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中级班第二讲作业》
投稿作者:李凤英、李文春、段志军、郑举纲、柯美柘、赵偲含、李广恒、汪凤森、青青子衿、骆杰英 日月


1【双调·折桂令】游春
文/李凤英
踏青游步至西郊,草绿花香,日暖风豪。 翠竹青青,白云淡淡,碧水滔滔。 满园卉红黄綻苞,三月莺清彩添娇。燕子回巢,春色仍留,往事轻抛。

2[双调.折桂令 ] 夕望
文/李文春
坐亭中独望山涯,日洒西霞,林隐归鸦。三里田麻,零星灶火,几处人家。也曾想篱园弄稼,勿须行曲路迎砂。远告繁华,梅下听琶,菊苑煎茶。

3【双调.折桂令】踏春(中原音韵十三家麻部)
文/段志军
早休班湿路含霞。隐隐青山,树树初芽。园外桃红,屋前李碧,脚下篱笆。荒坡地新藤绕架,繁华枝旧鸟争丫。春色无涯,借势东风,四海开花。

4【双调.折桂令】广寒宫
文/郑举纲
广寒宫舒袖常娥,伐桂吴刚,玉兔慵窝。遥对仙桥,偶迎北斗,相望银河。云衣去清螺映荷,雾帐悬灿镜蒙蓑。寂寞清濯,暗淡余辉,举目揣度,天上几何?

5【双调·折桂令】春分即事
文/柯美柘(江西)
纵横观四野边涯,柳眼初1开,杏杪抽芽。塘里荷钱,堤边嫩草,岭上新茶。始备地锄园种瓜,几农人早桑麻。春意逐加,及至清明,水养泥巴。

6【双调·折桂令】咏开封市上河诗社(张可久体)
文/赵偲含
上清河水灿烟霞,孕育奇葩,更赋精华。
历雨经霜,高贤齐聚,妙笔生花。入骚坛醉歌风雅,承国粹更恋诗家。对酒烹茶,美韵流觞,众友文佳。

7【双调·折桂令】春韵
文/李广恒
雨疏疏嫩草还青,蝶舞蜂缠,柳暗花明。西岭桃开,南坡李放,北涧溪泩。(兰)烟袅袅林中鸟醒,(溪)水潺潺浪里鱼腾。布谷催耕,旷野机鸣,(真真是)一派春声。

8[双调•折桂令]春分
文/汪凤森(黑龙江)
又分春时至春分,转化阴阳,昼夜平均。细雨轻微,和风妩媚,陌野清新。紫燕舞寻求绿茵,子规啼呼唤农民。抖擞精神,勤奋耕耘,播种欢欣。

9【双调·折桂令】·窗外杏花
文/青青子衿
倚窗红杏探春宅,面带娇羞,绽放楼台。万树魂香,千枝妩媚,数朵幽阶。素扇轻摇含笑来,娥眉半掩见愁哀。(虽有)粉淡呈白,(试问)望色何分,(却道)桃李难猜。

10[双调.折桂令]清清祭祖(中原音韵四、齐 微)
文/骆杰英
到清明当日汤鸡,煮肉蒸粑,上菜开席。先到山头,寻宗拜祭,烧币成灰。厅堂祖牌前顿毕,野荒地主庙躬离。烧纸当衣。洒酒阴间,肴饭供齐。鞭炮鸣归。

【双调·折桂令】·梅开梅谢
文/日月(敬金忠)
雨丝成串打帘珑。院冷人空,落地无踪。伞下花衣,眉消他日,妆敛梅红。俏女未归春绣容,俊郎犹醉夜飞龙。谁撞神钟,谁摆铜环,谁荡弯弓,步入仙宫!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中级班第二讲
主讲老师:宁静
散曲漫谈(二)

一、元散曲
元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型诗体,是元曲的重要构成部分。元散曲有隋树森所著《全元散曲》,共收入200多位散曲作家的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元散曲绝大部分作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作家们对传统的否定和对人世社会的厌弃,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在仕途受阻的情况下放浪形骸、游戏人生的各种复杂心态。

