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诗联学院对联资料第十一期
根据网络和相关书籍编辑整理
整理人:溪水 日月

(十一)对联的应对技巧
什么是应对呢?应对即根据别人的出句,对出另一联,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关于应对,古来有之,称之为“对课”,是练习诗词联赋写作的基本手段。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对句的一般概念中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是“按对联规则进行应对”。对联的“六规则”,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一致(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语意相关)。
句子节奏形式。就是句子的停顿处,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五言对联的音调节奏形式有九种:比如:
1:欲穷---千里目 (2--3)
2:古宫--闲地--少(2--2--1)
3:开轩--面---场圃(2--1--2)
4:色--因林--向背(1--2---2)
5:绿--垂--风折笋(1--1---3)
6:山--随平野--尽(1--3---1)
7:露----从今夜白(1--4)
8:寻觅诗章----在(4--1)
9:野火烧----不尽(3--2)

形对意联的对句步骤和方法。
一、对句步骤
1、断句
断句:也就是对联规则中“节奏对拍”的要素,合理的即判断出句的节奏点。说白了,也就是分解出句。得清楚出句是由哪些词组成的?各是什么词性?在联句中作什么成份?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应对。
2、对词
对词:这是对联规则中“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要素,即为每节奏点上的词找个相应的词来对。
3、置律:这是联律规则中“平仄对立”要素,看平仄设置有没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对联平仄设置要素。
4、炼意:这是联律规则中“语意相关”要素,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联结紧密,最后得到了一个意境统一的对句。
以上所说的:断句、对词、置律、炼意的“步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可能会有其它更直接、巧妙的方法或步骤,只要最后取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也行。
如何做到“语意相关”

二、找关联点
对联,顾名思义,是即对又联,如果说平仄等要素是对,那么语意要素就是联。应对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这个“联”呢?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引入一个“关联点”的概念。什么叫关联点?“关联点”对于一副对联而言,它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具体的说也就是从出句中的“人、事、物、时、地、景”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通过某种关系进行延伸或拓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切”。与之相反的就是“隔”,即不切。
简单的介绍几种找“关联点”的方法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举例如下,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先看这个对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是充分抓住了炭了特点,也正是用炭的特点做“关联点”。上联正说炭一直黑时尚有形(骨),下面转入反面说,当它十分火红的时就变成灰烬了,通过此联,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顺境、逆境,当以“炭”自警。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主要修辞为“关联点”。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此联出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豪放。那么这种修辞的手法和豪放的气势自然成为应对的特殊“关联点”。那么对句,自然要围绕这个“关联点”,修辞对应,风格一致,这样才能造成上下联的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一张一含等不“稳”现象的出现。

4、合理转借法:即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这个出句:
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
看此出句,我们很多人会以“雪”为关联点,下联应该写冰天雪地的冬天景象。可它的对句却不是这个思路:
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
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转借: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尤如峰回路转,让你感到此联深远的意境。
找“关联点”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1、要注意“关联点”的首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改变刚开始对句时“断句、对词、查律、炼意”的四步骤习惯,改为“关联、断句、对词、查律、炼意”五步骤。即对句时首先考虑找“关联点”,找到“关联点”后,再“断句、对词、查律、炼意”,这样才能保证既“对”又“联”。
2、要注意“关联点”的稳定性:一条出句可能有多个“关联点”,但他们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句找到最佳对句。找到“关联点”后,要注意它的稳定,也就是在调整平仄或提炼意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字词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应以不影响对联的“关联点”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因词害义或因韵害义的现象出现。

对联中常用词意
1、“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2、“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
3、“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
4、“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
5、“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
6、“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李新萍
渔夫 野鹤 冰冰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收稿: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3.5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