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 亲 教 我 学 做 人
王 微 波(陕西)
如何做人,怎样处事,在我的启蒙阶段,父亲就为我立下了规程。“说话不得高声,走路不得连颠带跑,拿东西要轻取轻放,见了年长的要叫叔叔、阿姨”,等等。总之,都是些不许这不许那,或者还要这还要那,就是没有让我你想咋你就咋。
当时,因为年龄小的缘故,老觉得大人管束得太多太严不自由,而且看起来,都是些细枝末节。可就是这些细枝末节,影响和决定了我的性格和人生,让我从小就有了良好的习惯养成。试想,如果不是父亲他老人家,在我幼时就从小处细处着手对我从严要求,能有我今天的成长和进步吗?每每念及,感恩涕零。
当然,父亲对我的要求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记得他最后一次给我提要求,是在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夕。那晚,父亲和我作了一次长谈,他给我讲了许多,思想起来始终没有离开“做人”二字。做怎样的人,怎样做人,父亲是有想法的,而且也是深思熟虑了的。他再没有像以往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给我摆事实讲道理,生怕我不往心里去,不能按他的想法做。虽然我当时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用心,但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生活阅历的丰富,我逐渐地体味了出来。
“眼里有活,不要占人便宜,不得低三下四”,这是父亲在我即将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对我做人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他老人家的为人处世之道。
“眼里有活”,这是我们那一带对“勤”字的一种说法。父亲给我讲了他对“勤”字的理解。他说,“‘勤’字至少可以作三种解释:一是勤快,也就是从小就给你讲的‘娃娃勤爱死人’的道理;另一种是勤俭,就是说要知道节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成由勤俭败由奢’。当然不是说要你再过苦日子,你工作了,挣钱了,可以吃好些,穿好些,但是绝对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许赶时髦,奇装异服;再就是要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工作只是你学习的开始,不是学习的终结。要活到老,学到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这就是我要给你说的对‘勤’字的看法和理解,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解释,你自己慢慢去悟吧,我就不多说了。只要记住这三点,并照着去做,就有了一个立足的基本。”
工作四十多年,我先后在市、县、乡镇走过多个单位,经历了多个岗位,虽然没有百分百地照着父亲对“勤”字的解说去做,但有一条我是做到了,那就是勤快。从工作伊始到现在,尽管我自己的能力有限,可是不管在哪个单位,只要是给我安排的工作,不论是领导交办的,还是同志托付让我帮助的,我都乐于接受,并想方设法尽心尽力去做,从不使奸耍滑。特别是在我刚参加工作初到单位那会,我所在的镇上,总共不到十名干部,数我最年轻,许多人论年龄都是我的长辈。按约定,大家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环境卫生。自我到单位后,我便提早起床,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而且一干三年,直到离开。虽然我牺牲了休息时间,但换来的却是大家对我勤快的赞许。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要占人便宜”。这是父亲给我传授的第二件待人接物的致胜法宝。用他老人家的话说,就是待人接物拿吃亏弄。他语重心长地给我讲,“娃呀,任何时候都不要占人便宜。人常说,‘钱长了,人就短了。’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了。太看重钱财,时间长了,就没有人和你来往了。”
其实,父亲是这么教我的,他自己更是这么践行的。
我的父亲、母亲都有工作,这在他们那代人的眼里,是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但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的年代里,像他们这样的双职工,俩人的工资合起来也不过七、八十元钱。就那么点微薄的收入,还要养活包括我的祖母和我们兄妹四人在内的七口之家,日子实在过得也是紧巴紧,更遑论积蓄。但就是这么一个境况,和与父亲在一道工作的、许多家在农村的“一头沉”同事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因此,那个年月,我们这个“好”家,便时常有父亲的同事、朋友光顾,或是说事谝闲传的,或是来借钱的,或者干脆就是来蹭饭的。为这,我母亲没少和父亲吵闹。但吵闹归吵闹,该管饭的照管饭,该借钱的还给借。
我就清楚地记得,父亲有一个在县属国有企业当厂长的朋友,说要买化肥,急需六百元,向父亲借钱,说是借条都写好了。父亲好面子,硬撑着答应了人家。可那来的六百元呀?!他自己清楚,自己的日子只要不外借也就谢天谢地了!哪里还能有余钱借人呀!最后是他自己再向左邻右舍借,凑够了六百元借给了朋友。这件事本该不值一提,但让我不能忘怀和倍感钦佩的是,父亲去世后,在我整理他的遗物时,赫然地发现了那张借条。我便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淡淡地回答我,“你爸那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他说喔人紧张,以后就再别提了。”
我默然。但我又想了许多。想的最多的还是父亲的“不要占别人便宜,拿吃亏弄”的言传与身教,或许,也就正是这“不要占别人便宜,拿吃亏弄”的遗训,才让我得以有了今天的平平安安。
“不低三下四”。这是父亲为我树立的做人准则。父亲说,如果说“眼里有活”、“不要占别人的便宜”这两条讲的是安身的话,那么“不低三下四”讲的就是立命。也就是说,人是要有点血性的。光安身不行,还要活出个自我来。否则的话,你就永远直不起腰杆。现在,社会上有种风气很不好,一遇事情,动辄就是谁谁说了,全然不讲事实真相是什么,仿佛书里记载的,大人物讲的都是真理,这种一味的惟书、惟上,不惟实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益,不仅仅毒害的是自己,而且危害的是社会风气。有句老话叫“说(念shui)大人,则藐之”,“说(shui)”就是说话的“说(shuo)”,在这里要念“说(shui)”,意思是用话语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向权贵摆事实、讲道理时,就藐视他。这里的藐视,不是看不起的意思,而是说你一旦掌握了真理,或者说你一旦做得正确,就要大胆的去表述,去坚持。切不可理解为,你自己正确,就可以去瞧不起别人,顶撞别人,甚或就可以盛气凌人,傲气十足。更不可明明自己知道是正确的,却不去表述,却不去坚持。这样,你就大错特错了。待人接物,最讲究的是平等,不论是同事,还是上级。尤其是对上级,要尊重,但绝不能言听计从,要做到不卑不亢。否则,别人会骂你没骨气。这些话,现在不懂也不要紧,只要记住就行了,在以后的和人交往中,慢慢去感受。
我想像不来低三下四是什么样子,也没敢问父亲“说大人,则藐之”这句话有没有出处。因为,我原本就没读多少书,更不要说读典籍了。但是,因了父亲的教导,我的确是记住了“说大人,则藐之”。直到有一天,到处都在谈国学,我也想装潢点门面,便试着找来了一本国学经典之《孟子》看了看。这一看,不打紧,却原来父亲说的老话“说大人,则藐之”出自《孟子•尽心篇(下)》。原话是“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树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畏彼哉?’”
这段话说的在明白不过了,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孟子说,你当官所作所为,都不合乎规定,而我不屑于做这些违犯规定的,我要给你进言批评你,我为什么要害怕呢?
掩卷深思,父亲的教诲又萦绕在我的耳畔。
“不低三下四,有骨气”,现代许多人做不到了,又哪里敢批评领导呢?二千多年前的孟子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孟子与诸侯交谈时,为何可以畅所欲言,不但能做到不卑不亢,还常使听者惭愧不安。他三次提及“我得志,弗为也”,这个“弗为”有“不屑于做”的意思。也就是说我走的端,行得正,所以不怕高高在上的样子。但愿我们现在的人都能像孟子一样,不屑于做,当然也就不低三下四了!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