二、元散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从元灭金(1234)到元世祖中统以前(1260年以前),为元散曲由词而曲的演化期,重要作家有元好问、商衢[qú]、杨果、杜仁杰、商挺、刘秉忠等。
2.从元世祖中统年间到世祖至元末(1260至1294),为元散曲之始盛期,重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白朴、胡祗[zhī]透、王恽【yùn】、徐琰、姚燧[suì]、卢挚等。
3.从元成宗元贞元年到元文宗至顺三年(1295-1332),为元散曲之大盛期,重要作家有马致远、陈草庵、张养浩、冯子振、贯云石、薛昂夫、张可久、乔吉、徐再思、周文质、曾瑞、刘时中、杨朝英、周德清、钟嗣成等。
4.从元顺帝元统元年到元亡(1333-1368),为元散曲之衰落期,元散曲重要作家有杨维桢、鲜于必仁、王举之、刘庭信、汪元亨等。

三、第一期作家
元曲的第一期作家主要活动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 从第二期作家起,则渐移至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

四、散曲的风格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新定府体一十五家,分别为:
1.丹丘体(豪放不羁。)
2.宗匠体(词林老作之词。)
3.黄冠体(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准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
4.承安体(华观伟丽,过于铁乐。承安、金章宗正朔。)
5.盛元体(快然有雍熙之治,字句皆无忌惮。又曰"不讳体"。)
6.江东体(端谨严密。)
7.西江体(文采焕然,风流儒雅。)
8.东吴体(清丽华巧,浮而且艳。)
9.淮南体(气劲趣高。)
10.玉堂体(公平正大。)
11.草堂体(志在泉石。)
12.楚江体 (屈抑不伸,摅衷诉志。)
13.香奁体(裙裾脂粉。)
14.骚人体(嘲讥戏谑。)
15.俳优体(诡喻媱虐。即“媱词”)
元散曲风格是多样的,后来把“十五体”,大致分为豪放派和清丽派。 豪放以马致远、贯云石等人为首,作风‘豪辣灏烂’ ,是元散曲的主流;清丽以张可久、乔吉等人为首,风格雅正典丽,有严重词化倾向,为元散曲中的别派。

五.曲分南北
1.北曲
北曲是金元时盛行于北方的杂剧和散曲演唱时所使用的乐曲。明清时仍被改造沿用。与南曲相对。北曲是在改造唐宋词乐,并融汇民间俗乐和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音乐体制上采用曲牌体,清·周祥钰等所编《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北曲曲牌581个。北曲采用七声音阶,旋律一般节奏急促,声调遒劲。明·魏良辅《曲律》谓“北曲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故词情多而声情少”;明·徐渭《南词序录》谓“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态”。北曲伴奏以弦乐器为主,故又称“弦索调”。因元杂剧和元散曲用北曲演唱,所以元杂剧和元散曲也被称作北曲。金元时北曲曲词的创作多使用北方方言,并使用中原音韵,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没有入声。明清时受南曲影响,有一定变化。
2.南曲
南曲是宋元以来南方戏曲和散曲演唱时使用的乐曲。与北曲相对。主要来自唐宋词乐和南方民间曲乐。在音乐体制上亦采用曲牌体。清·周祥钰等所编《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南曲曲牌(包括集曲)1513 个。南曲采用五声音阶,较之北曲没有变宫、变徵,节奏较为舒缓。明·魏良辅《曲律》谓“南曲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故词情少而声情多”。明·徐渭《南词序录》谓“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用南曲歌唱的戏曲与散曲作品,也称南曲。南曲在文学创作上,其语言以江浙一带的南方语音为准,声调上有平、上、去、入四声。明中叶以后,南曲在戏文与传奇的演唱中,其声腔有较大发展,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其中尤以昆山腔和弋阳腔影响最大。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中级班第二讲作业
试作〔双调·折桂令〕
一、要求:
1.题目格式为〔双调·折桂令〕题目,题目自拟;
(折桂令,又名《蟾宫曲》《步蟾宫》《天香引》《秋风第一枝》)
2.韵部自选,
3.韵依《中原音韵》。

二、谱式〔双调·折桂令〕
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 平平去平△(上),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

三、注意事项
此曲十一句,七韵。或在第十一句后增一句(平仄同十一句),作十二句,八韵。第七句末字押平声韵上声韵均可。第四、五、六句可作鼎足对,第七八句为对偶句。首句、第七、八句均需作上三下四结构,亦可减一字作六字句。

四、例曲
【双调·折桂令】村庵即事
张可久
掩柴门啸傲烟霞, 隐隐林峦,小小仙家。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五亩宅无人种瓜,一村庵有客分茶。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

五、曲谱符号注释:
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六、作业要求: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各位曲友自行校验后上交,精品作业会登入讲义。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李新萍
渔夫 野鹤 冰冰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收稿: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3.5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