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沂蒙
文/邱燕

群峰削玉,乱石穿空,苍山如海,七十二崮擎天。
锥子崮、仙人崮、鏊子崮、油篓崮、梭子崮、盘龙崮……崮崮奇绝。崮,为山顶之山,它们一般海拔不高但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状如厨师之冠、学士之帽,原称方山地貌,为八百里沂蒙所广有,又数蒙阴县岱崮镇最为集中突出,故被学界称岱崮地貌,是我国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第五大地貌。

蒙山巍巍,座座相连,顶天立地。深沉、粗犷,雄伟、阳刚,抵御外辱,坚韧顽强,像沂蒙山人,纵横成一道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沂河滔滔,沭河奔涌,汶河哺育我中华文明。孔子七十二贤徒,有十三人出生在这里。著名二十四孝,这里有七孝。汉代帛画《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竹简在这里出土,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刘勰、蒙恬、荀子、算圣刘洪、舍生取义的左宝贵……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光照千秋,璨若辰星,沂山蒙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自春秋始,孔子杏坛、稷下学宫轮番教化,鲁礼齐风在这里交汇养成,涵养出此地大爱无言、大德昭昭的淳朴民风,涵养出中华民族大悲大悯、大德大义无私奉献的浩然之气。平原沃野,纳蒙山之灵气,汲沂水之膏泽,这是一片富得流油的土地。
两战时期,这里的人民奋起反抗,见危受命,毁家纾难,苌弘碧血,书写了一曲曲保家卫国气壮山河的赞歌。那时的这片土地成了侵略者反复围剿、清剿、三光,拔之不去的眼中钉肉中刺。到处沐火浴血、被鲜血浇灌,各处山野,震彻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厮杀呐喊,回荡着玉石俱焚、撕肝裂胆的绝响。

曾经,弯弯山路上,支前队伍的独轮车,发出吱吱扭扭的欢快吟唱;逼仄的石屋里,昏黄的灯光下,映着妇女们做军装、搓麻线、纳鞋底的剪影,她们撩起裤腿,腿上的疤痕宝剑一样亮,那亮光足以把我们的眼睛灼伤;她们救伤员、熬鸡汤,筹马草、做军粮,摊煎饼,村村灯火夜夜明。

曾经,圣心哑女明德英露着白花花的胸脯,乳汁如琼浆,源源不绝,流向那个奄奄一息的受伤战士的嘴里。那个为革命奉献了四个孙子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抱着八路军烈士的后代,如同抱着十世单传的自家独苗,恳请儿媳“咱自己的孩子磕打死了,你们都年轻,还能再生,烈士就这根苗了,喂奶时,多让八路军的娃子吃两口吧”。曾经那个如花似玉、明眸照街、终其一生都没有见过丈夫的倚门人李凤兰,我不敢看她的眼睛,我仿佛听到她深夜里微微的叹息和隐忍的抽泣声。
曾经高乃贞的母亲的小脚,一下一下敲击着她爱的这片土地,脚下不远的山洞里藏了那些受伤的打鬼子的好手,她要走远一些,再远一些,这样八路军伤员就多一份安全,直到她流干了最后一滴血,视线渐渐模糊,声音渐渐远去……
曾经的李桂芳和众姐妹,站在11月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为部队架起了“火线桥”,而其中处在生理周期的姐妹,因此失去了做母亲的能力;还有那个活泼灵动异常美丽的梁怀玉,她早就想好了,今夜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奖赏那个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勇士,并把一生的爱都给他。
曾经刘永良捧着他的“一门三烈”的牌子,默默种地孤苦终老; 盘龙崮上的那个守崮人,可是那个保存第一面党旗的刘洪秀?看他在崮上竖起的猎猎红旗,坐进他守崮的石屋中,听他如数家珍,讲述盘龙崮硝烟弥漫的过往。

“我就是死到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老区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的话,犹在耳边,蒙山高沂水长,好乡亲永难忘。
“最后一块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他上战场”。当地老百姓传唱的歌谣,而今听来依旧摇撼人心,把最后的儿子都奉献了也在所不惜,这是什么样的恨?又是什么样的爱!

看看这样一组数字,我们便知道沂蒙老区为国家民族做出的巨大牺牲:460万人口,120万人支前,21.4万人参军,其中有10.5万人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他们都那么年轻,来不及娶妻生子,来不及孝敬爹娘,甚至有的来不及长大成人。有的刚参军不久,第一次上战场就血肉模糊的被抬下来,把殷殷热血涂抹给这片重山厚土。 没有他们当年的牺牲,牺牲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父辈,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们。
你看,这里的山花格外艳,这里的树叶格外绿,让人浮想这里的每朵花、每片叶子上都附着着年轻鲜活的灵魂。正因为凝聚英灵之魂魄,曾被战火烧焦的土地才如此秀美而丰腴。
悁(yuan)悁心目,寝寐见之。

当我来到了他们当年与日寇贼人反复争夺的这块热土,看到的是梓河弯弯,倒映青山,已不见河里的血水,地上的狼烟也已消散,所有的刀光剑影争战杀伐都已去远。而今她静若处子,让人恍惚。
让青葱萌发于荒野,让血的蒸气与真的声音结晶,沂蒙,这片曾被战火烧焦的土地,疗愈了战争的创伤,擦干了战争的血迹,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阵阵山风,淙淙的流水,累累的果实,奏响了丰收谣、欢乐曲。
战争让历史更加结实丰满,让和平更加悲怆壮观。民族,百年孱弱贫穷屈辱的民族,经过战火的洗礼,庄严的涅槃,伟大的觉醒,最终将神奇的再生。五千年的民族不管承受何等的苦难,不管民族复兴的路是何等的漫长曲折,只要还有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只要敢爱敢恨的英雄气血还在,那么这个民族无论经历什么都能冲出绝境,走向新生,走向永恒!
(邱燕命笔于2018年夏)

【作者简介】邱燕(女),祖籍山东泰安肥城,早年从事教育,热爱文字,笔耕不辍,陆续在各大报刊、各大知名网络平台发表作品数百篇;2018年主编红色经典专著《沂蒙精神·中国梦》;2020年获“中国诗歌春晚十大新锐诗人”称号;2022、2023年入选“山东省文联文艺两新创作骨干”。现居济南,任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文博学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