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凋落的“碾磑"方言词语
文/张志良(甘肃)
我读《北齐地理志》第五页,突然发现一段话里,有我小时候曾经听过的“碾磑(niǎnwèi)”一词北齐书高隆之传亦云:“为尚书令右仆射,又领营构大将军,京邑制度,莫不由之。增筑城南城,周回二十五里。以漳水近于帝城,起长堤以防泛滥之患。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治碾磑,并有利于时。”

今天,在我的家乡人口中说“碾硙子”或“推硙子”的已经很少听到了,碾磑与推磑一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地退出我们的方言语。
碾磑原最早是指利用水动力的石磨,但到后来这个词语发展面较宽泛,也指人力或是畜力磨面,并不专用于水动力石磨了。
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硙,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溉一万许。《通典·食货二》

唐代,贵族及寺院于其庄园或寺领地设置碾硙,用以脱谷、制粉,成为重要之财源。以此设置需利用灌溉用水,为保护稻田,一度遭受禁止,唐末以后始撤销禁令。(网络图片)

张志良,男,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庆阳陇东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及庆城县范仲淹研究办公室成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者联谊会会员,喜欢文学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