画长。道尽了贫女自爱、自尊、自信,可迎接她只能是年年压金线的自怜。
接下来我介绍下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从上下句的关系来分有正对和反对,正对呢,出句和对句的意思是同一方向并立,相互补充,相互烘托,例如;鲁迅的“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游。”反对呢,出句和对句意思反向并立,具有强烈的对比、映衬作用,比如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叫流水对,两句可以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比如杜牧的“但将伶仃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借对是一字多义,出句用甲义,又借其乙义跟对句中相应的字相对。比如杜甫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此寻常可以是真寻常,也可以是。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形容大高个子的寻常。
讲七律对仗,肯定不能少了,我家獾郎,王荆公的七律呀,谁让我是王安石的粉丝呢。虽说是:“荆公绝句妙天下”可他写的七律也不差,对仗工稳,颇得老杜真传,《奉酬永叔见赠,》“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颔联,他日若能对终身何敢,窥孟子对望韩公。老王你牛,你都敢窥孟子了,却不敢望韩公。你骗谁呢你?孟子是谁是?是亚圣呀!怪不得宋代韩公欧阳修老师看了你这首,不知道该说啥,给整无语了。人家欧阳老师明明是写诗夸奖你的:《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欧阳老师这首从首联就对仗工稳,翰林对吏部,风月对文章,三千首,二百年,开篇直抒胸臆,把王安石给吹不好意思了。对不起,请大家原谅我的恶趣味,说对仗呢,我还想嘴一句苏轼苏大诗人,因为总遇到苏轼的粉丝,干什么都爱踩王安石一脚,我今天就当当东坡黑,也确确实实是因为人家这首诗用的动物对仗工稳。《狱中寄子由二首》“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心似鹿,命如鸡啧啧,真不知道做什么表情呀,东坡兄写的生动形象,可我是后人,有上帝视角,知道他没有生命危险的,所以看到这两句,想的不是伤心是欢乐多。苏家兄弟的真情还是感天动地的,苏辙愿意捐出自己的官职,换回哥哥一条性命,苏轼更是写出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想要达到上述名家对仗的工稳,是很难的,只能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是虽不能至,我们可以心向往之。现在谈谈我自己对七律中写好颔联颈联这两副对子的心得。第一呢,我们可以用颜色,让颜色对起来,可以让句子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比如我写过:“喜见红莲出绿水,又怜青麦染黄尘。”红莲青麦,出绿水染黄尘。都是生活里的俗物,颜色呢也是大众色,红呀!绿呀!青呀!黄呀!凑在一块,还不错,看着有色彩感,让人心明眼亮。第二呢,我们可以把发生的事情,物化了。不同的事情化成相同事物。我写的七律长征中,有这么四句,算不得好,可被网友说挺别致的。“湘水苍茫赤水险,娄山汹涌雪山奔。”“泸定桥身腊子口,松潘地里象弯村。”红军的长征英勇悲壮,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这些山呀,水呀!桥呀!口呀!地呀!村呀!也会自然而然的脑补出红军长征的故事,能够起到含而不露,温柔敦厚的效果。
讲了对仗,再谈谈七律的开头和结尾,也就是首联和尾联。首联是起句,破题之用,希望能够起的好,先声夺人,既要确定标格,又要使余下的诗句有发挥的余地。想要写好首联,一种是开篇紧扣主题,抓住侧重点着力刻画,用动词突出声势,选用响亮的韵字。郁达夫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钓台题壁》“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此诗戟刺时事,间抒中怀,最能表现郁达夫诗,忧伤愤世的特点。首联诗人就指出这是真假不辨的乱世,有太多真狂佯狂的国民,紧接着颔联张狂之态毕出。起之得当,承之有力。首联的另一种写法与上述刚好相反,讲究自然落墨,不着痕迹,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与整首诗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王国维的这首,《书古书中故纸》“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长捐箧底终无恙,比入怀中便足奇。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痴。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首联如同唠家常,“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娓娓道来,平淡平和。可诗中的情感,却在这看似平常的首联后步步加温,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你的恨我的痴,都在字里行间了。最后成了炉中灰,也只是了却了尘寰中是非,可留心底的,是抹杀不了的情感羁绊。
尾联是结尾,结的好可给七律增色,溜了呢,就白瞎了前边好句。所以尾联我们一定要下功夫的。一首诗到了尾联,便要结束了。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对仗不太适宜用作结束语。七律尾联的作用,一、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二、卒章显志,点明主题,三、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四、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无穷。好的结尾可以把上述四条都包括了,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就既总结全诗,点名主题,前后呼应,又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一桩桩一件件的美好,是我们热血青春,是我们回不去的从前。
好诗当贺,2019年4月的时候,在百度杨逍吧,我与花飞上陌吧友对诗,写的是我们两个都爱了25年的杨左使,这次对诗,你来我往的一共写了19首呢,花飞有一首写的是:“榆下鸠蜩欲比肩,扶摇已上就重天。云台对酒星霜外,杯雪承恩玉使前。他日荣枯须坐忘,此生毁誉怎求全。人间若有知音在,歌到风流最少年。”她这首的尾联真真当得起,卒章显志,点明题旨,总结全诗,升华主题。我的诗没有她写的好,她的工稳我的太散,我也不怕班门弄斧了,贴出一首,“貌比潘安才迈伦,芙蓉冰雪痛单身。笔收明月衣沾露,琴罢寒烟泪满巾。七尺男儿怀社稷,四方河宴庆华春。逍遥不做神仙客,同是红尘苦命人。”自我感觉这首结的还不错,使七律结构严谨了也点明了主题。
七律诗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定型于初盛唐之间。杜甫全面开辟了七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杜的七律展示出其诗体潜力,创新了艺术天地。七律以其特有的端庄方正,工稳得宜,吸引着一代代的诗人。随意诗心起,天涯若比邻,诗友们一起努力吧,皆互勉。
作者简介
田东艳,82年出生,诗词爱好者,廊坊燕南诗社会员,天涯网名田家小妹。
编辑:叶子 白公平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图标制作:旭晓霞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胡兴民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刘东华主编兼群管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 李飞 麻九石 柳艳娥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王东海(河北)(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
格律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翟英(陕西)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槐丙让(河北)(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张守平(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雷金霖(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田保寿(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王乃仁(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编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