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瓦
——魏久明摄影艺术探索 (散文)
图片:魏 久 明
文字:周 西 忠
宁为玉碎,不願瓦全。
是名言,是志坚志高的气节豪语。在这里瓦全是一种贬义。可是生活中,瓦全才是一种正解。瓦不全,怎么也是一种难看难受。瓦不全的世界,种种难堪将是无法想象。
可惜了,瓦只是最最寻常的物件,司空见惯中,没人在意罢了。瓦,细看瓦,在俗见的瓦里看出新意,实属高人。
魏久明是怪才,一股劲来,他就盯上了瓦。房前村后地忙着,忽上忽下地窜着,提着他那长鼻子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为我们提供了一组多方位多角度的瓦照。瓦,全部是那种墨黑墨黑的很有年代感的老布瓦。他的照片,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审美思辨。瓦全!普通的画面,寻常之见,寓意却广远。 掩在朴实表层的,是浑厚的无声,是沉闷的惯见,一种启示,只在悟处。
人与物象的关系是简单也是复杂的。如看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种层次的递进,就是深深的哲理。看瓦,看瓦是瓦,看瓦不是瓦,看瓦还是瓦。站在第三层的认知上。我们来读瓦。


王半壶是颇有个见的诗人,他的诗活脱灵透,表达强烈的主观臆像。且有深刻的内涵。如《我只想做那片瓦》。
他写到: 我只想做那片瓦/ 当守在你屋檐的最前端 /护你的周全 /挡你的风寒 /用瓦面刻你最喜欢的图案 /朱雀唤月 /让龙凤呈祥 /困在时间里的光阴 /看你清风穿堂
我不是没有影子 /我只是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夜深了/我留出一扇读书窗 /让月亮用闪光的句子 /写与月同辉的文章 /让聊斋的红狐 ,暂留红袖 /再添一缕香
任由思念阑珊 /生命中所有的相遇 /都给不了你最简单的陪伴 /只因英雄气短 /我把自己的卑微 /交到你的手上 /交出所有的体面和泪水 /去讨好曾经的过往 ……
瓦与生活,与生命,在诗里竟是如此鲜润明媚。很显然,诗里的瓦已不是原初的瓦。诗人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揉进了原生态的瓦里,让它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于是瓦就是简单的陪伴,交出卑微、体面和泪水。这,就是闪闪的诗性的光芒。读着这样的诗,就仿佛看见熔岩漫出,看到文字的明亮。
无独有偶。同是对瓦的情感,诗人王半壶与摄影师魏久明幸会。思维同辙思路同道。
魏久明的一组瓦照,细心,周全,多角度多侧面,让许许多多的枯燥单薄,单调甚至琐碎的画面汇聚成立体的瓦诗。瓦诗闪烁着,跳跃着,无声地推进着,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魅力。·引领我们进入画面的层次,看到了风霜雨雪的岁月,看到静水如流里的烟火漫卷。

这个春来得零乱且无章法,倒春寒没了拘束,江南的积雪居然雪后多日还留驻在瓦上。风霜雪凌,从来没有这般張狂着凛冽的寒意。曾经有诗人爱赞美雪花飘飘的漫天无际之美,而今春,赞美声淡淡然,因为雪落过甚,因为雪不再是轻盈盈的朵状,而是冰凌状,是冻雨,是雪霰粒。
这个春,瓦在前沿,承受了比人更多的寒颤。魏久明的瓦照,正好留下了咉证。
感同身受,在积雪的冬日读瓦,是不是对这种付出有了赞叹和敬畏?
瓦是人类的前沿。我不知到底有没有天堂,如果有,天堂的顶层,一定还是瓦。天地间,瓦是人永远的陪伴。
一个人的夜,听风听雨是一种独特的品味,而体味最深刻的,一定是雨滴与头顶瓦片的絮谈。风吹雨打是一首歌,歌里是岁月的叙说。风过有声,流水有渍。风风雨雨,全在瓦面走过。·岁月有增,赤诚不减。坚韧、美好、不屈、安祥。
基于生活的观照,把艺术触角伸展到熟视无睹的瓦,这朴实的拓展,是无言的升华。审美层次的拓展,是艺术追求的拔高。而真正具有高品味的细节,是这组瓦图的文化符号,灯笼,这是文之眼,花之魂,龙之睛。

这灯笼是生活的喜彩,是民俗里最受国人捧场的文化符号,也是流金岁月永远的赞美诗。这灯笼的象征意义,成为了瓦的代言。
风霜无情,雪雨无情,然而岁月静好,因为普世皆有质扑无华初心不改赤诚不减默默无语的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