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奘(602年-664年),唐洛州缑氏人,原名陈祎,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翻译家,是中国唯识宗(也叫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的创始人之一。
偃师市南,白云山南麓,缑氏镇东北约一公里,凤凰山下有条山谷名凤凰谷,马涧河自东南向西北穿谷而过。自古以来,当地人把这一段河称陈河。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景色秀丽,佳禾遍野。山谷东边的陈河村,就是我们看的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的家乡。
玄奘的故居,在村子中间偏西,如今仍住有二三十户陈姓人家。在“凤凰嘴”下谷中河边,还保留有传说中的白龙马刨出的马蹄泉和玄奘母亲的坟墓。
民间传说: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之后,返回家乡陈河村省亲,得知母亲在他西行时已经长逝,他悲恸万分,多方打听寻找母亲坟墓不得。在他万分焦急之际,白龙马用蹄在地下猛踏,踏出一个土坑。泉水随即涌出,把整个峪淹没,待洪水退去,玄奘母亲宋氏的坟墓便显露出来,至今犹存。
这里还有:陈家花圃、晾经台、皂抱凤凰槐、陈家水井、西原坟场、马蹄泉、凤凰台等珍贵文物和遗迹。唐中宗李显(即佛光王)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唐代佛学家、教育家,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在凤凰谷上游的马涧河上王庄村旁,御旨修建佛光寺。光绪三十年重修此寺,并塑了神像五尊:中间为玄奘唐僧,左边为悟空,右边为悟净,神台之下左为悟能,右为白龙马。这组塑像很显然是受吴承恩《西游记》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同时表现了洛阳人民对伟大学者玄奘的怀念之情。公元2000年再次进行重修。佛光寺原是皇家寺院,品位极高。
玄奘俗名陈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名。他到印度天竺取经回国后,唐太宗李世民加他封号“三藏法师”,主要是对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等佛家教义的赞誉,古人称其为“唐三藏”。
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玄奘出生于偃师缑氏陈河村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陈惠,曾做官唐朝江陵县令。他是陈惠的四子,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喜欢研习历史,经常同私塾先生讨论论语诗经。他一家信奉佛教,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长捷。玄奘经常到洛阳净土寺去听讲经坛教义,13岁就在净土寺出家,一生从事佛教研究。在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圆寂于西京长安玉华寺。
他光辉的一生致力于佛教研究、佛经翻译,并前往印度学习取经,历经五十余年,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因此,他的名字被载入了世界史册。
在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为弄清佛教教义,曾上表唐太宗李世民请求到印度取经,唐太宗未批准。
这年长安地区发生严重的霜雹灾害,朝廷下令,“人们可以外出,随丰就食”。他打点行装,混杂在灾民中逃出长安,一路西行。经天水、武威、张掖、安西,出玉门关,沿着丝绸之路北道,通过新疆的哈密、吐鲁番、库车。又经过乌兹别克斯坦的萨马尔城和阿富汗的巴米扬,翻越过兴都什山脉一段人烟稀少的大山,进入印度境内。在印度中部的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施无厌寺),一学就是五年。
那烂陀寺是印度境内最大、最壮丽、最权威的佛教寺院,是当时的佛教文化中心,主持讲学的是佛教权威戒贤法师。在这里玄奘跟戒贤法师学习了《喻家论》,又遍访了印度各处佛教圣地,访问了各地有名学者,并阅读浏览了大量的佛教藏书,请教了佛教圣地的教义,精心钻研了佛教经典,并写出了很多佛教论著。
游学六年以后,又回到那烂陀寺,担任那烂陀寺的讲师。在讲经之余写出了《会宗论三千颂》,用事实批判了那烂陀寺大德师院的学说,得到了戒贤法师和全体僧众的称赞。
公元642年,玄奘参加了由戒曰王召集的曲女城佛学辨论会,会议有五印度十八个国王和数千高僧参加。在辩论中,玄奘的佛教论点获得一致赞成,取得了胜利。从此,玄奘成为印度人民心中倍受尊敬的伟大的佛教学者。
但他在印度一直思念自己的国家,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满载荣誉和中印人民的友谊启程回国。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回到于阗,托人上表长安,请示行止。唐太宗李世民表示欢迎,并派于阗、敦煌当地官员迎接护送。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一月二十四日到达长安,随即应诏到东都洛阳去见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太子李治在长安建大慈恩寺,寺内修建译经院,让玄奘在译经院翻译佛经。
从贞观十九年到唐高宗麟德元年的十九年中,他孜孜不倦的对佛经进行详细的翻译,并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详细描写记述了亲身经历过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山川河流,国家物产状况及宗教信仰,是一部研究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古历史地理的十分有价值的著作。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扩大佛教的传播和影响,曾为玄奘翻译的佛经作了一篇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高宗李治也又作了一篇《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对玄奘的功绩进行了弘扬,对其在佛教中的地位进一步的肯定。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玄奘由大慈恩寺迁居西明寺,又徙居玉华宫翻译《般若经》。这部经书翻译完毕,他的精力、体力锐减,于高宗麟德元年圆寂,年六十二岁。
玄奘从出国取经到返回长安,历时十七年,到过大小一百多个国家,带回梵文佛典五百二十夹,翻译经论七十四部,著述五种,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自罗什以后推为第一。他首创了法相宗,存著作有《八识规矩颂》、《大唐西域记》、《制恶见论》等;这些著作是研究公元七世纪时印度的重要史料,是弥足珍贵的。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学者。他一生中不但介绍了外国的东西为中国所用,还将中国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人民,增进了中印人民的友谊,使各国文化在不同的国度里享有同等待遇。
玄奘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使者,还是接纳外国文化的先驱。他的卓越成就始终激励着中印两国人民。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积极推广学习和研究世界文化,为全球文化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