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想到,在巩义市杜甫路街道东黑石关村,还有这样一处精美的吴家祖宅。
这是前几天去东黑石关村干活,刚到路口,就看见一块精美的石匾镶嵌在路口的台阶上,‘’高而远‘’三个大字映入眼帘,落款海禄。我当时就想,这个海禄到底是什么人呢。晚上到家一查县志镇志才知道他的生平事迹。吴海禄先生,幼时家贫,弱冠之年即从事行政工作。五十年代曾任回郭镇镇长党委书记之职,九十年代初是《巩县志》主编之一。离休后,酷爱书画创作,并多次自费外出学习。先生对颜体楷书古朴稳健,法度严谨,显示了先生耿直纯朴的的性格和虚怀若谷的高尚人品。在祖宅里面处处都体现着吴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门上,镶嵌着一副对联,是当时巩义市书法家刘成均的墨宝。
人一生读书齐家,事二件报国为民。横批:直源於正。
进去大门,右面矗立着一块一米多高的景观石。下面是个底座,上面分为两部分。左边是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几行字,表达了先生对主席的敬仰之情,这也是那一代人的特点。右边是孔雀开屏,雕刻的真是惟妙惟肖。

大门进去,是座二层小楼,中间有个过道,两边都是卧室。过道两边的墙上也镶嵌着石匾。左面是“家之兴孝与悌”,右面是“人无痴不可爱”。行笔苍劲有力,充分显示了主人深厚的书法功底。

穿过小楼,一出屋门,顿时别有洞天。后面正面是三孔窑洞。和我们现在的后大屋一样,中间一孔主窑,两边两孔副窑。这样的格局,和隔河相望东北面的不远处的康百万庄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这也是东黑石关村的地质特点决定的。东黑石关所在的位置,叫做黑石山,最高峰海拔178米,大部分基岩裸露几十米高,上面都是厚厚的黄土层,正适合建窑洞。

这三孔窑洞坐北朝南,主窑上面横额“实至名归”,副窑上是“静”、“乐”二字,都是书法家陈天然的作品。进入右面的副窑 ,墙上有副吴先生2002年的书法作品,内容是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值得一提的是,窑洞上面,有四排整齐的石锲。石锲每排有十个,二十厘米见方,长一米,深深地打入黄土层,增加了窑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正面三孔窑洞的两边 ,东西各有一孔小窑,估计是用来盛放杂物的。
院子中间,是一小块空地些许几行小葱,焕发着勃勃生机。菜地东面,是一间书房兼卧室。遥想当年 吴先生就是在这间书房迎来送往,和书法界人士谈天说地,交流心得的吧。
其实在巩义市 ,这样的祖宅有许多处。每次看到这些老宅,除了震撼,还有兴奋。应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张献策
